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技术、媒介自由组合和多元化新媒体艺术感官交流互动等方式,也得到了推广。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从艺术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应用等角度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给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注入活力,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本文就以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为例,探讨当下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融合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新媒体告诉大家:万物,存在即有灵。数千年前的历史上游,先人们素手斟起灵感与智慧的源泉,在不为人知的时光里,人们又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文化遗产的颠沛流离。时间磨灭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原本的美丽和神采,但是新媒体技术能够让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重拾精致与魅力,因此人们要找到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钥匙。
  一、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展示、传播都比较困难,而在时间的打磨下,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不容易被当代青年人察觉、接受和理解。将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在这些作品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进行承载、复制和传播,能够从视听、触觉等方面给受众更多感官上的互动,丰富艺术作品欣赏者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也能保护这些传统艺术作品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创新,让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以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和接触到的形式呈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机遇,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新的文化、艺术和应用方面实现延续与发展。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分析
  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和基础,具有更高的创作和传播便利性。深入了解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其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实现现代化的创新、保护和发展。下面对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艺术作品复制具有任意性
  中國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具有单一性,一般仅通过单个作品的展示来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唯一性关联很大,而新媒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作品进行复制。这种复制能给更多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爱好者欣赏、触摸、观察作品的机会,极大地扩大和提高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传播的范围和知名度,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小圈子传播的桎梏,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二)艺术媒介的自由组合
  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绘画、瓷器、泥塑等不同作品之间有壁垒,很难进行融合。新媒体技术不但可以用光影、声、电等方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还能更好地对其中的元素进行多元艺术媒介的自由组合,用虚拟的方式实现人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交互。
  (三)跨界艺术促进传播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能力更强。将传统艺术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众多艺术家和研究者就可以在网络空间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这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家之间以及艺术家和观众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艺术作品的传播,也能在这样的开放交流中实现作品的升华和创新。
  三、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实践策略研究
  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如何让其焕发全新的艺术魅力。2018年9月10日举办的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主要展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交互式新媒体艺术作品,从精神层面传递继承文化遗产的核心,利用新媒体让同处一个维度和时空的人们进行古今对话,感受文化打动人心的力量。对这次展览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人们能找到更多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途径。
  (一)新媒体交互,让艺术作品更生动
  影音手段、全息影像等技术是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让艺术作品更生动,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此次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宫虚拟现实和数字化全息影像内容。紫禁威仪,朱墙黄瓦,峨然宫禁,数字交互观廷威国珍,宣古问今;帷屏华榻,粲然夜宴,全息描摹舞轻影丝绦,逐韵寻风。磅礴而琳琅的故宫端门“会客厅”,生动而隽永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虚拟技术还原宫廷府邸景致,凭新媒体舒展帝王贵胄气度。先贤圣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圣者行万里长路,列国山水,交互为襄;贤能垂千年风范,箴言教化,数媒为语。先师传道答问与影像呼应,儒风智仁润物同体感共识。礼乐数术,微言大义,在观者借影入画时,了然得之。此外,孔子博物馆圣迹图互动展示,横向大屏的长卷动态绘画,数字化演绎和互动展示,以全新的语言方式深入解析了论语故事,诠释并生动地再现画卷。还有语音交互功能,让人更好地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在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中,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众力,彰理论实践创新特色,让科学与艺术集于一身,通过观者和作品的互动,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内容、美术造型、语言文字等用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有感染力。
  (二)三维技术,促进当代艺术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已经残损缺失,而新媒体三维技术可以从文字典籍、绘画艺术等方面提炼素材,补全这些内容,让传统文化作品以完善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此次展览的另一个区域是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虚拟现实博物馆。位于丝绸之路的风沙之城——敦煌,残酷的自然环境反而成就了无数人向往的精神绿洲。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的现状构建的高精度虚拟洞窟,通过典型洞窟的虚拟漫游、敦煌数字化研究过程展示等手段,再现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数据还原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更弥补了色彩失真、局部损毁等缺憾。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在线博物馆,运用AR、VR等技术,让人身临其境,饱含大唐气象的精美佛像壁画仿佛触手可及。对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和展示探索一直在飞跃发展,用户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了解、学习、互动欣赏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等。
  另外,在三維模拟区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哲学、艺术等元素结合。邑巷人家,古巷老街,青瓦炊烟,红尘可爱,乡俗可亲。三维模拟还原城垣楼阙,视听音画重温丝竹弦声。光影转场,全域漫游,青衣拂袖唱罢,湘月咏词未了,窑火熄而又兴,市肆悲欢流连。古邑千年沧桑一朝暮,英杰激荡往事如昨昔。在新媒体技术下,传统文化作品的融合从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入手,三维仿真模拟还原了古迹周边场景和环境,烘托出古朴而生动的氛围。观众可以观赏古窑的结构、运作方式、工作流程和瓷器的艺术特征。明清古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撩开了时间的面纱,向观众传递当年人们在这个商业港口生活的景象以及湖湘历史文化的气息,曾经辉煌的文化遗址重放异彩。
  皇苑林泉,九州清宴,茹古涵今。中国古典园林巅峰之作——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一度历经风雨,渡尽劫波。浩繁文献遗迹,深究营造匠法,海量数据重建,窥见山水格局。数字寄怀,创意抒情,置身广厦量皇苑器宇,沉浸轩榭赏林泉雅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圆明园的断井颓垣、一草一木无不浸润了沉重历史的回忆,像一个垂暮的老人,用生命铭记着曾经耻辱的过去,提醒后人不可遗忘。但是在三维数字的重建下,圆明园这座曾经被称为“世界大观园”的园林建筑重现当年的神采,观众在惊叹之余也能牢记历史的教训。
  新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融合是传艺承明、传艺教诲、一脉相传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崇科学以传承,实现物华精工、扬新风以弘明的文化传播目标。
  (三)古今结合,新媒体下传统艺术元素的现代设计创新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可以从传统艺术作品元素提取和古今融合的方面来进行。比如此次展览中,再造甲骨展示了甲骨文字体开发与推广项目。已结题的教育部纵向课题《中国“甲、金、篆”古文字的数字化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承新媒体技术发展之势,受云南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技术评论社委托创作东巴文字库与推广设计项目。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女书字体线上转换器”、新章草字库设计等中国古文字艺术的现代设计转化与推广项目,都是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优秀典范,值得借鉴。甲骨文镂空绘图模板(获专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朝花夕拾”系列作品借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赋予了古老的非遗技艺国际化的现代气息。另外,木兰的衍生作品将新材料融入传统的织绣工艺中,通过电路控制动态绣片花瓣开合,如生命般的动态活力引人驻留。这都是新媒体信息时代,传统手工艺破局、创新的出路。在传统工艺的现代困局中,人机交互技术和新型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是未来新媒体与传统艺术作品融合的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融合是集研究、发展和展示数字化文化遗产为一体的过程。新媒体技术赋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新的视觉感受,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作品。
  基金项目
  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视觉传达中新媒体艺术的构建平台;项目编号:XSYK17043。
  岳花娟
  女,汉族,工作于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张凯辰
  1988生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革命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是革命纪念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社会价值的物质基础及必要保障。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文物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革命纪念馆人的根本责任和使命担当。革命纪念馆是保存、研究、传承、展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着力点,是传播红色文化最有效的社会平台。明确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的辩证关系,保护是
期刊
很久以前,有朋自龙泉来,为我带来一把小壶。这是一把叫做玉梨壶的粉青釉青瓷小壶,小巧玲珑,外形真的像一只梨,做工极其精致,非常讨人喜欢。我常常拿出来把玩一番。一次闲暇无事,在淘宝上搜索作者的名字,出现了一排青瓷作品,一看价格,吓得我赶紧把电脑关了。玩笑归玩笑,我还是牢牢地记住了这只壶的作者——徐象龙。  徐象龙,1978年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
期刊
摘要:唐代金银器造型精巧、品种多样,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尽管此类器具功能性远不及当下同类器具,但其依旧拥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我国河南博物院收藏了多件唐代银器,其中不乏杯盏、盒、锅、罐等不同样式的器具,本文从中选取几件具有代表性的银器作介绍,便于读者初步领略其神韵与风貌。  关键词:河南;博物馆;唐代银器  唐代文物受其时代特性的影响,造型多华丽,且具有极强的艺术特性。河南博物院收
期刊
摘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来突破当前的设计瓶颈,是近年来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借鉴民间艺术图案、模仿民间艺术器物造型。借鉴的出发点大多在于供人欣赏、形象宣传等,偏重于意义层面。本文对陕西民间造型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评述,尝试构建新的创新视角,提出民间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民间创作思维的“深挖掘”等观点,试图找到回归设计功能层面的方法。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设计;文化
期刊
紫砂壶,是一种蕴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从古到今,惊才绝艳的制壶大师辈出,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名扬中外的绝世精品,仿佛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壶中,渗透到紫砂泥土里,让中国紫砂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人类艺术的瑰宝。  八月的江南,天蓝云白,清秀妩媚。阵阵微凉的风,拂去夏日的燥热,带来秋的凉爽。当我走进无锡这座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每位收藏者都千方百计地寻觅中国灵璧奇石的精品,甚至不惜重金购买,或以佳品交换。但是,有时事与愿违,受人欺诈,得到的只是一块假石或赝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和掌握鉴别灵璧石品级和真伪的本领,增强自身的打假能力。  一、中国灵璧奇石的品级  灵璧奇石在历史上曾有贡品、极品、神品、上品、珍品、奇品、精品、佳品、妙品等品級的称谓。贡品是封建社会时期供奉皇帝的物品,所以现在不宜再沿用,其他的称谓目前在石
期刊
摘要:“中式茶艺店”门店设计主题主要围绕“静境”。文章从这一主题的具体设计运用出发,探讨书法在其中的作用、设计经验、书法作品获得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书法在中式风格的茶艺店设计布置上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实际操作办法。  关键词:中式茶艺店;书法;静境;设计应用  我们从一些中式茶艺实体店的调研中看到,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风格,中式茶艺店的气质与韵味主要围绕“安静”“寂寥”“空”这几个字做文章。把握了“静
期刊
张守跃,江苏宿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宿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先后入第二届兰亭奖、全国首届青年展、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一届新人展、第一届楹联展、第二届扇面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等。曾获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首届美术节书法铜奖,在书法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十余万字,著有《书法微言》一书。  有人问我,有什么能够读千遍而不厌倦?我说,那就看看张守跃先生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尤其在文物的保护、复原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可以为其传承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西域歌舞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此,文章简单地对新疆西域歌舞艺术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从新疆文物中可感受到西域舞乐的魅力。此外,重点探究了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包括苏幕遮舞、胡旋舞、胡腾舞、长袖舞、飘带舞等,舞蹈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著名的为苏幕遮舞、胡腾舞和胡旋舞,其为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表现了独特的舞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