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词语开采者对“石油”与“风”的钻探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常青先生《风中的石油谣曲》,以数十章散文诗,集聚逾万字的笔墨,发掘、展现蕴含于石油、油田、石油人、石油小城多元的诗意存在,诗人与之契合的灵魂,与之相依的深情,为之悉心谱写诵唱的谣曲,同读者在现实的、历史的、时代的、未来的、精神的“风”中相遇。追随诗行间拓荒者的脚步,得以走近一座储量惊人的词语油田,醒目的钻井平台,不倦地作业,将“石油”与“风”深藏的能量,采集举升至诗境的地表,经反复提炼,向诗思、哲思、审美等创造性精神活动输送燃料。
   与固体矿藏相比,石油在开采过程中不断流动,油藏情况不断变化,且开采者一般不与矿体直接接触,因此,其开采需要不断加深认识、改进方案,勘探和开采阶段常相互交织。而诗人对语言诗意的开掘,亦是一种非固化的生成,更是无成法可循的创生,向无限进发的开放性的探索之旅。诗人数十载执著于对词语的精琢细磨,亦如石油人大半生忠诚于对石油的苦勘勤炼。诗歌不是运送已知和结论的货车,而是诗人先于读者闯入迷雾森林开辟的道路,莽莽榛榛间隐藏的花果,等待每个探险者识别、采摘,语言的迷途,未知的美景,吸引读者,更诱惑着诗人沉浸其中。诗歌与石油,均是殷常青沉浸的“迷途”,激发其不懈地追索探寻。
   石油,“这个词语,一直在我的诗篇之中”——给荒野赋予意义,指引由外部向内对生命根源的探索,对灵魂的细致审视;融入血液,运输生命力,不停释放能量,给生活提供不竭动力。石油——“热烈的词汇”,是被囚困而召唤解放的生命,拥抱辽阔挥洒的血汗,对梦想、使命和本性的坚守;是浓情的载体,精神的给养,是石油人的灯盏、爱情,代代传承的光;是家人、温情和归属,是身体,是人生经历;是前行的燃料,推动新生之力,沸腾战斗的血液。石油,“这个词语,如内心的祖国”——是肉身与灵魂的接纳者,是深入大地才得以书写的长诗、巨著;是历史与时代的书写者,运载时代的加速器,世界的风向标;是自然的恩惠,朝向深广不断延展的美,吸引专注和沉浸的信仰;是凝聚力、感召力,是现在、未来,是生活、世界联动的纽带。石油——“丰沛的词语”,因其丰沛而色彩斑斓,因其丰沛而充实热爱,拥有集成生命律动、众生行跡的浩大,超越时间拘限,促成同华北平原石油小城缘定三生的热恋,与石油人、石油小城的存在及价值互为确证。
   “石油是我精神的石油,没有它,我行路艰难”,诗人对“精神的石油”诗意的钻探、提炼,凝注自我,放眼世界。从个体生命、群体生命体验深入生命之本,蒸馏、提纯情感,提升意象光泽度,生成多元意蕴;由生活现实回溯历史,把握时代脉搏、未来动向,在具体实践其诗学追求的同时,提取抽象的哲学意义与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出现“石油”这一命名,且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有所预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加速推进,被喻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才被置于诗歌意象谱系变换的追光灯下。殷常青为构筑这一长篇散文诗所搭建的系列舞台上,活跃的另一重要角色“风”,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
   西渡在对海子、骆一禾等诗人写作方法论的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新诗写作中意象的“去蔽”问题。“意象以其已成的意义遮蔽了诗人对世界的原初体验、感受和发现”,因而他主张“对意象进行去蔽处理——去除包裹着意象的现成意义,把意象还原为词语,并在最为积极的意义上恢复词语和存在的亲密联系,让两者彼此敞开、互相进入,达到彼此照亮、透亮的一体共存”(《当代诗歌中的意象问题》)。在不断强化异质、“意外”、陌生化追求的新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致力于意象原创性的同时,着力转变、颠覆、解构传统意象固化的意义和象征指向,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风”意象,在殷常青“去蔽”的努力中,一次次获得新生,糅入传承的智慧,摒弃因袭。风,见证人世离合悲欢、生命荣枯动静,“无意中进入万物的内心”。风,是“生活之锋芒”,是阻力、考验;是思绪、情绪、“身体内部的暗流”,带来触动;是“搬运工”、信使,传递思念、情怀;是通道、阶梯,是生命力的唤醒者;是解救者,是石油、生命潜藏能量的召唤者;是清障者、引领者,是扩散力、涤荡力,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契机;是风气、风尚、时代热潮;是媒介、动力,是时代的运载者;是石油人的灵魂、气质,果决的行动力;是世事沧桑、无常之变,带来孤独感、荒凉感,也是生命的完结及其前奏。
   殷常青对“风”多重意蕴的开采,始终未脱离“石油”活跃的舞台,未离开同“石油”互动的语境,亦是对T·E·休姆“意象是在诗中产生的”观点的一种印证。风,因容纳“盐的歌声,铁的歌声,骨头的歌声”——为“石油的到来”“迎风诵唱”而“斑斓”。石油,被称为“风中的词语”,“它携裹着风疯狂地吹”,让“我”“历尽沧桑”,一生与之结缘。“石油的方向,掀起朝天大风”,石油,“这个词语落在纸上”,却又“不为人知地吹袭”。“要认识石油,首先要认识一种吹拂”,石油,“这个词语就是漫山遍野的风”,“引导”“攀升的脚步”,“抬高”“追逐的眼睛”。风与石油,在互动中丰富、照亮彼此。诗人抓住二者蕴藏未知、变化之潜能,召唤探知、提取、转化的共性,组织隐喻。读者可以从二者相裹挟的共振间,感受到陌生化累加的语言张力,以及强劲的情感涌动,正如埃兹拉·庞德所认为的“情感力量产生意象”,诗的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均由其组织。
   品读《风中的石油谣曲》,一位词语开采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孜孜以求,向土地、血液、语言矿藏深处钻探,挚爱、痴迷,亦是其最为可靠的给养。
其他文献
饥饿艺术   她们说到饥饿。   满脸的骄傲。   这是她们值得珍藏的标签。   这是她们赖以炫耀的资本。   她们说到瘦,说到腰如束素,身轻如燕。嘴角不自觉扬起微笑,自信挂在胸前、脸上。如同自己就是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笔下的洛神,就是帝王掌中翩然而舞的仙子……   她们的小腿已瘦如干柴,却保持着优美的曲线、修长的形状。   她们的脸上,覆盖着一层一层的滋养。   那些手脚长满老茧的
期刊
永恒的链条——母与子   残破的壁画中流露出古拙的历史气息,远去的生命和文化,如呼吸般从壁面喷出,令我亢奋不已。岁月的风蚀和雨濯,使那些历史的图式形成特殊的斑驳和流淌的形式,可以一层层剥开的涂层,演绎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因此,颜料的流淌形式,国画式的点苔,石青石绿效果的运用,以及国画的积墨效果,水彩晕染方式,没骨画手法等等,皆可拿来为我所用;而宗教图式的构成,则更能强化我对属灵状态的表达。我企
期刊
丁 方:巴荒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一个画家靠着一种感觉,对一种物象和色彩的感觉,实际上它是文学+思考+哲思+生命的体验,用俗话说,是用肉身丈量大地,经过沉淀和糅合之后再进行的创作。  高海军:理想主义很重要,要有情怀,有理想,这是非常让人尊重的,因为艺术是很崇高的,也是辛苦的,画画儿真是又苦又累又孤独的事。   巴荒的画关注人和自然、人和神,关注宗教、神性,以及和大地的关系,在心灵里面,潜意识里可能也
期刊
春 天   春天正一步步地逼近了。   她很久没这样赤脚走在湿暖的田地里了。   清凉的风吹散了她长长的头发,披在粉红色的春衫上,闪着褐色的光芒。从来没有这样美好的心情了,虽然她曾经千百次走在春天,将自己的话语用歌声表达出来。阳光愈渐热烈起来,拥抱着她娇小的身体,无由地,一阵晕眩袭来,她不由得闭上双眼,而内心似乎开启了一条幸福的河。   她越过青花河,在对岸的一块岩石上坐了下来,背后的小树
期刊
米歇尔·贡德里导演的《暖暖内含光》(2004)是一部理性、冷静,带有哲学色彩的科幻爱情电影。当记忆可以被清空,巴瑞斯(凯瑞 饰)和克罗斯基(温斯莱特 饰)一次次因为痛苦而选择清空记忆,却又一次次重新爱上彼此。大脑即屏幕,重启之后却上映着相似的影像。他们演绎着相爱相残与爱的吸引力之间的矛盾张力,相爱仿佛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这样的宿命与循环就像美国电影《降临》(2016)所诠释的,但不同的是,《暖暖
期刊
因于伽利略的前车之鉴,尽管笛卡尔主张以自我为唯一可信的前提来驱除包括上帝在内的一切神秘,但他并没有说出“上帝是骗子”“人类将成为上帝”这样的话;他只是审慎却不乏决绝地说:我思,故我在。两百年后,笛卡尔想说却未明说的话经由黑格尔之口说出。当作为唯理论代言人的黑格尔主张一种“统一的、共同的、作为他自己的实质和本质的精神”时,他深知笛卡尔才是那个统一的共同精神的真正表达者。   在此之前,笛卡尔的学生
期刊
郭 婷:90后,黑龙江绥芬河人。著有小说《月落江湖传》等,评论《有机的呼吸——读桑克诗集<朴素的低音号>》《不是我,是众生——论杨勇诗歌中的生命情怀》等。作品散见于《散文诗》《诗林》《诗探索》《中国诗人》等刊物。  蓝天是一片轻漾的蓝   我曾臆想过,我与他,应拟棋局月下坐,相对倾心谈——听他说故乡的青砖黛瓦、魏紫姚黄,听他讲经历的雨雪风霜,或者听他说心底倾慕的女子,该是何种风采。而我呢,单谈起
期刊
流  随波逐流着  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  或者说一条又一条  河流,经过我  再或者,一定  是有谁把鱼和河流  搬来搬去  也同样把我们搬来搬去  兄 弟  9月6日,我在北山坡上  遇见一棵草,枯到随风飘扬  我打开行囊取出水来  我说,兄弟,这么有缘  一起喝一个吧  然后我俩相对鞠躬,盘坐  夕阳照着我,也照着  我的兄弟  虚 无  就这样一个下午过去  像扔掉所有的颜色  仅留下船只和
期刊
这里是一座油田。对于广阔的华北平原,说不上深远,也说不上苍茫。45年前,一座油田在这里扎根、建筑。45年后,一座城池在這里闪现,灯火一片。   45年的道路构成一种生活或时代的河流,那些近的或远的,小的或庞大的,杂糅的或简单的,当然也可能是美的或不太美的景象,都成为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统一的精神图谱或思想体系,即便缺少更深邃的历史感,也让他们在一座油田之间,闪烁着,游弋着,呼吸着,张望着,仿佛一条
期刊
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兰考,长出焦裕禄精神的兰考,习近平总书记用心系念着的兰考,此时,繁花似锦,绽开东风第一枝。   一种精神,有古风、雅趣,在兰考,穿花度柳,迎风翩跹。   每一个村庄的每一朵菊花,都被快活的彩蝶叫醒。   歌声来来往往。多少村子啊,都有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都有培养壮大着的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体。   焦裕禄又回来了。在贫困村,他走进一家家农户,精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