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来突破当前的设计瓶颈,是近年来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借鉴民间艺术图案、模仿民间艺术器物造型。借鉴的出发点大多在于供人欣赏、形象宣传等,偏重于意义层面。本文对陕西民间造型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评述,尝试构建新的创新视角,提出民间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民间创作思维的“深挖掘”等观点,试图找到回归设计功能层面的方法。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设计;文化创意产业
德国包豪斯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其凭借“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理念登上设计浪潮的尖端,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试图解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造成的工业化批量生产之后的各种问题,譬如粗野的风格、艺术质量的下降。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现代设计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的“中国元素”逐渐将中国设计整体带入了新的瓶颈期。但是整个设计行业一直非常努力地追赶设计强国,竭尽所能地缩小差距。因此,打破现状、突破瓶颈,开辟属于自己的设计发展之路是目前设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于中国的设计教育来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要搞清楚这两者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艺术形态。
工艺美术是以手工生产为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技艺的传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以“致用”为主,强调与“审美”的统一,它的特点是集设计、制作、审美于一体。现代艺术设计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依赖工业化,具有科学性、独特性,借助技术施展艺术,设计、制作、销售完全分离。
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融合传统工艺美术优势和现代设计艺术的弊端,对接现代设计现状及创意产业中的各个环节,我们发现,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探索,尝试将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产业结合,可以真正实现设计的推陈出新。例如,在陕西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相当丰富,并且保护措施得当,有很多工艺都保存完整。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契机下,如何充分发挥民间艺术自身的优势、挖掘其可开发的价值,使其创新、转化为当代社会的设计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传统工艺美术中民间造型元素的“再设计”
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品类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凤翔木板年画、户县农民画、华县皮影、宝鸡马勺脸谱、陕北安塞剪纸、宝鸡凤翔泥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品类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乡土气息。然而在早期的设计参考阶段,大多数设计者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图像元素都是直接“转印”式应用,非常生硬地套入设计产品中,较为样式化、模式化。设计的核心是功能的体现,这些都成为追求中国风或是中国元素这种概念下的附属品。首先,此类设计毫无疑问地承袭了一定的美好愿望和人文精神,起到传播文化的社会作用。但我们理智地看待中国现代设计风格现状,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华而不实的噱头。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将突破思维定式的方法称为“再设计”,“从零开始搞出来新东西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一种创造行为。要搞清设计到底是什么,后者可能还更有用。”因此,过去急功近利式的“转印”模式的设计手法,越来越不适合当下,设计师需要思考、体会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从中国设计思想中寻找答案。
二、陕西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思维的“深挖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已经注意到现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問题,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及价值不容忽视,这是设计中国化道路中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西方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虽已普及,但解决不了中国特色、地域特色的问题。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弘扬、深挖是这个时代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契机。
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加入了“民艺工作坊”“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师工作室”等新的教学尝试,收效显著。老师通过参加与观摩这些课程,大大拓宽了自己的设计教学眼界,在科研方向上有了新的思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增加了主题、项目化教学的新方法。学生也从中获取了传统工艺的技能以及设计创新的思维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明显有了一定的成效,获奖率也大大提高了。
由于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本身的创作规律有着单纯化的基本诉求,工艺美术产品都紧随生活,实用性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的平衡,形成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双统一的质朴之美。
三、树立正确的创新设计观
因为受到西方先进国家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极其迅速,在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势必会产生些许负面影响。
针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只有实现传统工艺、当代工业、经济价值、观念思维的融合,才能使现在的设计行业具有精神支柱和信仰。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念逐渐被逐利拜金思想冲散,加之设计批评的误读,对批评对象及其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设计评价体系及参考标准模糊,设计批评理论也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设计行业思维陈旧、观念落后的原因。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的剪纸元素团面积被盲目扩大,约占整体的2/3,强加于导视系统设计的造型中,没有理论思想的合理指导,降低了实用性、功能性,非常生硬地照搬民间美术元素,使其沦为城市广场的道具,变成了展示的累赘。因此,设计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能量,深刻地了解传统、真诚地表现传统,而不是披着民间传统的外衣,利用一些浮于表层的图像元素进行“表演”。
创新设计观会带来全新的设计现象,客观、合理地看待设计现象、现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应当在设计教育层面展开,设计师应当承担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曾言:“设计师必须意识到他的社会和道德责任。通过设计,人类可以塑造产品、环境甚至是人类自身,设计是人类所掌握的最有力的工具。设计师必须像明晰过去那样预见他的行为对未来产生的后果。”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尤其是习进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为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陕西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逐渐深入,亟需向系统化、专向化转移。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视角理性审视当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从中梳理地方文化元素对设计艺术创新性思维产生和原创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陕西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8JK1192)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传统编织技艺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2018KRM066)
刘静
1981年10月出生,女,汉族,天津人,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巫濛.设计的原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祝帅.设计观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设计;文化创意产业
德国包豪斯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其凭借“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理念登上设计浪潮的尖端,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试图解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造成的工业化批量生产之后的各种问题,譬如粗野的风格、艺术质量的下降。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现代设计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的“中国元素”逐渐将中国设计整体带入了新的瓶颈期。但是整个设计行业一直非常努力地追赶设计强国,竭尽所能地缩小差距。因此,打破现状、突破瓶颈,开辟属于自己的设计发展之路是目前设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于中国的设计教育来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要搞清楚这两者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艺术形态。
工艺美术是以手工生产为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技艺的传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以“致用”为主,强调与“审美”的统一,它的特点是集设计、制作、审美于一体。现代艺术设计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依赖工业化,具有科学性、独特性,借助技术施展艺术,设计、制作、销售完全分离。
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融合传统工艺美术优势和现代设计艺术的弊端,对接现代设计现状及创意产业中的各个环节,我们发现,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探索,尝试将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产业结合,可以真正实现设计的推陈出新。例如,在陕西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相当丰富,并且保护措施得当,有很多工艺都保存完整。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契机下,如何充分发挥民间艺术自身的优势、挖掘其可开发的价值,使其创新、转化为当代社会的设计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传统工艺美术中民间造型元素的“再设计”
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品类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凤翔木板年画、户县农民画、华县皮影、宝鸡马勺脸谱、陕北安塞剪纸、宝鸡凤翔泥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品类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乡土气息。然而在早期的设计参考阶段,大多数设计者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图像元素都是直接“转印”式应用,非常生硬地套入设计产品中,较为样式化、模式化。设计的核心是功能的体现,这些都成为追求中国风或是中国元素这种概念下的附属品。首先,此类设计毫无疑问地承袭了一定的美好愿望和人文精神,起到传播文化的社会作用。但我们理智地看待中国现代设计风格现状,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华而不实的噱头。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将突破思维定式的方法称为“再设计”,“从零开始搞出来新东西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一种创造行为。要搞清设计到底是什么,后者可能还更有用。”因此,过去急功近利式的“转印”模式的设计手法,越来越不适合当下,设计师需要思考、体会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从中国设计思想中寻找答案。
二、陕西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思维的“深挖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已经注意到现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問题,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及价值不容忽视,这是设计中国化道路中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西方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虽已普及,但解决不了中国特色、地域特色的问题。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弘扬、深挖是这个时代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契机。
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加入了“民艺工作坊”“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师工作室”等新的教学尝试,收效显著。老师通过参加与观摩这些课程,大大拓宽了自己的设计教学眼界,在科研方向上有了新的思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增加了主题、项目化教学的新方法。学生也从中获取了传统工艺的技能以及设计创新的思维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明显有了一定的成效,获奖率也大大提高了。
由于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本身的创作规律有着单纯化的基本诉求,工艺美术产品都紧随生活,实用性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的平衡,形成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双统一的质朴之美。
三、树立正确的创新设计观
因为受到西方先进国家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极其迅速,在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势必会产生些许负面影响。
针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只有实现传统工艺、当代工业、经济价值、观念思维的融合,才能使现在的设计行业具有精神支柱和信仰。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念逐渐被逐利拜金思想冲散,加之设计批评的误读,对批评对象及其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设计评价体系及参考标准模糊,设计批评理论也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设计行业思维陈旧、观念落后的原因。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的剪纸元素团面积被盲目扩大,约占整体的2/3,强加于导视系统设计的造型中,没有理论思想的合理指导,降低了实用性、功能性,非常生硬地照搬民间美术元素,使其沦为城市广场的道具,变成了展示的累赘。因此,设计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能量,深刻地了解传统、真诚地表现传统,而不是披着民间传统的外衣,利用一些浮于表层的图像元素进行“表演”。
创新设计观会带来全新的设计现象,客观、合理地看待设计现象、现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应当在设计教育层面展开,设计师应当承担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曾言:“设计师必须意识到他的社会和道德责任。通过设计,人类可以塑造产品、环境甚至是人类自身,设计是人类所掌握的最有力的工具。设计师必须像明晰过去那样预见他的行为对未来产生的后果。”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尤其是习进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为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陕西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逐渐深入,亟需向系统化、专向化转移。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视角理性审视当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从中梳理地方文化元素对设计艺术创新性思维产生和原创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陕西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8JK1192)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传统编织技艺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2018KRM066)
刘静
1981年10月出生,女,汉族,天津人,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巫濛.设计的原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祝帅.设计观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