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源清秋云出岫(外二篇)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源美,美就美在淮源水。当你忽来雅兴走进神秀桐柏山,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真是别有洞天。掬起一捧澄澈甘醇的淮源水,你就会欣然陶醉在大山的怀抱里。
  深秋时节,当我再次游历桐柏山淮河源竟被这里的澄明秋水所震撼!一泓秋水,平滑如镜;山峦秋色,回清倒影。水因山而秀,山因水而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蓝天白云,水天相映。岸边水鸟相鸣,嘤嘤成韵;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悠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哦,如此美景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是生息其间的人们祖祖辈辈守望的精神家园!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人的所绘佳构,莫非也在印证此情此景?
  桐山巍巍,淮水汤汤。千里长淮就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北麓,蜿蜒东行一千余公里,流经豫、鄂、皖、苏,纳百川,汇千流,注入洪泽湖,分流入江入海。地处淮源的桐柏县,群山环抱,清流潆带,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这里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特点既有北方的雄奇,又有南方的风韵,山苍水碧,沃壤肥美,清荣峻茂,物产丰赡,可谓“富有金银铜碱之资,取便茶酒果蔬之用”,被誉为我国特大资源宝库县。
  淮源水美,润泽万物。其发脉起源传说,依然神奇无比。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纪》记载: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民间盛传淮渎是盘古血化而成。明代李梦阳莅临桐柏作《大复山赋》曰:“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意思是说:古时盘古曾于此发迹,并把这里当作宅院。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曰:“禹,导淮自桐柏。”《太平广记》曰:“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民间不仅留下了“泫泫淮源,圣禹所导”“浩浩淮流,圣禹所治”的咏唱,还留下了《禹王锁蛟》《禹舟铁环》等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东巡天下,诏令祭祀名山大川,始建淮祠于桐柏县淮源镇固庙。自此历代皇帝遣官祭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两汉时期,曾于此三封复阳侯国,设立复阳县,南朝设淮源县,隋开皇十八年始建桐柏县至今。清康熙御笔题匾“灵渎安澜”赐淮庙,雍正题赠“惠济河漕”,乾隆亲书《淮渎神庙碑记》。盛时,淮渎庙殿宇达五百余间,香火旺盛,碑碣林立。悠悠古风,至今犹存。
  秋临淮源,山色如染。有道是,一场秋雨一场寒。霜華初上,秋寒渐浓。起初是满山墨绿渐染黄,杂色堆积又变苍;继而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山如蓝黛映秋光。此时,太白顶上耸立着建筑雄伟的云台禅寺,这座著名的佛教禅宗白云系祖庭在霞光的映衬下愈显其古朴宏丽,而晨钟暮鼓之声愈见其悠远。山上峭壁突兀,松栎掩映;林间一派肃静,鸟儿禁声,惟有山涧淙淙流泉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涓涓细流涌发其中,脉脉溪水汇集成河,这就是万古不竭的淮源之水。杜甫《徐卿二子歌》曰:“秋水为神玉为骨。”这正道出了淮源秋水的恬淡神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记载,桐柏稻麦轮作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南阳地区志》载:“水稻,新石器时代已有种植,汉代逐渐推广,历史上稳定的稻区在桐柏山区。”早期农耕文明和农事风俗影响周边地区。每至秋熟时节,稻田金浪惹人醉,秋稼丰稔万民欢。人机不闲忙收秋,大囤满来小囤流。家家房檐下,挂满了一串串玉米棒,一串串红辣椒,还有大蒜辫、老葫芦……农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织就了农家幸福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农闲时这里还经常起庙会,那时民间戏班、曲艺杂耍都活跃开了,桐柏山歌、皮影戏、淮源鱼鼓、民间舞蹈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的民俗文化真是温馨可人,无不闪射着淮源人改天换地、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
  秋熟时节
  秋收忙罢,庄上就有人挑头儿张罗干点鲜事儿,欢撒欢撒。大姑娘小媳妇们经不起煽惑,个个喜滋滋地相约上山打山果儿,这是她们最愿意干的事情,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不仅能到山上看景致,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入秋后,南山上的各种野果儿渐次成熟了。这个色彩变幻、果香扑鼻的秋熟季节让人充满了向往,庄上的妇女们便成群结伴进山打果子。起个大早,摊个油烙馍,切成几块儿,用手绢包好,放在筐子里或是袋子里,便一起急急火火地上山了。半晌的路程,就开始爬山了。边爬边看,看见哪里有果树就往哪里走。分手时约好,有急事要招呼一声,后半晌要赶紧下山,赶在太阳落山前到家。到了山上,看见到处是成熟的野果儿,大家都慌了神儿,各自忙着摘果子。摇树的摇树,牵藤的牵藤,够不着的就爬上树去摘,再不然就拿着长竹竿打,打掉果子再拾到筐子里。山上的各种野果儿多得像星星,有杨桃、栗子、核桃、葡萄、山楂、柿子、八月炸,都是纯天然的鲜果儿。一枚枚个顶个儿,一串串圆溜溜,饱满而鲜亮,芳香而诱人,泛着成熟的色泽,引逗人直流口水。杨桃红了尖儿,栗子炸开口,核桃破了皮,葡萄紫莹莹的像珍珠,山楂红澄澄的像玛瑙,柿子挂满树像一只只红灯笼。各种野果儿好像专为吸引人才挂在树枝上、藤挂上,都在阳光下闪耀奇异的光泽。跑半架山,就能摘满两筐子野果儿。有的人手头麻利,半晌工夫就摘到几十、上百斤果实,再摘就挑不动了。便干脆坐下来休息,边休息,边吃野果儿,到下山时就吃得不想再吃了,牙快酸倒了,舌也甜透了,心里美极了。这个丰稔而甜美的季节,委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与快慰!
  打山果儿似乎是山里人必做的功课。近山的人家,吃山果儿容易,吃得多了并不怎么稀罕了。倒是离山稍远的农民特别好这口儿,每年到野果飘香的季节,人心就慌,干着农活儿还不时地张望南边连绵起伏的群山。看着山上一天天由绿变黄的颜色,就知道秋熟时节到了,慌着干完地里的庄稼活儿,趁闲进山打山果儿。打下满筐满袋子的山果儿,或挑或背,从山上运到家,个个累得鼻塌嘴歪、汗流浃背也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心里甜滋滋的。过去,庄上的人们上山打野果儿,多半是因为那时候家里口粮不够吃,打下山果儿可以充饥;现在,人们还乐意不辞辛苦地上山打果子,完全是为了品尝鲜果的野味儿,不能轻易漏掉这个天赐尤物的好时节。打下山果儿,熟的赶紧吃掉,不熟的就放起来,熟了再吃。有一次,姐姐打回来很多山柿子,是圆澄澄的磨盘柿。一看青中带黄,还不熟,就把这一筐柿子埋到麦糠中,等一段时间,从麦糠中扒出来,各个变得红澄澄的。一捏,软软的,吃到嘴里甜腻腻、爽滑滑的,那味道真是鲜美可口,别处难寻。   农家户虽不很富裕,但都比较厚道。打下的果实,除了自家人吃,还要拣出来一筐半筐的送给没有上山或是爬不动山打不了果子的邻居、老人,让大家都尝尝鲜。前院的大伯大娘,因为年事已高,爬不动山了,看着年轻人上山打野果儿,羡慕得不行。我们年年秋天打下的野果儿,都要送给他们一些,杨桃啦,葡萄啦,柿子啦,专拣熟透的送过去,免得老人不合牙口。两位长辈看到我们心里有他们,吃着满口香的野果儿,心里乐滋滋的。大娘高兴得眼含泪花,说:“野果真甜!”山里人自有山里人的生活乐趣,不仅美在嘴上,也乐在心里。
  秋山菊海
  时至金秋,登上桐柏北山,竟意外地发现大片大片的山菊花正灿然绽放,让人喜出望外。巡逡其间,菊色染黄了裤脚,花香熏透了秋光,沉浸菊海香阵,真令人陶醉其中了。
  春日杜鹃秋日菊,当是我们桐柏山春秋之季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花卉。时逢三春,千峰竞秀,而山间一蓬蓬一片片如霞似火的杜鹃花点缀其间,煞是悦人心目;及至秋令,山色转杂,木叶退绿之时却有大片山菊花随时而发,不因花碎而畏缩,也不因晚发而不芳,节令催花花如染,要留馨香在人间。登上菊山,心灵立刻受到强烈震撼!
  原本对这种时令花卉的盛况是早有预料的,可我这次登北山、沐秋光、賞秋菊的经历却让我领略了家乡秋山异样的恢弘瑰丽:那满山的秋菊花海是如此的激情奔放,而花香浮动是如此的甘醇鲜美,却是我始料所不及的。我没有想到,这座被称为北山的大复山作为桐柏山的支脉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炫彩季节。这种“晔晔煌煌,绿衣黄裳”的野菊花在百花遁形的肃秋天气里仍能“挺然而独秀,泰然而自若”。正如古人所称誉的:其“正直浑厚之气,清逸冲穆之光,自昭彰而不容掩”。古人拟花之性,喻花之美,真可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了。据了解,菊花原产于我国,是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现有三千多个品种。不是嗜菊专家,恐怕一生也难见那么多各具形态的品种,除平时满足个人喜好的家养菊或者圃育品种菊之外,寻常能够接触到的就是再普通不过的野山菊,那漫山遍野的黄花阵和醇厚馥郁的菊花香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作为大山的儿子,从小与菊花结缘,爱菊、赏菊是自然的事,这种朴素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脉,永远也无法改变。而山菊花生不择地、不惧秋寒的品性常能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秋日游观,在家乡的山岭路旁或者沟壑篱畔常能见到菊花摇曳的丽影。一丛丛一簇簇,映日焕彩,清香远溢,惹人生怜,不仅让人认识到菊花具有很强的适生性,还能体悟到铺天盖地的菊花阵果然使人惊心动魄呢。宋人罗颐在《菊花》中说:“菊,季秋寒露后五日始有花,花得土之正色。”想来此言不虚。古人以为菊花纯黄不杂,早植晚发,冒霜吐蕊,象征着质朴和贞洁,有君子之德。故而古人多有优美的诗句赞赏菊花的清雅高洁、傲霜不屈的品质。战国时,诗人屈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知他有食菊的雅好。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他“独爱菊”的乐趣。唐代元稹透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惜花之情。北宋王禹偁适逢“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依然走马菊山,兴致焕然。古人咏菊,非是附庸风雅,往往是清雅自况,托物言志。
  不仅如此,菊花于人多有益处。药书记录野菊花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治一切痈肿恶疮。与蒲公英适量配伍,可治一切脓疡;与夏枯球配伍代茶常饮,治瘰疬病。民间还有常饮菊花茶、菊花酒,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的说法,可见菊花亦是祛病养生之宝。
其他文献
高职学生可能相对来说成绩不是那么优秀,但他们也各有优点,做班主任的只要肯用心,也一样能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他又来了,带着我常见的那只大灰包。隔段时间他总会有诗稿或发我手机或送给我看,几年来这几乎已成为常态。每一次我都是很认真地拜读,一心想在这些稿子中挑选一组为其发表,哪怕是一两首也好。然而,却不能够!绝非是我不尽心尽意,也不是对稿子要求太苛刻,而是,而是如果要发出,每一首都需改得所剩无几!很多次,我和他一起商讨修改意见,虽然他都能接受,但经他修改后的诗稿却不见任何长进。恰恰我又是一个非常讨厌将作者原作
期刊
季节深处的涛声  漂泊的灵魂还在河的对岸徘徊  急促的马蹄,已沿着故乡的走向奔驰而来  在虚构的流淌中直抵爱情的相敬如宾  让搁浅许久的往事,流淌在生命的原野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草原上所有的呼吸  和感慨,都因为浪漫的足音  而没有了距离,所有花前月下  都因为虔诚的诱惑而没有了冬日  旅途中的疲惫,沾满岁月的尘土  依然能够听到格桑花的柔情  在生命的底層独自绽放  总有一种淡淡的馨香,来自你
期刊
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体裁教学法,以此加深学生的体裁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当前,我国在给城市电力配电中,大多采用电缆出线,这样会导致在过补偿的情况下,系统出现容性的无功电流,或者在单相接地时故障电流过大,这些都会使系统的损耗增加.因此,在理论
一  在我的心目中,那些伟人们是巨人!我那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瘦小慈祥的小脚外婆也是巨人!  如今算来,外婆已去世25年了。可是,她还会时不时地让我在梦中哭醒。而哭的原因千奇百怪,有时是好不容易给她买了好吃的东西,或者是给她送钱呢,转眼却看不见外婆了。这一切,无非是想在梦里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罢了!每次哭醒后,和外婆一起生活的那些情景,总会清晰地涌上心头。  外婆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
期刊
随着电力技术的飞速的发展,计算机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在逐渐朝着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很多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是未来人类社会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项目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中.城市和工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给排水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给排水的专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缺漏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输电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山区配电网的环境较为复杂,面积大、线路长,因此山区配电网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寰全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山区35kV配电网的
本人长期从事高职数学教学,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最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教学内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