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课上,有些老师反映学生不会主动去探究问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很差。本文就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提出了一些看法,通过四个方面去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探究。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在上语文课,很多老师都反映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下面静悄悄的一片,课堂气氛很沉闷。一节课下来,老师不停地讲而收到的效果却很差。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就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选好内容,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准备好上课内容,选一些学生喜欢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效果。
  老师在选内容时,要注意教学目标和趣味性相结合,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对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在选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选,这样学生就有兴趣去参与课堂的学习。如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母亲所做的事情中,哪一件事是你感受最深的?”然后让学生回忆,引导他们各自说出心中的故事,这样就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关于母爱的格言妙语或者是诗句,让学生去评价。所以,这节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理解母爱的伟大。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讨论的情境,或者说在课堂上举行一个辩论赛让学生去参与。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在梳理全文大意之后,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你认为刘兰芝的悲剧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然后把支持刘兰芝的悲剧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同学分在一组,同意性格原因造成的同学分在一组,让他们通过课文找出证据去反驳对方,开展一个辩论赛。这样通过辩论赛,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找证据熟悉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比较理想。
  三、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我觉得编排精彩的课本剧也是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的一个好方法。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荷花淀》的时候,课文5-30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可以刻画出水生嫂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的性格特征,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这段对话进行改编,要求突出水生嫂直率粗犷、大嗓门但又深明大义的性格。让学生发挥想象,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改编,并与同桌共同把它演绎出来,相信这能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后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对课文进行改编。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相信每位同学对故事的结尾都有自己的猜想,这时可以鼓励同学们为课文续上一个合情合理但出人意料的结尾,最好能以剧本的形式,并能生动地演绎出来。利用剧本或小品等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放开课堂,让学生“自由动”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所以我们的课必须要体现出学生人性的张扬,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上,就是要让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如学习《走向生活》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右铭,有的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的说“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有的说……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也使学生无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例如教学舒婷的朦胧诗《双桅船》时,由于这首诗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鼓励他们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大胆地说出来。当然,要是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故意扰乱课堂的话,教师必须坚决地制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国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作家来的,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不单单要老师去研究教学技能,还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思考、表达等各种能力。这是每个老师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林高明等.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杜和戎.讲授学[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通过野外调查和发放表格填报的方式收集雅安市雨城区与移民安置相关的各种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对移民安置区选择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层聚类法对
通过煤化工实现煤碳的洁净转化,拓宽了煤炭高效利用途径,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这是中国发展低碳技术经济的关键。
本文通过引入溶质迁移距离的概率密度函数的修正系数 ,将Jury等提出的模拟非稳定流条件下土壤保守溶质运移的传递函数模型理论扩展到考虑土壤剖面存在残留氮分布的土壤中 ,构造了一个能估算表施和残留氮对土壤硝态氮淋失动态贡献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与野外地中渗透计实验资料的对比 ,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仿真精度 ,模拟的土壤硝态氮累积淋失量的相对误差小于 15 %。
【摘要】教育的艺术并非是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切实掌握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运用自如,老师对于自己,更要培养对于教育事业的爱心,才有可能得到教育艺术上真正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艺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培养人的高超艺术。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把这种艺术比作是“时雨春风”,滋润花木,是一种自然的神化:“今教童子,必使其倾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加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超文本阅读”的特点,以及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超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同于以往的线性阅读,“超文本阅读”是以信息组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近些年来被广泛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考虑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对话要具有和谐性、民主性、学生主体性、创新性、发展性、多维性、体验性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性的教学对话才算是合格的教学对话。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话;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推动主要是靠师生的对话来推动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就是一种言语
在双尺度模型基础上,推导出三维酸蚀蚓孔扩展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二维和三维酸蚀蚓孔模拟结果。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领域的日益关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开展,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要摆脱语文学习的理论性和枯燥性,关注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小学生们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不仅仅要求学生们会考试,还要会应用,提升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语言的掌握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论文从阅读教学的困惑写起,通过教育理论的阐述并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实例,阐明了“巧用教材,授之以渔”模式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可行途径之一。
【摘要】透过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多处佛学印迹,通过这些印迹,让我们来看看苏轼掌握并运用的佛学知识,由此对佛学的正信与迷信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苏轼;作品;佛学印迹;正信佛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人的行为做事,必然是与其思想境界、知识学问相匹配的。中国历史名人——苏轼,其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为官从政,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