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猫取食”与“习得性无助感”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试误法;习得性无助感;成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饿猫取食”的实验。
  将一只饿猫关在一只笼子里,而把鱼挂在笼外,饿猫对鱼可望而不可即,因而想方设法打开笼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在许多次错误尝试后,它偶尔踩到了打开笼门的开关,取到了食物,饱食了一顿。在重复实验中,它的错误尝试次数逐渐减少。据统计,第一次要经过160秒的错误尝试,而24次后,只需10秒钟就能打开笼门了。
  这个实验证明:猫要得到鱼就得设法开门(学习动机),就要学会如何开门(学习方法)。猫在学习开门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次错误的尝试动作,以后随着不断的反复,错误的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动作逐渐增多,最后获得成功。心理学家把这个学习过程称为“试误法”——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成功的方法。
  人的学习当然不同于动物的学习,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人的学习中,“试误法”也是应该广泛存在和使用的,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技能,往往需要一个试误过程,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从中找到成功的途径,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
  我读了饿猫取食的故事,非常敬佩猫的执著,如果它半途而废,那它的后果大家将可以想象。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他们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以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电击狗之前,先将笼门打开。结果发现,铃声响后,狗不但不从笼门逃出,反而不待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和颤抖。本来完全能够逃避电击的狗,却在笼中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付情景的无能为力感,心理学家把它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而且,人在一个情景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还会迁移到其他情景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会给学生设置各式各样的“坎”,而这“坎”的高度十分考究。“坎”过高了,学生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坎”过低,将无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索然无味;只有适当的“坎”,才能让学生既体验到在探索中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乐趣,又能摘取成功的果子。
  那么,什么样的“坎”才是最合适的“坎”?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几跳才能摘到果子。如何设立适当的“坎”,让学生经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呢?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情况。设立适当的“坎”在教学中固然很重要,但引导学生跳过这个“坎”却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的关键之处。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不少教师在学生不能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或思考,教师几经点拨,学生还是不知其然时,当教师的就不耐烦或心情急躁起来,或急着把结果告诉学生,或对学生批评指责,教学过程缺乏耐心。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人说:“对于孩子来说,过程和体验是一种生活积累,是一种人生积淀,是一种最昂贵的教育矿藏。”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发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抗逆力;亲子关系;自杀秀;自杀干预  目前,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上海公利医院急诊科惠小平教授和上海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单怀海医师联合对153例急诊自杀未遂者进行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主要人群。中华自杀救援网每年平均接到全国各地一千多个求援电话,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青少年。  来自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开学头四天的调查发现,香港有两成中学生曾想过自杀,其中逾5%更曾付诸行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康乐活动是指以团体形式开展的既健康又快乐的活动,团体康乐活动的精髓是情感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一个团队建立良好的和睦氛围,同时使成员把“自我情感”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融合互动。文章以两者的双向互动机制形成为切入点,通过在新课程改革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描述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的展示,论述了互动机制的形成在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
不同生活模式的认知和城市不同环境特征的把握,是个性化住区和住宅创作的源泉.通过部分作品回顾,让我们体会到建筑师们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阅读疗法;中学生;共鸣    读书疗法也称阅读疗法,是指利用文献在被指导者和指导者之间创造一种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者以书或刊为媒介,引导被指导者把感情和领悟集中到一个挑选出的文献中,激发其产生良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期达到某种效果。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成型期,教师此时恰当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书籍,可以增强其心理免疫力,提高自助力,预防不健康心理倾向的产生或对某些心理
[设计理念]学习困难儿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缺乏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第二层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儿童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对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