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发展等级 文句有表现力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mi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能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文句有表现力”就是具体体现之一。“文句有表现力”,就是指作文词句能通过一定的表现技巧,有力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实质、现象的规律因果、人性的深层奥秘、文化的深厚蕴涵等,其表达效果准确、透彻、精辟,鲜明、生动、形象,有联想和想象空间,有引人回味或思索的韵味。
  1.锤炼词语,展现文字功底
   写作时运用表现力强的词语,特别重视锤炼动词、形容词等,多用熟语和新词新语,使文句的表现力更强。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表现了春意盎然的动态生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音节和谐,节奏整齐;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浅显易懂,风趣幽默。如谈惜时,可用“时不我待”“尺璧寸阴”;说团结,可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夸人名气大,可用“窗户口吹喇叭——鸣(名)声在外”。同时,还可适当选择文言词语、口语等,例如“诞辰”“铭记”“教诲”“瞻仰”“拜谒”“吊唁”等词语,用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就显得庄重、严肃。还有某些词语,如“不亦乐乎”“呜呼哀哉”“之乎者也”等,用得好可以表达幽默或讽刺的意义。
   2.句式摇曳多姿,表达丰富感情
   在一篇作文中,能根据作文内容、体裁等特点,从强化表情达意的效果出发,恰当而自如地变换使用各种不同句式,摇曳多姿,活泼灵动,表达充分,感情丰富。如下面的学生习作:
   美是一种感受,像一泓清泉缓缓地流过心田;美是一种心境,让平静的心灵之湖荡起层层涟漪;美是一种遥望,是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喟叹;美更是一种残缺,不完美中的美给人以久久的震撼。
   考生开篇运用排比句式,显示出了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气势,紧扣题目。
   3.引用诗文名句,展现文学底蕴
   诗文名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文辞精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或哲理,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在写作时,若能恰当引用诗文名句,既能增强作文语句的表现力,增添文采,又能展现考生丰厚的文学底蕴。在作文的这些地方引用詩文名句效果最好:①名句为题。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的诗词、名人名言、名文、歌曲、影视广告等,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获得较高的印象分;②名句开篇。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开头,可以为作文主题营造一种哲理氛围,突出作文中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③名句过渡。于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运用名句进行过渡,使整篇作文衔接自然、浑然一体;④名句结尾。巧用名句结尾,既能增添文采,又可有力地收束全篇。
   4.学会形象表达,文句意蕴丰富
   运用象征、比喻、拟人、双关、婉曲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事物,抒发情感,发表见解。考生可以用“我心灵的天空下着雨”代替“我很悲伤”;可以用“囊中羞涩”或“与孔方兄无缘”代替“没有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颇有意蕴。
   5.运用细节描写,意蕴丰富
   细节描写是指考生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举动、景物片段等内容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在《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说水生报名参军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是不舍和不愿的,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为了保卫这美丽的家乡,所以她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这一个小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和对丈夫的理解。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曹文轩)
  试题分析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从反面阐释的一句话,如果从正面来表述,那么应该是“只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很明显,“凝视”“世界”“有意义”是话语的内涵所在,其中又以“凝视”最为关键。构思作文时,具体应注意:
   1.“凝视”,意思是“聚精会神地看”(比如“屏息凝视”),其核心是看得仔细,看得清楚。事实上,“凝视”既可以指外在的行为,也可以指内在的体验(思考、感悟、态度、心情、境界)。
   2.“凝视”的对象可虚可实,比如,凝视自然,于单调中见多彩;凝视生活,于平淡中见出色;凝视人生,于苦难中见真情;凝视父亲的手;凝视汉字……
   3.本题如果选写记叙文,应重点关注“凝视”的过程——聚焦“瞬间”,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对于“未经凝视”的缺憾的感悟,应着力表现出较深的意蕴。
其他文献
你忽然醒来,发现天地间一片混沌。日与月在你头顶旋转,风与云在自由徜徉。你揉着惺忪的睡眼,风儿吹起你草木织就的衣袂,山川缭绕着你衣襟上的褶皱,勾勒出两个大字——鸿蒙,也就是自然。   朦胧的视野里似有影子在蠕动,细看,是人类。他们虔诚地跪拜你,口中念念有词。你仔细聆听,原来是那些身著草叶和兽皮的人们在祈祷。“赐一颗火种吧!”他们一边祈求,一边将额头叩向硬冷的大地。他们双膝微微颤抖着,却始终未曾离开地
期刊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有创新”是其中一个方面。“有创新”要求见解新颖,善用新鲜的材料,或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能够表现一定的个性特征。所谓“见解新颖”,是对考生写作思维上的要求,即作文中心思想、观点立意新鲜、独到、不俗,非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而是能“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不落俗套。  技法点拨   如何做到“见解新颖”呢?考生可以通过多向思考、逆向思考、
期刊
生活犹如一辆车,行驶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则是司机,应当正确操纵换挡杆,把控生活的速度。而最近越来越多的司机疯狂追求倍速生活,以致频频出现飙车现象,据此,我想对生活车司机提出如下须知:   勿怀目的心,车速须因地制宜。生活的路从不是单一规则的路,不同的路段便有不同的与之对应的车速挡位。而如今许多追求倍速生活的司机,都在一颗目的心的驱使下忽视了行车的准则规范,盲目行驶。为看更多的电视剧而狂敲快进键,为追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态度得到了广泛认可。继成功主办夏季奥运会之后,2022年冬奥会的圣火也将在中国点燃,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届时,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再次领略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8月8日成为中国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风靡全国的马拉松、广场舞
期刊
考题连线   1.依照下面的示例,以“月亮”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似。   示例:月亮是一枚玉佩,月色是她的温润;月亮是一只柑橘,月色是她的清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答此类题应注意:所写句子符合题目对内容的要求或者与语段中心保持统一;所写句子的句法成分、结构模式与所供例句保持一致,或形成对偶、排比;所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或上下句保持一致。 
期刊
押题理由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质就是实干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生动展现。千百年来,人类的任何一次进步无不是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的结果。回望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实干精神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要走
期刊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两个吉祥物诠释了科技梦想与文化情怀,是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完美结合。而吉祥物征集活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生根发芽,彰显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中以熊猫为原型的“晶晶”,再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国宝熊猫不约而同地成为主角。
期刊
热点聚焦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在北京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隆重举行。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冰”象征纯洁、坚强,符合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
期刊
目前,“冰墩墩”的微信表情包第一期已经上线,10月份,“冰墩墩”长毛绒玩具也将面世。未来还将和中国航天部合作,让“冰墩墩”给青少年普及太空知识,进行科普活动,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空熊猫。这次“冰墩墩”的成功设计,让我明白中国设计要大胆地走出去展示自己,不应简單堆砌传统元素。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很多中国设计师喜欢在作品中加入传统元素,但加入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把老祖宗的东西复制、粘贴一
期刊
1.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之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种类包括:(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2)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3)专有名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5)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