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3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维生素D3(VD3)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VD3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VD3组,各5只,其中假手术+VD3组、缺血再灌注组+VD3组大鼠每日给予VD3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4周后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3 h后,经颈动脉取血,测定肌酸激酶(CK)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聚腺苷二磷核糖聚合酶(PARP)活性。

结果

再灌注3 h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VD3组血清CK、LDH活性比假手术组、假手术+VD3组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K、LDH活性与缺血再灌注+VD3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再灌注+VD3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小(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再灌注3 h后PARP激活后的腺苷二磷核糖(PAR)主要位于细胞核区域,假手术组、假手术+VD3组心肌组织中PARP活性无明显差异(均P>0.05),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VD3组PARP活性比假手术组、假手术+VD3组明显增强(均P<0.05),但缺血再灌注+VD3组PARP活性比缺血再灌注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D3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通过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心肌组织中PARP的激活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因子6抑制剂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2018年2月将3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未感染组(5只)、氟康唑组(5只)、ADP-核糖基化因子6抑制剂组(10只)(简称抑制剂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简称对照组)。氟康唑组、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105 CFU白色念珠菌建立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模型,未感染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 h后
目的探讨不离断尿道成形术(non-transecting urethroplasty,NTU)在后尿道狭窄治疗中对勃起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9月采用NTU治疗的62例后尿道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19~50岁,平均34.7岁。病因为骨盆骨折致后尿道狭窄53例,医源性后尿道狭窄9例。术前均行尿道造影及尿道镜检查证实狭窄位于后尿道精阜前,狭窄段长0.5~2.5
期刊
目的探讨内腔镜手术监测仪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中监测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的效果。方法2013年1—6月采用自主研制的内腔镜手术监测仪,在体外模拟TURP术中测量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内腔镜手术监测仪采用压力传感器监测术中冲洗液的出入量,采用光电探头依据光电转换原理监测流出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根据流出液体积及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推算出术中出血量,最后依据冲洗液的出入量、术中出血量和患者尿量
目的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卡介苗(BCG)膀胱灌注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1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男121例(75.2%),女40例(24.8%)。中位年龄65岁(60~71)岁,其中<50岁17例(10.6%),50~59岁23例(14.3%),60~69岁72例(44.7%),≥70岁49例(30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8例,女111例。平均年龄67岁(37~86岁)。肿瘤位于左侧144例,右侧125例。肾盂癌157例,输尿管癌112例。肿瘤直径>3 cm 163例。合并肾盂积水185例。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2.0 109例。估算肾小球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婴儿肾积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8月收治的31例小婴儿(年龄≤6个月)肾积水患儿的病例资料。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5±0.7)个月(8 d~6个月),其中≤2个月7例。平均体重(6.7±1.2)kg,最低体重仅3.3 kg。肾积水位于左侧22例,右侧9例。B超检查示患侧肾盂前后径为(4.01±0.56)cm。年
期刊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耐受剂量,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5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5岁(47~80)岁。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50例,2分22例,3分3例。血红蛋白114 g/L(81~161)g/L。碱性磷酸酶(ALP)133 U/L(37~2 154)U/L。PSA值92.
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由一大类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原发性前列腺肿瘤组成,多见于去势治疗抵抗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常伴有TMPRSS2-ERG基因的融合及AURKA等基因的扩增。由于大部分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侵袭性强且预后差,因此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对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关键分子改变及形态学谱系进行详细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