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主要从“行、知、言”三域的角度讨论反问句中“什么”的否定类型及相应的否定意义.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交际关联和认知转喻的理论,从三域角度对表示否定意义的
【机 构】
:
43007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100871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行、知、言”三域的角度讨论反问句中“什么”的否定类型及相应的否定意义.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交际关联和认知转喻的理论,从三域角度对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进行了分析,区分了“什么”句的三种否定类型:知域否定(语义解释为:不该[认为]……,如“你神气什么?”)、言域否定(语义解释为:不要说……,如“什么你的我的?”)、行域否定(语义解释为:不[是]……,如“什么好消息!”).研究认为,“什么”句的否定以知域否定和言域否定为主,也涉及行域否定.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什么”句内部的否定层次和否定特点.
其他文献
不少汉语方言称“孩子”为“伢”.“伢”的语源可能是“牙齿”之“牙”,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语声或啼哭声.它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已经偶有用例,通作“吾”“禦”“雅”等.最晚到
名词在词类范畴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名词的词义描写和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降级述谓结构和物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复合名词,主要是动名
词汇语义的演变具有系统性,同一概念场词汇的语义演变具有倾向性共性.本文以“仆倒”义动词为例,综合考察先秦至唐代语料,系统描写不同历史时期该概念场词汇成员的变化,以“
本文以“白”为例,考察汉语中具有隐性否定特征的副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并从逻辑语义、原型范畴等角度探究“白”不同语义及词性的演变机制.文章首先提出现代汉语中的“白”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