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和国外一样,曾经并且现在同样存在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如英国伊顿男子学校等,对于这一类以性别差异为基点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探讨,是本文想要阐述的观点。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现象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保护男女生同受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 男子学校 分班教学 性别差异
2013年3月30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市第八中学开设“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意味着这所学校将要逐渐变身为沪上也是目前中国第一所“男子学校”。
在我任教的初中班级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班级干部群中女生占了多数,大概是三分之二;每次班级考试按照总分记班级前十名中,女生占多数;顽皮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居然比以前班级多。当然,这不代表社会上的表现也是如此。
在身体素质上,据1985~2005年中国男孩体质变化状况调查显示,男孩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等各项指标全部下降,只在个别项目中乡村男孩有所提高。
一、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
在全社会肯定“女生崛起”,倡导现代文明,破除旧有思维。改革开放几十年中,整个社会中男性依然占主导地位,这是由30年前的教育决定的。
某所大学曾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把学生分为两组,给每组都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啼哭、喊叫,不停地动来动去。第一组的学生被告之这个婴儿是个女孩,于是所有学生在评论中写道:这是一个脾气很坏的女孩。第二组的学生被告之这是一个男孩,学生的评论就变成了:这是个有个性的男孩。
说明在潜移默化中,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做出同样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部分女性通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实现人生更多社会价值已经超越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期盼值,只有破除固有的思维,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开明和文明。说得更理性化一些则是:只有坐标轴是男女公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从教育局层面来讲
1.改变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扩大男性教师队伍。
在苏州市的中小学中,女教师比例大于男教师。如我校初中部教师148人,男教师为49人,大约占全校人数的1/3。小学、幼儿园中,男教师比例更少,幼儿园教师中男性比例几乎为零。
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及心理成长,缺乏男性的教育和激励,孩子往往怯懦、不自信。另外男教师理性思维更多,如遇事比较沉着、冷静,思路比较开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提供相对开阔的学习视野,还有其他特点如宽容、豁达等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教师的招生环节要改善。有关部门应增加师范生招生中男性的比例,鼓励男孩子填写师范学院。在中小学校、学前教育老师招聘环节中对男教师的招聘范围、要求要适当开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增加男教师的比例。宣传鼓励男性从事低龄教育工作,并树立典型。
为男性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信会有更多男生选择到中小学、幼儿园当老师。只有从最小的娃娃抓起,给予一个更健康的男女教师平衡的环境才是“治根”之策。
随着教师队伍中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优秀教师到特级教师甚至教育家这样的发展前景对于有教育理想的男性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2.建立部分男子学校,满足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
现行体制下,在男女混校出现女孩占上风的情况下,可以建立部分男子学校。在这样的学校中,可以开展完全适合男生特点的学习、生活、锻炼。“男子学校”如同现代都市里父爱缺失的一个很好补救措施。让男性具有的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润泽到更多孩子身上。何况,我们的教育需要多一点虎性的、野性的体魄,让野蛮的体魄里盛装文明的素养。这样,教育或许能走得远一点。
社会群体中有“小男子汉”的呼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实要建立部分男子学校。像英国的男子学校或者女子学校等的建立满足了部分家庭的个别需要。中国四五十年代确实有过男女分教的情况,可以部分借鉴。像包玉刚学校这样的私立学校,也不是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而是满足部分家庭的需要的。甚至,华东师范大学的美籍华人李明华教授个性鲜明地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是私人产品。其倡导的校中校形式是相当适合农民工子弟的一种新形式。所以,中国的教育应逐渐向“个性化”发展,是对现有公办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三、从具体学校层面来讲
尝试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男女分班教学,使其适合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初中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因为初中以上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侧重柔韧性运动,如舞蹈,而男生更喜欢一些对抗性运动,如篮球等”。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意见》的主要起草人马凌说:“采取男女分班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需要和男女个体差异使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成为必要”。龚真观说,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年龄大多在12至15岁之间,其生长发育正处于高峰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加速,但尚未完成,可塑性大。由于这个时期是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高峰期,心肺发育加速,因此,采取必要的体育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提高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邹君静.在劳动中学会做人.
[2]滕爱萍.深度“体验”,解读生命课堂的密码.
[3]江苏教育研究,2011,6月刊.
关键词: 男子学校 分班教学 性别差异
2013年3月30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市第八中学开设“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意味着这所学校将要逐渐变身为沪上也是目前中国第一所“男子学校”。
在我任教的初中班级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班级干部群中女生占了多数,大概是三分之二;每次班级考试按照总分记班级前十名中,女生占多数;顽皮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居然比以前班级多。当然,这不代表社会上的表现也是如此。
在身体素质上,据1985~2005年中国男孩体质变化状况调查显示,男孩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等各项指标全部下降,只在个别项目中乡村男孩有所提高。
一、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
在全社会肯定“女生崛起”,倡导现代文明,破除旧有思维。改革开放几十年中,整个社会中男性依然占主导地位,这是由30年前的教育决定的。
某所大学曾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把学生分为两组,给每组都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啼哭、喊叫,不停地动来动去。第一组的学生被告之这个婴儿是个女孩,于是所有学生在评论中写道:这是一个脾气很坏的女孩。第二组的学生被告之这是一个男孩,学生的评论就变成了:这是个有个性的男孩。
说明在潜移默化中,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做出同样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部分女性通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实现人生更多社会价值已经超越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期盼值,只有破除固有的思维,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开明和文明。说得更理性化一些则是:只有坐标轴是男女公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从教育局层面来讲
1.改变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扩大男性教师队伍。
在苏州市的中小学中,女教师比例大于男教师。如我校初中部教师148人,男教师为49人,大约占全校人数的1/3。小学、幼儿园中,男教师比例更少,幼儿园教师中男性比例几乎为零。
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及心理成长,缺乏男性的教育和激励,孩子往往怯懦、不自信。另外男教师理性思维更多,如遇事比较沉着、冷静,思路比较开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提供相对开阔的学习视野,还有其他特点如宽容、豁达等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教师的招生环节要改善。有关部门应增加师范生招生中男性的比例,鼓励男孩子填写师范学院。在中小学校、学前教育老师招聘环节中对男教师的招聘范围、要求要适当开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增加男教师的比例。宣传鼓励男性从事低龄教育工作,并树立典型。
为男性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信会有更多男生选择到中小学、幼儿园当老师。只有从最小的娃娃抓起,给予一个更健康的男女教师平衡的环境才是“治根”之策。
随着教师队伍中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优秀教师到特级教师甚至教育家这样的发展前景对于有教育理想的男性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2.建立部分男子学校,满足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
现行体制下,在男女混校出现女孩占上风的情况下,可以建立部分男子学校。在这样的学校中,可以开展完全适合男生特点的学习、生活、锻炼。“男子学校”如同现代都市里父爱缺失的一个很好补救措施。让男性具有的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润泽到更多孩子身上。何况,我们的教育需要多一点虎性的、野性的体魄,让野蛮的体魄里盛装文明的素养。这样,教育或许能走得远一点。
社会群体中有“小男子汉”的呼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实要建立部分男子学校。像英国的男子学校或者女子学校等的建立满足了部分家庭的个别需要。中国四五十年代确实有过男女分教的情况,可以部分借鉴。像包玉刚学校这样的私立学校,也不是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而是满足部分家庭的需要的。甚至,华东师范大学的美籍华人李明华教授个性鲜明地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是私人产品。其倡导的校中校形式是相当适合农民工子弟的一种新形式。所以,中国的教育应逐渐向“个性化”发展,是对现有公办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三、从具体学校层面来讲
尝试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男女分班教学,使其适合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初中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因为初中以上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侧重柔韧性运动,如舞蹈,而男生更喜欢一些对抗性运动,如篮球等”。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意见》的主要起草人马凌说:“采取男女分班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需要和男女个体差异使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成为必要”。龚真观说,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年龄大多在12至15岁之间,其生长发育正处于高峰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加速,但尚未完成,可塑性大。由于这个时期是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高峰期,心肺发育加速,因此,采取必要的体育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提高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邹君静.在劳动中学会做人.
[2]滕爱萍.深度“体验”,解读生命课堂的密码.
[3]江苏教育研究,2011,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