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一次,下回血本”,“德国之声”日前用这样的标题报道中国等亚洲国家越刮越烈的奢侈婚礼之风。今年10月10日被世界许多国家青年选为结婚的良辰吉日,而对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天的婚礼更是整个家庭的一道大关。“10”不仅意味着“十全十美”的婚姻,也是以万元为计算单位的上海人婚宴的平均价格。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婚庆方面的开支已达GDP的2.5%。在其他亚洲国家,一场婚礼的费用常常是新郎新娘两人几年收入的总和。婚礼送多少“红包”也成为让亚洲家庭头疼的事。去年韩国人用于婚礼方面的应酬达到8万亿韩元(约合67亿美元),甚至点钞机和刷卡机也出现在婚礼现场。一些婚礼还成为官员或政客收礼的好时机。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说,炫耀和攀比风气让亚洲人的婚礼越来越物质化。实际上,亚洲国家的离婚率已经和西方差不多,奢侈婚礼对于稳定的婚姻并没有太大作用。
“这不是向邻居看齐,而是要让他们看了捶胸顿足”
对追求时髦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时尚、浪漫的婚礼越来越受到追捧,但在这些“完美婚礼”的背后,却是不菲的婚礼花销。“中国已经进入新结婚时代。”英国广播公司不久前在报道中惊呼,从北京到上海,几乎每个中国人认定的“好日子”,总能看到一长串插花的车队缓缓驶过。车队打头的是加长凯迪拉克、宝马7系、奔驰600。这可不是国宾车队,而是结婚车队。中国人的婚礼必用好车,尤其是新娘的坐驾,现在的新娘没有大排场不会出嫁。该报道称,中国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多元化,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质基础成了婚姻幸福的必要条件,而豪华的婚礼无疑是这种基础的最好体现。
“德国之声”称,在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婚礼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报道引述一位婚庆公司经理的话说:婚宴基本上要在10万元左右,此外还有饰品、婚纱照、礼车以及婚庆公司的开销:总价格在15万到20万之间。这样的价格基本同当地媒体此前的一个调查结果吻合。15万到20万元这相当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3年的收入。文章质疑道:3年打拼为了一天的婚礼?一些上海准新人也担忧:“一结婚,80%的积蓄都要用完,父母的积蓄也要用完了。”
在“更重视礼数”的韩国,近年来婚庆排场越来越大,一个婚礼请数百乃至上千来宾,是司空见惯的事。记者在韩国生活多年,经常遇到只是一面之交的朋友发来结婚请柬。对韩国人来说,出席婚礼的客人越多就越有面子,而且客人多不仅意味着排场大,也意味着多年对外的婚礼红包支出终有回收之日。日前,一位韩国大学教授在媒体上撰写了参加亲戚婚礼的感受:“不久前的周末,一个亲戚的儿子结婚,婚礼在首尔市一家高级酒店举行。一路交通堵塞。好不容易赶到酒店,等候的人群已排成了长队。走进婚礼大厅时,典礼正要开始。勉强与主婚的亲戚照了个面,在签名本上签名交上礼金,然后找个空座坐下喘了口气。”该教授看到周围许多客人在婚礼上只是全神贯注地切烤肉,对婚礼并不在意。他质疑说:“给这么多人发请柬,主婚人图什么呢?是否要借此机会收回过去随的礼金呢?那么像我这样贺礼赶不上饭钱的人,对主婚人而言也许是不受欢迎的人”。文章还称,对许多韩国人来说,原来只送贺礼而没有机会“回收”的人,自己或子女结婚当然要请更多的客人以补偿过去的“投资”。“正因为如此,送贺礼的风俗不会轻易消失。”
与韩国相比,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至今仍萎靡不振,但婚庆业仍是一个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域”。日本共同社今年1月称,2009年日本人花在结婚仪式和喜宴上的平均费用为331万日元(大约合人民币24.35万元),比2008年增加13万日元,涨幅为4%。与2005年相比,费用更增长了37万日元。
在一向以婚礼奢侈著名的印度,豪华婚礼的经典场面也从绵亘数百米的送嫁妆车队转为海外举行超豪华婚礼。印度主流婚庆网站称,在新德里、孟买等举办一场婚礼一般需花费4.4万美元,而办一场海外婚礼的价格更是要从30万美元起跳。许多国家观光局和旅行社纷纷前往印度进行促销。今年初在新德里举办的婚礼展上,法国、奥地利、马尔代夫和瑞士都把自己营销成婚礼地点,而主办单位说,3年前连一个国际摊位都没有。即使不说耗资五六千万美元、包几十架客机运送宾客的印度富豪家族的婚礼,一些普通平民的婚礼也让人瞠目结舌:2007年12月,印度哈里亚纳邦一个普通农民贾迪什·曼辛格的婚礼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为了向村民证明自己没吹牛,他花了13万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租用一架直升机去迎接居住在几公里外的新娘。印度作家兼心理分析专家柯卡尔说:“要是世界上有足够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我敢说第一场大型太空婚礼肯定会是印度人举办。这不是为了和左亲右邻看齐,而是要办得比邻居更好,要让邻居看了捶胸顿足。”
奢华婚礼让西方惊异
和欧美相比,亚洲人家族观念重,在许多亚洲国家,婚姻可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许多新人其实也渴望来个朴素简单的婚礼,个性一点,随意一点,结果却身不由己。加拿大CBC电视台2007年的一部中国民俗系列片中,一对新婚夫妇在参加完“移风易俗”的集体婚礼后,迫于双方家长压力,不得不补办一场传统婚宴。
近年来,到法国或瑞士的宫殿、伦敦的石造圣堂、巴黎塞纳河畔的教堂等欧洲浪漫场所举行婚礼成为亚洲年轻人的流行趋势。《国际先驱论坛报》曾报道称,欧洲部分教堂因主婚人不足,甚至将引退牧师请来主持婚礼。一些教堂为吸引客源还登广告称:“不是演员,是真正的牧师。”日本厚生省表示,每年有2万对日本夫妇在海外举行婚礼。“西南法国”电台网站称,近一年多来,法国中部小城图尔市政厅就迎接了约200对中国新人。这样一场婚礼最低费用约3000欧元,还不包括机票和其他费用。据当地电台采访称,许多前来“浪漫”者月薪连300欧元都不到,因此“要么啃老,要么借贷”。《国际先驱论坛报》引述一些欧洲人的话说:“又不是基督教徒,为什么要在欧洲教堂举行婚礼,真是无法理解。”
全球最大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日前对记者预言,包括香港在内的大中华地区未来10年内,钻石消费量将占全球总量1/3,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华人的婚礼越来越豪华,钻戒对新娘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华人新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全球钻石产业未来10年的希望所在”。
在亚洲,借婚礼之机收礼成了一些官员和政客的谋财之道。英国《每日邮报》今年1月曾报道深圳某官员嫁女的排场。该官员当时摆下110桌豪宴,尽管他坚持“来的一千多人都是亲友”,可是后来还是被查出惊人的礼金。《每日邮报》说,“红包”文化如今已经被植入包括婚礼在内的中国人的生活中,让原本纯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去年韩国一位地方教育官员曾邀请2000多名宾客参加儿子的婚礼,其中包括管区460所学校的代表,结果遭到媒体的激烈批评,甚至引起总统府的关注。韩国《东亚日报》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结婚时不送礼金,只是新婚生活中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而东方国家的礼金文化却源远流长,在一些亚洲国家不送礼金就被认为是要断绝交往。韩国消费者保护院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在亲戚婚礼上的礼金平均为10.4万韩元,86%的人认为婚礼礼金对他们产生负担。
法国一篇文章称,亚洲一些文娱明星热衷于搞大事铺张的公开豪华婚礼,而传媒舆论又对这种现象大肆炒作、烘托和宣传,这让原本就有追星趋向的年轻人,普遍产生一种“像偶像那样结一次婚”的心态。
“华贵”的反义词不是“贫穷”,而是“浅薄”
中国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对社会上流行举办奢华婚礼深有感触。她就听说过有人婚礼花费上百万元,她周围一些年轻人甚至表示害怕办婚礼。马力认为,结婚意味着进入新的生活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希望把婚礼办得隆重一些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一些人的这个开端不是建立在两个人感情和家庭是否会稳定的基础上,而是从一开始就加入很多其他内容,把物质条件放在更前面。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已经与西方一些国家相当。马力认为,我们应该追求婚姻的实质,而不要过于浮躁,追求表面上的东西。
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认为,金钱确实可以买到一些令人感到幸福的东西,但其力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和不少英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态度一致——婚姻摆脱对经济砝码的过于倚重,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事实上,多数英国人婚礼办得非常简单:邀请亲友参加在市政厅举行的注册仪式,然后举行一个三四十人的晚餐聚会,而为新人送的礼物也多是一张贺卡加上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器皿和装饰物,很多还是自己手工制作。许多英国新人都希望婚礼能够反映自己的价值准则。近来英国人流行“有机婚礼”:不仅来宾吃的喝的都是有机食品,餐具也都是可分解的,朝新人头上扔的彩纸屑用花籽取代,新娘礼服是租来的二手货:整个婚礼不制造污染地球的任何垃圾。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亚洲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的价值,婚姻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在特别重视这种关系的亚洲各国,如果不举办盛大的婚礼对于家族来说是一种不礼貌。从另一方面来说,炫耀性消费在亚洲国家比较有影响力。有些人举办奢华的婚礼还有为了在亲友之间显示实力和身份地位的心态。张颐武说,东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但过于奢华的婚礼无论对于举办婚礼的还是参加婚礼的人其实都不堪重负。如何把婚礼办得适度、大方、得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韩国《东亚日报》曾引述诚信女子大学姜石勋教授的话称,“不管经济能力的婚礼文化是我们社会典型的泡沫。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就必须由社会精英率先倡导。”《朝鲜日报》则以“韩国婚礼文化需要大瘦身”为题评论称,婚礼应打造成具有美的文化体验日,而追求豪华的仪式、比起实际内容更注重外表和包装,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夏奈尔早就说过,“华贵”的反义词不是“贫穷”而是“浅薄”。(选自《环球时报》)
“这不是向邻居看齐,而是要让他们看了捶胸顿足”
对追求时髦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时尚、浪漫的婚礼越来越受到追捧,但在这些“完美婚礼”的背后,却是不菲的婚礼花销。“中国已经进入新结婚时代。”英国广播公司不久前在报道中惊呼,从北京到上海,几乎每个中国人认定的“好日子”,总能看到一长串插花的车队缓缓驶过。车队打头的是加长凯迪拉克、宝马7系、奔驰600。这可不是国宾车队,而是结婚车队。中国人的婚礼必用好车,尤其是新娘的坐驾,现在的新娘没有大排场不会出嫁。该报道称,中国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多元化,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质基础成了婚姻幸福的必要条件,而豪华的婚礼无疑是这种基础的最好体现。
“德国之声”称,在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婚礼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报道引述一位婚庆公司经理的话说:婚宴基本上要在10万元左右,此外还有饰品、婚纱照、礼车以及婚庆公司的开销:总价格在15万到20万之间。这样的价格基本同当地媒体此前的一个调查结果吻合。15万到20万元这相当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3年的收入。文章质疑道:3年打拼为了一天的婚礼?一些上海准新人也担忧:“一结婚,80%的积蓄都要用完,父母的积蓄也要用完了。”
在“更重视礼数”的韩国,近年来婚庆排场越来越大,一个婚礼请数百乃至上千来宾,是司空见惯的事。记者在韩国生活多年,经常遇到只是一面之交的朋友发来结婚请柬。对韩国人来说,出席婚礼的客人越多就越有面子,而且客人多不仅意味着排场大,也意味着多年对外的婚礼红包支出终有回收之日。日前,一位韩国大学教授在媒体上撰写了参加亲戚婚礼的感受:“不久前的周末,一个亲戚的儿子结婚,婚礼在首尔市一家高级酒店举行。一路交通堵塞。好不容易赶到酒店,等候的人群已排成了长队。走进婚礼大厅时,典礼正要开始。勉强与主婚的亲戚照了个面,在签名本上签名交上礼金,然后找个空座坐下喘了口气。”该教授看到周围许多客人在婚礼上只是全神贯注地切烤肉,对婚礼并不在意。他质疑说:“给这么多人发请柬,主婚人图什么呢?是否要借此机会收回过去随的礼金呢?那么像我这样贺礼赶不上饭钱的人,对主婚人而言也许是不受欢迎的人”。文章还称,对许多韩国人来说,原来只送贺礼而没有机会“回收”的人,自己或子女结婚当然要请更多的客人以补偿过去的“投资”。“正因为如此,送贺礼的风俗不会轻易消失。”
与韩国相比,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至今仍萎靡不振,但婚庆业仍是一个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域”。日本共同社今年1月称,2009年日本人花在结婚仪式和喜宴上的平均费用为331万日元(大约合人民币24.35万元),比2008年增加13万日元,涨幅为4%。与2005年相比,费用更增长了37万日元。
在一向以婚礼奢侈著名的印度,豪华婚礼的经典场面也从绵亘数百米的送嫁妆车队转为海外举行超豪华婚礼。印度主流婚庆网站称,在新德里、孟买等举办一场婚礼一般需花费4.4万美元,而办一场海外婚礼的价格更是要从30万美元起跳。许多国家观光局和旅行社纷纷前往印度进行促销。今年初在新德里举办的婚礼展上,法国、奥地利、马尔代夫和瑞士都把自己营销成婚礼地点,而主办单位说,3年前连一个国际摊位都没有。即使不说耗资五六千万美元、包几十架客机运送宾客的印度富豪家族的婚礼,一些普通平民的婚礼也让人瞠目结舌:2007年12月,印度哈里亚纳邦一个普通农民贾迪什·曼辛格的婚礼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为了向村民证明自己没吹牛,他花了13万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租用一架直升机去迎接居住在几公里外的新娘。印度作家兼心理分析专家柯卡尔说:“要是世界上有足够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我敢说第一场大型太空婚礼肯定会是印度人举办。这不是为了和左亲右邻看齐,而是要办得比邻居更好,要让邻居看了捶胸顿足。”
奢华婚礼让西方惊异
和欧美相比,亚洲人家族观念重,在许多亚洲国家,婚姻可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许多新人其实也渴望来个朴素简单的婚礼,个性一点,随意一点,结果却身不由己。加拿大CBC电视台2007年的一部中国民俗系列片中,一对新婚夫妇在参加完“移风易俗”的集体婚礼后,迫于双方家长压力,不得不补办一场传统婚宴。
近年来,到法国或瑞士的宫殿、伦敦的石造圣堂、巴黎塞纳河畔的教堂等欧洲浪漫场所举行婚礼成为亚洲年轻人的流行趋势。《国际先驱论坛报》曾报道称,欧洲部分教堂因主婚人不足,甚至将引退牧师请来主持婚礼。一些教堂为吸引客源还登广告称:“不是演员,是真正的牧师。”日本厚生省表示,每年有2万对日本夫妇在海外举行婚礼。“西南法国”电台网站称,近一年多来,法国中部小城图尔市政厅就迎接了约200对中国新人。这样一场婚礼最低费用约3000欧元,还不包括机票和其他费用。据当地电台采访称,许多前来“浪漫”者月薪连300欧元都不到,因此“要么啃老,要么借贷”。《国际先驱论坛报》引述一些欧洲人的话说:“又不是基督教徒,为什么要在欧洲教堂举行婚礼,真是无法理解。”
全球最大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日前对记者预言,包括香港在内的大中华地区未来10年内,钻石消费量将占全球总量1/3,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华人的婚礼越来越豪华,钻戒对新娘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华人新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全球钻石产业未来10年的希望所在”。
在亚洲,借婚礼之机收礼成了一些官员和政客的谋财之道。英国《每日邮报》今年1月曾报道深圳某官员嫁女的排场。该官员当时摆下110桌豪宴,尽管他坚持“来的一千多人都是亲友”,可是后来还是被查出惊人的礼金。《每日邮报》说,“红包”文化如今已经被植入包括婚礼在内的中国人的生活中,让原本纯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去年韩国一位地方教育官员曾邀请2000多名宾客参加儿子的婚礼,其中包括管区460所学校的代表,结果遭到媒体的激烈批评,甚至引起总统府的关注。韩国《东亚日报》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结婚时不送礼金,只是新婚生活中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而东方国家的礼金文化却源远流长,在一些亚洲国家不送礼金就被认为是要断绝交往。韩国消费者保护院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在亲戚婚礼上的礼金平均为10.4万韩元,86%的人认为婚礼礼金对他们产生负担。
法国一篇文章称,亚洲一些文娱明星热衷于搞大事铺张的公开豪华婚礼,而传媒舆论又对这种现象大肆炒作、烘托和宣传,这让原本就有追星趋向的年轻人,普遍产生一种“像偶像那样结一次婚”的心态。
“华贵”的反义词不是“贫穷”,而是“浅薄”
中国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对社会上流行举办奢华婚礼深有感触。她就听说过有人婚礼花费上百万元,她周围一些年轻人甚至表示害怕办婚礼。马力认为,结婚意味着进入新的生活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希望把婚礼办得隆重一些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一些人的这个开端不是建立在两个人感情和家庭是否会稳定的基础上,而是从一开始就加入很多其他内容,把物质条件放在更前面。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已经与西方一些国家相当。马力认为,我们应该追求婚姻的实质,而不要过于浮躁,追求表面上的东西。
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认为,金钱确实可以买到一些令人感到幸福的东西,但其力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和不少英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态度一致——婚姻摆脱对经济砝码的过于倚重,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事实上,多数英国人婚礼办得非常简单:邀请亲友参加在市政厅举行的注册仪式,然后举行一个三四十人的晚餐聚会,而为新人送的礼物也多是一张贺卡加上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器皿和装饰物,很多还是自己手工制作。许多英国新人都希望婚礼能够反映自己的价值准则。近来英国人流行“有机婚礼”:不仅来宾吃的喝的都是有机食品,餐具也都是可分解的,朝新人头上扔的彩纸屑用花籽取代,新娘礼服是租来的二手货:整个婚礼不制造污染地球的任何垃圾。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亚洲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的价值,婚姻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在特别重视这种关系的亚洲各国,如果不举办盛大的婚礼对于家族来说是一种不礼貌。从另一方面来说,炫耀性消费在亚洲国家比较有影响力。有些人举办奢华的婚礼还有为了在亲友之间显示实力和身份地位的心态。张颐武说,东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但过于奢华的婚礼无论对于举办婚礼的还是参加婚礼的人其实都不堪重负。如何把婚礼办得适度、大方、得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韩国《东亚日报》曾引述诚信女子大学姜石勋教授的话称,“不管经济能力的婚礼文化是我们社会典型的泡沫。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就必须由社会精英率先倡导。”《朝鲜日报》则以“韩国婚礼文化需要大瘦身”为题评论称,婚礼应打造成具有美的文化体验日,而追求豪华的仪式、比起实际内容更注重外表和包装,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夏奈尔早就说过,“华贵”的反义词不是“贫穷”而是“浅薄”。(选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