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激情燃烧起来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很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希望得到赞扬和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结果却伤害了学生的“胃”,使其缺乏“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教师不教,他就不学,无丝毫创新意识,这就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所以教师不能一手包办,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宏观调控的“自学自教模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是仇杀还是情杀。这个问题一提出,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一个侦破性的案子,学生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案例侦破,心里对那些侦破专家非常佩服。这个问题正好给他们一个机会,于是每个学生都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力争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说出来让同学和老师赞同,结果有许多同学说出了连我都不曾注意的细节,同时他们也自然掌握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要抨击的对象。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学到的东西。所以说能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激活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点到名才说话,点不到名的学生一节课甚至说不了一句话,这给教学者带来许多疑惑,不知道要讲的内容学生有没有掌握,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很少参与思考老师提出的的问题,看上去也挺认真的,岂不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节课的时间老师提问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不参与就成为一种习惯,造成老师教学的被动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我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作了多方位的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里选出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做组长,每一次讨论组长都要做简要的记录,并把记录的情况详细划分,最后由讲得最少的一位发言。这样,许多原来教师要花很大力气的知识点在他们的讨论中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讨论得来的知识记忆犹新,同时老师在巡查中也知道了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点拨。
  其次,每节课有六分钟时间演讲,每次两人,每人两到三分钟。这里的演讲,也叫说话,说一些自己想要说的话,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来照耀自己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演讲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写的,只要学生觉得喜欢就行。然后专门安排人来“评头论足”,说出孰优孰劣,有表现不好的,没有充分准备的,经大家讨论,下节课让其重新参与,这部分学生后来往往讲得非常好(因为做了很好的准备),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应该以赞扬鼓励为主,这样下去演讲的同学就能更好地准备。因为他从二次演讲的同学身上得到了鼓励。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需要各位老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高晓俊,江苏省响水中学)
其他文献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鄙”字,《说文解字》注:“五酂为鄙,从邑啚声。”“邑”为“鄙”字的意符,“啚”为声符。作意符的“邑”,本意是城郭,当它作为合体字右旁的专用偏旁时,古书中称为“邑”部,现简写为“阝(在右)”,这个部首的字多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五酇为鄙”,一
期刊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科书进行了大幅度地删选增改,但《西江月》仍被选入各种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之中,足见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选录了这首词(教科书第71页至第72页)。可是其注释以及与此配套的
期刊
由于缺乏审美距离,生活在身边的学者们的著作往往被我们低看一眼。但是,读过蔡世连教授新近出版的《祛蔽与返魅》一书之后,我却不由得将这种怠慢的情绪转化为由衷的敬意。浑厚的理论色彩,独特的思辨方式,精细的文本分析,合度的行文章法,圆润的文字风格,饱满的学术激情——当这一切同时呈现于一部洋洋洒洒近三十万言的学术著作的时候,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作为“重写文学史”的实绩,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出版
期刊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 (以下称为“着2”)的读音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规定:“着1”念zhuó,“着2”念zháo。然而,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对“着1” 和“着2”的发音,就会发现多数人把它们念作同一个音:zhá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读音规范呢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凝聚了古代文学家丰厚的生命体验与深邃的审
期刊
据说,著名钢琴表演大师Josef Hofmann和Leopold Godowsky都有一双奇小无比的手,而且两人都同样身材矮小。有一次,一个乐迷不胜惊讶地盯着他们那双小手问道:“你们这样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够用如此小的手弹出美妙的乐曲呢?”大师Godowsky答道:“谁说我们是用手在弹琴?”  写诗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来抒写情怀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诗人用“心”在“弹琴”
期刊
现在的教育界都已持这样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阅读,去练习,去钻研,去发现。只有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的“苦”与“累”,也不会感到学习负担的“轻”与“重”,因而所谓的“减负”也就不需要教师去煞费苦心地考虑了。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目前,学生学习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它是以听讲和写作为基础的学习,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它是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的学习,二者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学习的继承功能,有利于高效率、快节奏、系统性地获取知识,它是站在认识终点看起点的学习,但是学生处在被
期刊
在我校优质课评议过程中,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妙用教材的错误”引起了非议。  这堂课是学习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介绍作者时老师忽然发现课文的“自读提示”在提到李乐薇时用了表男性的“他”。这位教师临危不乱,抓住这一点,欲擒故纵,先问:“李乐薇是男还是女?”  “女!”一部分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  “确实,李乐薇是一个很女性的名字,但李乐薇果真是一位女作家吗?读书可要仔细呀!”老师“提
期刊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本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早期的诗歌,就将“诗”和“歌”融合在一起,在吟唱中表现生活,传情达意。现在的“音乐散文”,也是借助这一形式来诠释人生、倾诉心声。可以说,音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以启迪,这对培养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设计《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