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很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希望得到赞扬和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结果却伤害了学生的“胃”,使其缺乏“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教师不教,他就不学,无丝毫创新意识,这就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所以教师不能一手包办,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宏观调控的“自学自教模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是仇杀还是情杀。这个问题一提出,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一个侦破性的案子,学生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案例侦破,心里对那些侦破专家非常佩服。这个问题正好给他们一个机会,于是每个学生都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力争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说出来让同学和老师赞同,结果有许多同学说出了连我都不曾注意的细节,同时他们也自然掌握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要抨击的对象。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学到的东西。所以说能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激活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点到名才说话,点不到名的学生一节课甚至说不了一句话,这给教学者带来许多疑惑,不知道要讲的内容学生有没有掌握,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很少参与思考老师提出的的问题,看上去也挺认真的,岂不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节课的时间老师提问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不参与就成为一种习惯,造成老师教学的被动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我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作了多方位的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里选出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做组长,每一次讨论组长都要做简要的记录,并把记录的情况详细划分,最后由讲得最少的一位发言。这样,许多原来教师要花很大力气的知识点在他们的讨论中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讨论得来的知识记忆犹新,同时老师在巡查中也知道了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点拨。
其次,每节课有六分钟时间演讲,每次两人,每人两到三分钟。这里的演讲,也叫说话,说一些自己想要说的话,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来照耀自己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演讲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写的,只要学生觉得喜欢就行。然后专门安排人来“评头论足”,说出孰优孰劣,有表现不好的,没有充分准备的,经大家讨论,下节课让其重新参与,这部分学生后来往往讲得非常好(因为做了很好的准备),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应该以赞扬鼓励为主,这样下去演讲的同学就能更好地准备。因为他从二次演讲的同学身上得到了鼓励。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需要各位老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高晓俊,江苏省响水中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所以教师不能一手包办,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宏观调控的“自学自教模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是仇杀还是情杀。这个问题一提出,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一个侦破性的案子,学生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案例侦破,心里对那些侦破专家非常佩服。这个问题正好给他们一个机会,于是每个学生都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力争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说出来让同学和老师赞同,结果有许多同学说出了连我都不曾注意的细节,同时他们也自然掌握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要抨击的对象。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学到的东西。所以说能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激活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点到名才说话,点不到名的学生一节课甚至说不了一句话,这给教学者带来许多疑惑,不知道要讲的内容学生有没有掌握,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很少参与思考老师提出的的问题,看上去也挺认真的,岂不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节课的时间老师提问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不参与就成为一种习惯,造成老师教学的被动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我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作了多方位的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里选出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做组长,每一次讨论组长都要做简要的记录,并把记录的情况详细划分,最后由讲得最少的一位发言。这样,许多原来教师要花很大力气的知识点在他们的讨论中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讨论得来的知识记忆犹新,同时老师在巡查中也知道了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点拨。
其次,每节课有六分钟时间演讲,每次两人,每人两到三分钟。这里的演讲,也叫说话,说一些自己想要说的话,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来照耀自己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演讲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写的,只要学生觉得喜欢就行。然后专门安排人来“评头论足”,说出孰优孰劣,有表现不好的,没有充分准备的,经大家讨论,下节课让其重新参与,这部分学生后来往往讲得非常好(因为做了很好的准备),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应该以赞扬鼓励为主,这样下去演讲的同学就能更好地准备。因为他从二次演讲的同学身上得到了鼓励。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需要各位老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高晓俊,江苏省响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