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晴朗”是汉语常用词语之一,“晴朗”一词并非很早就产生了,而是经历了演化,才从单个的字走向了如今的词。在后期的演变中,“晴朗”的词义范围不仅在扩大,同时词义色彩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应用在形容人心情愉悦之上,慢慢地带上了褒义的色彩。本文从“晴朗”一词的起源入手,浅谈其发展的变化历程,探求其源流演变。
关键词:晴朗 日月 源流考 演变
古语中形容天气放晴的词语诸多,例如虹销雨霁、和风丽日等,此类词语描述的都是温和而晴朗的一种意境。在古文献中,“晴朗”尤为频繁的出现,或是表达天气美好,或是表达心情舒畅。但实际上,“晴朗”一词的形成有着自己的一条脉络:“分离→组合→融合”。本文则从单字释义、走向合用、合用产生的结果等角度来深究其演变历程。
一.“晴”、“朗”单字释义
“夝(晴的异形字),雨而夜除星見也。”,在《说文解字》中就被解释为夜间夕雨止,出现星星。最初的意义就是雨水消失,天气转晴之意,它是分两个部分构成的,在《汉书》一文中,也曾提到过“天,夝(晴的异形字)而见景星”。这一句诗词也解释了雨停、日出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即雨停后可以看见繁星。
从偏旁分析,“晴”从日部,古汉语中,“日”是对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简称,以日部作为组词的词组,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日晷一词就是古代利用太阳投影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所以晴字,也和太阳的规律有关,太阳出来则为晴,所以在最早时期,人们把日出作为晴的本意[1]。而青字的含义包括三种颜色,绿色、靛蓝色和黑色,可以说它是色彩的和,与放在一起,来表达天气的转变,也有其一定道理。
而朗字最初是光明的意思。与晴字不同,从月部。月和日一样,为月亮,也同样为计时单位,所以其与天气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古代汉语中,“良”则含有美好的意味。月亮好的夜晚,一般第二天为其晴天。
因此,“晴朗”在后期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于天气也不无道理。
二.走向合用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检索,“晴朗”一词合用推测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祖广行恒缩头。诣桓南君,始下车,桓曰:‘天甚[晴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晴朗”也就逐渐地广泛地使用起来。晋朝葛洪著文章《抱朴子·广譬》,书“故翠盖不设於晴朗,朱轮不施於涉川”,晴朗意味“明朗和煦”。而后,吴筠在自己的诗歌中,写到“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霁”,也更加深化了“晴朗”的现代词义。
“晴朗”为何走到了一起呢?“晴朗”从单个的字走向如今的词,一方面是词的双音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语言的整合功能。
首先,“晴”“朗”都是形容某一天气现象的名词,都属于同一领域,是两个字可以合用的前提条件。
其次,“晴”、“朗”语义的高度关联性。关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有独到的看法:“两字并列是汉语造词广泛应用的格式。……很多是两字同义,至少在这里是同义,造成的词仍然是这个意义,只是双音化了.例如`身体’,`身’就是`体,,`体’就是`身’,`身体’还是这个意思。同样的例子如`皮肤,牙齿,背脊,年龄,衣服,树木,房屋,田地……’等等。” “晴朗”也是如此,从单字释义可以看出,它们的各自都含有天气放晴的含义。汉字是依靠形体来分别不同的字,语言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会对其自身进行一定的整合,剥去多余的东西,力求经济。正是在经济性的原则下,两个大致等义的词语,要么淘汰其中的一个,要么两个走向融合。“晴”、“朗”之所以没有淘汰的原因,正是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2]。
“晴朗”一词的合用,综合了“晴”和“朗”双方的含义,用作从天气由阴沉转到明亮的主要过程。
三.演变发展
“晴朗”走向合用之后,并没有就停滞不前,而是有了更加深层地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化:着其在历史中的逐渐衍迁,“晴朗”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国语·楚语下》一文中,他的含义从明引申为骤然的变化,形容视野的突然广阔。近些年来,我国时代在逐渐进步,科技信息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含义也因为网络的传播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例如表情包盛行之下,晴朗一词随着预期的不同,可以表达心情的转好、自嘲或者表达些许不屑,例如以微笑的人或动物作为载体,在添加上“心情突然晴朗”的字样,来表达使用者收到意外惊喜时的喜悦,这种喜悦就可以通过动态图片和“晴朗”一词的组合来放大出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现代语言表达主观心情,主要用到的还是心情如晴朗的天气一样的和煦之意。这也是一种现代词语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
2.情感色彩褒义化:“晴朗”最初就是形容天气的中性词,正如在唐代诗人吴筠所写的诗词《秋日望倚帝山》中,就曾写到“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霁”,晴朗一词就有没有云雾的意思,在后面谈到了晚些来雾,也是晴朗合用之后,较为典型的一种用法[3]。由于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本的社会,农业是人们生活的依赖,于是人们对于天气状况的关注格外密切,对于放晴的天气,心里自然很是欢喜,渐渐地晴朗就逐渐走向了褒义化。尤其在网络语言繁盛的今天,晴朗更是常常被用作心情很好,如:“心情晴朗”。
3.核心意义凸显化:“晴朗”本来表达云销雨霁的自然现象,它可以理解为雨后雨水消散,天气转为明亮,所以呈现出好的表征,这是三个过程的连续和叠加,即雨过、天气转变、逐渐明亮。而在后期的文學作品中,“晴朗”一词往往淡化了雨过这一过程,直接表达天气的晴朗,这也是晴朗一词较为明显的一个发展变化。
“晴朗”从形容天气逐渐演变,又扩充了属于新时代的含义。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汉语文化。我国文学词汇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在内容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又逐渐褒义化,最终推陈出新,绽放出新的生命之花,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问鼎天下的底蕴魅力。
关键词:晴朗 日月 源流考 演变
古语中形容天气放晴的词语诸多,例如虹销雨霁、和风丽日等,此类词语描述的都是温和而晴朗的一种意境。在古文献中,“晴朗”尤为频繁的出现,或是表达天气美好,或是表达心情舒畅。但实际上,“晴朗”一词的形成有着自己的一条脉络:“分离→组合→融合”。本文则从单字释义、走向合用、合用产生的结果等角度来深究其演变历程。
一.“晴”、“朗”单字释义
“夝(晴的异形字),雨而夜除星見也。”,在《说文解字》中就被解释为夜间夕雨止,出现星星。最初的意义就是雨水消失,天气转晴之意,它是分两个部分构成的,在《汉书》一文中,也曾提到过“天,夝(晴的异形字)而见景星”。这一句诗词也解释了雨停、日出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即雨停后可以看见繁星。
从偏旁分析,“晴”从日部,古汉语中,“日”是对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简称,以日部作为组词的词组,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日晷一词就是古代利用太阳投影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所以晴字,也和太阳的规律有关,太阳出来则为晴,所以在最早时期,人们把日出作为晴的本意[1]。而青字的含义包括三种颜色,绿色、靛蓝色和黑色,可以说它是色彩的和,与放在一起,来表达天气的转变,也有其一定道理。
而朗字最初是光明的意思。与晴字不同,从月部。月和日一样,为月亮,也同样为计时单位,所以其与天气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古代汉语中,“良”则含有美好的意味。月亮好的夜晚,一般第二天为其晴天。
因此,“晴朗”在后期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于天气也不无道理。
二.走向合用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检索,“晴朗”一词合用推测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祖广行恒缩头。诣桓南君,始下车,桓曰:‘天甚[晴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晴朗”也就逐渐地广泛地使用起来。晋朝葛洪著文章《抱朴子·广譬》,书“故翠盖不设於晴朗,朱轮不施於涉川”,晴朗意味“明朗和煦”。而后,吴筠在自己的诗歌中,写到“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霁”,也更加深化了“晴朗”的现代词义。
“晴朗”为何走到了一起呢?“晴朗”从单个的字走向如今的词,一方面是词的双音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语言的整合功能。
首先,“晴”“朗”都是形容某一天气现象的名词,都属于同一领域,是两个字可以合用的前提条件。
其次,“晴”、“朗”语义的高度关联性。关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有独到的看法:“两字并列是汉语造词广泛应用的格式。……很多是两字同义,至少在这里是同义,造成的词仍然是这个意义,只是双音化了.例如`身体’,`身’就是`体,,`体’就是`身’,`身体’还是这个意思。同样的例子如`皮肤,牙齿,背脊,年龄,衣服,树木,房屋,田地……’等等。” “晴朗”也是如此,从单字释义可以看出,它们的各自都含有天气放晴的含义。汉字是依靠形体来分别不同的字,语言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会对其自身进行一定的整合,剥去多余的东西,力求经济。正是在经济性的原则下,两个大致等义的词语,要么淘汰其中的一个,要么两个走向融合。“晴”、“朗”之所以没有淘汰的原因,正是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2]。
“晴朗”一词的合用,综合了“晴”和“朗”双方的含义,用作从天气由阴沉转到明亮的主要过程。
三.演变发展
“晴朗”走向合用之后,并没有就停滞不前,而是有了更加深层地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化:着其在历史中的逐渐衍迁,“晴朗”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国语·楚语下》一文中,他的含义从明引申为骤然的变化,形容视野的突然广阔。近些年来,我国时代在逐渐进步,科技信息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含义也因为网络的传播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例如表情包盛行之下,晴朗一词随着预期的不同,可以表达心情的转好、自嘲或者表达些许不屑,例如以微笑的人或动物作为载体,在添加上“心情突然晴朗”的字样,来表达使用者收到意外惊喜时的喜悦,这种喜悦就可以通过动态图片和“晴朗”一词的组合来放大出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现代语言表达主观心情,主要用到的还是心情如晴朗的天气一样的和煦之意。这也是一种现代词语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
2.情感色彩褒义化:“晴朗”最初就是形容天气的中性词,正如在唐代诗人吴筠所写的诗词《秋日望倚帝山》中,就曾写到“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霁”,晴朗一词就有没有云雾的意思,在后面谈到了晚些来雾,也是晴朗合用之后,较为典型的一种用法[3]。由于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本的社会,农业是人们生活的依赖,于是人们对于天气状况的关注格外密切,对于放晴的天气,心里自然很是欢喜,渐渐地晴朗就逐渐走向了褒义化。尤其在网络语言繁盛的今天,晴朗更是常常被用作心情很好,如:“心情晴朗”。
3.核心意义凸显化:“晴朗”本来表达云销雨霁的自然现象,它可以理解为雨后雨水消散,天气转为明亮,所以呈现出好的表征,这是三个过程的连续和叠加,即雨过、天气转变、逐渐明亮。而在后期的文學作品中,“晴朗”一词往往淡化了雨过这一过程,直接表达天气的晴朗,这也是晴朗一词较为明显的一个发展变化。
“晴朗”从形容天气逐渐演变,又扩充了属于新时代的含义。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汉语文化。我国文学词汇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在内容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又逐渐褒义化,最终推陈出新,绽放出新的生命之花,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问鼎天下的底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