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75-01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致神经、血管及脊髓损害的一系列的综合症。现搜集我院从2012年-2014年间100例颈椎X线平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检查方法
1.1 性别、年龄: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多在25-73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全部病例经临床X线平片或CT检查诊断所证实。
1.2 临床症状:就诊的患者大多数表现有颈部疼痛不适、头晕、肩关节酸痛、手指麻木等运动障碍,部分患者还有神经或血管压迫症状。
1.3 检查方法:常规摄取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必要时加过伸、过屈位,还有部分患者行透视及CT检查。
2 X线分析
2.1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发生在2-3椎体6例;发生在4-7椎体67例,第4-7颈椎发病率最高,与椎体的活动程度有关。
2.2 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生理曲度90%左右都有不同改变,如整体或局部变直、消失或反弓、侧弯等。本组病例中曲度变直或消失者85例;反弓者13例;侧弯改变有87例。少数还伴有前纵韧带或颈项韧带钙化。
2.3 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颈椎病X线的重要征象,以前、后缘及周边的骨质增生最常见,其次是钩突椎关节增生。根据增生部位可分为:(1)椎体前外侧型:共66例,主要表现为前缘及两侧缘呈唇样不规则突出,此型临床症状轻微,一般不压迫神经根;(2)附件型:共8例,位于椎体外侧缘及小关节面骨质增生向外突出,边缘不规则,此型临床症状轻微。(3)椎间孔型:共13例,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有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内,压迫脊髓、神经根,此型临床症状较典型。
2.4 椎间孔狭窄:本组病例中椎间孔型34例尤为明显,是由于椎体后缘增生,钩突关节增生,使椎间孔不规则变小,失去正常形态,椎间孔狭窄对X线诊断价值最大,钩突变形,主要在椎体后下角,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宽、扩大,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椎体不同程度的滑脱时,亦使椎间孔缩小或形态发生改变。
2.5 椎间隙或小关节突关节间隙狭窄:是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突出所致。本组病例中,椎间隙变窄者73例,其中以5、6、7椎间隙变窄最常见,有的为一处,也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无变窄者37例,但有部分椎间隙显示不清晰。
2.6 双边征和双突征:多见于4-7颈椎,是由于软骨退行性变,韧带劳损、钙化、松弛等所致的椎体旋转,椎体后缘及双侧上、下关节突在侧位上无法重叠,排列不整齐所致。本病例中显示此征象有55例,具有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价值。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同进伴有双边征和双突征。
2.7 颈椎排列不稳:本组病例19例中,生理曲度改变的同时伴有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致椎体前、后缘生理曲线中断、不连续。其中以3、4、5椎体发生较多见,大多数伴有双边、双突征象。
3 讨论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发病、多发病之一,但由于电脑及手机网络的普及,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目前青少年出现颈椎病的症状并不少见,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逐年递增。颈椎病分4型:(1)神经根型,约占50-60%,表现为颈肩疼痛向上肢或枕部放射且有麻木感。(2)椎动脉型,约占20-25%,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恶心、呕吐、眩晕、听力障碍及视物不清。(3)交感神经型,占3-5%,表现为多汗或少汗、心跳加速或缓慢、心前区疼、眼睑无力、瞳孔散大、肢体发凉等。(4)脊髓型,约占中10-15%,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颈椎病患者50%以上有神经根症状,各型颈椎病均可能与交感神经有关。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不同,但也有合并存在的,诊断颈椎病时需要有客观依据和临床表现,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颈椎病的X线表现分为直接征象(椎间孔缩小变窄,有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间接征象(椎间隙变窄,椎体唇样增生,尤以两侧缘及后缘骨质增生外突更有价值)和伴随征象(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侧弯、反弓、双边、双突征或前纵韧带、颈项韧带钙化)。在本组病例X线征象中,直接征象诊断颈椎病与临床表现符合率最高,间接征象与临床表现符合率要低一些,伴随征象符合率更低。所以颈椎病应遵循直接征象为主,间接征象为辅,伴随征象作参考,并需密切结合临床,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的原则来进行诊断。颈椎病诊断标准为:(1)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符合的颈椎病可以确诊。(2)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应在排除其它疾病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对于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对X线的表现加以描述即可。
X线不仅可以显示颈椎病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而且还可以排除类似的其它疾病。X线平片的价格低廉,目前是诊断颈椎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作为平面影像,X线平片诊断仍有其局限性,但在X线平片诊断有困难时可以行CT或MRI明确诊断。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致神经、血管及脊髓损害的一系列的综合症。现搜集我院从2012年-2014年间100例颈椎X线平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检查方法
1.1 性别、年龄: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多在25-73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全部病例经临床X线平片或CT检查诊断所证实。
1.2 临床症状:就诊的患者大多数表现有颈部疼痛不适、头晕、肩关节酸痛、手指麻木等运动障碍,部分患者还有神经或血管压迫症状。
1.3 检查方法:常规摄取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必要时加过伸、过屈位,还有部分患者行透视及CT检查。
2 X线分析
2.1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发生在2-3椎体6例;发生在4-7椎体67例,第4-7颈椎发病率最高,与椎体的活动程度有关。
2.2 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生理曲度90%左右都有不同改变,如整体或局部变直、消失或反弓、侧弯等。本组病例中曲度变直或消失者85例;反弓者13例;侧弯改变有87例。少数还伴有前纵韧带或颈项韧带钙化。
2.3 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颈椎病X线的重要征象,以前、后缘及周边的骨质增生最常见,其次是钩突椎关节增生。根据增生部位可分为:(1)椎体前外侧型:共66例,主要表现为前缘及两侧缘呈唇样不规则突出,此型临床症状轻微,一般不压迫神经根;(2)附件型:共8例,位于椎体外侧缘及小关节面骨质增生向外突出,边缘不规则,此型临床症状轻微。(3)椎间孔型:共13例,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有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内,压迫脊髓、神经根,此型临床症状较典型。
2.4 椎间孔狭窄:本组病例中椎间孔型34例尤为明显,是由于椎体后缘增生,钩突关节增生,使椎间孔不规则变小,失去正常形态,椎间孔狭窄对X线诊断价值最大,钩突变形,主要在椎体后下角,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宽、扩大,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椎体不同程度的滑脱时,亦使椎间孔缩小或形态发生改变。
2.5 椎间隙或小关节突关节间隙狭窄:是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突出所致。本组病例中,椎间隙变窄者73例,其中以5、6、7椎间隙变窄最常见,有的为一处,也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无变窄者37例,但有部分椎间隙显示不清晰。
2.6 双边征和双突征:多见于4-7颈椎,是由于软骨退行性变,韧带劳损、钙化、松弛等所致的椎体旋转,椎体后缘及双侧上、下关节突在侧位上无法重叠,排列不整齐所致。本病例中显示此征象有55例,具有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价值。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同进伴有双边征和双突征。
2.7 颈椎排列不稳:本组病例19例中,生理曲度改变的同时伴有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致椎体前、后缘生理曲线中断、不连续。其中以3、4、5椎体发生较多见,大多数伴有双边、双突征象。
3 讨论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发病、多发病之一,但由于电脑及手机网络的普及,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目前青少年出现颈椎病的症状并不少见,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逐年递增。颈椎病分4型:(1)神经根型,约占50-60%,表现为颈肩疼痛向上肢或枕部放射且有麻木感。(2)椎动脉型,约占20-25%,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恶心、呕吐、眩晕、听力障碍及视物不清。(3)交感神经型,占3-5%,表现为多汗或少汗、心跳加速或缓慢、心前区疼、眼睑无力、瞳孔散大、肢体发凉等。(4)脊髓型,约占中10-15%,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颈椎病患者50%以上有神经根症状,各型颈椎病均可能与交感神经有关。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不同,但也有合并存在的,诊断颈椎病时需要有客观依据和临床表现,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颈椎病的X线表现分为直接征象(椎间孔缩小变窄,有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间接征象(椎间隙变窄,椎体唇样增生,尤以两侧缘及后缘骨质增生外突更有价值)和伴随征象(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侧弯、反弓、双边、双突征或前纵韧带、颈项韧带钙化)。在本组病例X线征象中,直接征象诊断颈椎病与临床表现符合率最高,间接征象与临床表现符合率要低一些,伴随征象符合率更低。所以颈椎病应遵循直接征象为主,间接征象为辅,伴随征象作参考,并需密切结合临床,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的原则来进行诊断。颈椎病诊断标准为:(1)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符合的颈椎病可以确诊。(2)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应在排除其它疾病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对于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对X线的表现加以描述即可。
X线不仅可以显示颈椎病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而且还可以排除类似的其它疾病。X线平片的价格低廉,目前是诊断颈椎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作为平面影像,X线平片诊断仍有其局限性,但在X线平片诊断有困难时可以行CT或MRI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