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是在天花板上凿洞取光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张燕玲、东西、凡一平、李约热等
  时 间:2019年7月13日
  地 点:南宁·我在咖啡图书馆
  李约热的作品辨识度很高
  “李约热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辨识度,他植根于八桂大地的文学想象,充满着隐喻和劲道,一如广西丘陵地带的野生植物,既蓬蓬勃勃又芒刺在背,可以说,他是广西难得的颇具民间品质的优秀作家。”分享会上,张燕玲认为李约热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可复制性,近读他的新书《人间消息》,有了些新变化与新思考。“他作品的荒诞性与批判性,变得更为及物,更为节制、内敛与艺术化了。”在李约热早期的作品中,他对人生的荒诞性的描写及对人性的批判是很尖锐的,而《人间消息》体现出来的荒诞性与批判性变得更为艺术化,日常性的“人间消息”已被形象化,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
  “他的审美视野穿越他原有的根据地‘野马镇’,抵达此刻他的驻村地,乃至大都市,更贴近生活日常,并把人性的坚韧推到极致,哪怕在苦难面前,他也要挖掘出人物深处忧郁但热烈坚韧的灵魂,让人物自己变得更好,人世有些亮光。”张燕玲说。她认为李约热有了自己叙述的声音,感受到他比过去更倾心地投入,更耐心徐缓而内蕴激情, “我看到,李约热选取生活的眼光,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变得更及物,他身心切入日常,在同情的理解之下也更具批判性,也更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在满纸烟火缭绕淡饭土酒的乡间大灶,猪牛屎尿遍地的乡村,方生方死而坚韧乐生的乡亲,一一注入他的直接及物的笔尖和内敛的悲情。直接,是扎扎实实的一日一刻或经年已久的生活描述,是渐次开掘普通人心灵的深井;内敛,是把过去的尖锐隐藏到白描的笔致,简洁到几乎不用形容词的日常表达,是满腔对足下土地真切的深情,可感可触,耐心平和,卻触目惊心,令人感慨。李约热的叙事腔调充满人道的磁性,弥足珍贵。因为,有太多的写作者写了大半辈子,都难有自己的叙述声音。”
  张燕玲认为,李约热以独特的写作经验,重新发现了某种属于文学、属于地域、属于这个时代的奇妙张力。
  广西作家中的另类
  东西认为在小说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李约热的作品还是保留了原初的个性,李约热是一个稳定的作家,他的可贵在于他是广西作家中的一个另类。李约热在他的中短篇作品中有饱满的探索、想象、荒诞和错位,让他的小说一直保持着活力、创新力和想象力。东西从小说作品的稳定性、灵活性、宽广度、力度、写作的组织能力等五个维度深入地解读了李约热的作品。
  东西谈到李约热在作品中对于“错位”的使用让他感到很惊喜,在《龟龄老人邱一声》中,老人把年轻人当成自己的儿子,惊喜的是这个年轻人又错位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亲。李约热在小说中使用了多声部的对话,用了两次,一次是“我”给弟弟打电话,弟弟在电话里一边训斥他的员工一边跟“我”打电话;另一次是老人邱一声跟“我”的对话,把“我”当成他的儿子,“我”把他当成父亲。李约热对复调写作手法的使用,用得很自然,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以及小说写作的灵活度。
  东西还谈到作家要勇于跨出自己的舒适区,现在很多作家如凡一平写上岭,李约热写野马镇都在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就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但东西更提倡跨界、跨越自我的局限:“因为这个时代是‘地球村’的时代,你那邮票大的地方,我们从好的方面来说是一个根据地,但是如果从不好的方面来说,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束缚,是一个你不能走出自我的疆界,所以我觉得这种跨出自我疆域的写作,是一个非常值得呼吁的事情。”东西认为下乡扶贫做第一书记对李约热而言是件好事,为他的写作提供更广的视野。
  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技术含量很高,思想含量很低,力量很弱,这几乎是目前小说写作的一个通病。在李约热的创作中,他保持了野马镇的野性,但东西还是希望他能加强作品的力度。
  东西谈到写作的组织能力,就是自我疗愈的能力,这是每一个作家都面临的挑战。“今天就是一个阅读手机的时代,每一个人拿着手机刷出来的那种幸福感超过阅读所有的小说,如果你的手机能够看到真实的新闻,那么刷手机的兴奋度就像一支毒药,就像毒品吸引人,像一个黑洞在把你吸过去,你想要什么都可以。”眼下反转不断的中美贸易战等新闻就像读小说一样吸引着每一个人的注意力,刷手机的即兴阅读快感越来越轻易地取代传统阅读的快感,在这种大背景下,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分散,读小说的人越来越少,这无疑对创作者而言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东西说:“面对这种挑战,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坚强的神经,肯定会写不下去。”作家要在当下创作的重重困境中突围,要学会自我疗愈。
  张燕玲对东西谈到的五个维度表示很赞同。张燕玲认为在李约热的小说中,人物之间的错位,也是一种“互文”关系,“李约热给我们创造了一片灰色的人生的地带,以前我们很容易说黑和白,中国人也喜欢善恶分明,其实真正的人间是有一大片的灰色地带的。李约热很多小说都处在这样的灰色地带”。李约热小说浓厚的烟火气息和“民间性”,也体现在李约热开拓的灰色地带的文学疆场中。
  把文学当作一生的追求
  李约热在二三十年前发表的处女作是凡一平在《三月三》杂志当编辑的时候发的。当时凡一平就慧眼发现李约热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写作者,“他会越写越好”。这些年来,他见证李约热在小说写作上的成长——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贫困的时候,北漂的时候,凡一平一直在鼓励李约热创作,而李约热也接受了凡一平在创作上的一些建议,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李约热是一个对文学非常虔诚的人,他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把文学当作一生的追求。所以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全靠他的坚持和追求理想的执着。”
  凡一平还谈到李约热很早以前就以 “野马镇”作为根据地来写作,李约热的觉醒意识比较早,而凡一平本人也是近十年才把笔触伸到上岭村,因为他对从小长大的乡村有一种非常敬畏的感情,怕写不好,所以一直在不断地积淀。
  凡一平作为一位成熟的作家在写作上也一直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城乡的差异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让他越发地想念故乡,“时间久了我们再重新去写它(乡村)的时候,反而比较超脱了,就不会陷于真实的生活”。写上岭村的谋杀,把自己的家乡当作一个坐标在虚构的叙述中去描绘,他也很赞同东西:“根据地往往也有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的地方,是牢笼,这对我和李约热来说是一个提醒。”
  分享会上,作家田耳、诗人非亚等人还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他们对李约热作品的理解。
  田耳认为李约热与其他广西作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李约热是在写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腔调。非亚则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苏童说写作就像是寻找灯绳,然后拉亮灯的过程。我认为我的写作是没有灯绳的,只能靠自己在天花板上凿开一个洞,让光亮照下来。闲暇我会追一档综艺节目叫《乐队的夏天》。我认为,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他的世界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夏季。冬季建房,储备过冬的衣物和食物,要有足够的木材和烧酒,还要有对付寒冷的智慧和勇气,这样才能熬到夏季。冬季漫长,夏季短暂。2019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是‘文学的夏天’,我的夏天是在座各位给的。”李约热如是说。
其他文献
一座山  我喜欢这座山的原因有  一、它的左边山坡上种满了茶树  二、它的右边山坡空无一物  茶树产茶叶,我的朋友可以喝茶聊天  把一整个宇宙聊得渣都不剩  认为万物皆空的朋友跑去右边山坡  为一些事物想答案  而我站在他们中间,一身轻松  鱼在冬天  十二月,我开始担心鱼的呼吸  它可能要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  河边的灌木丛不是鱼的盟友,一直不是  有人走了过来,脚步很重  结冰的河面上有了裂
期刊
→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写诗是很讲究“导入”的,一个好的“导入语”往往决定了一首诗的走势与延拓。何里利的诗,就有不少令人玩味的、具有“异质性”的导入语。比如《鱼在冬天》的开篇:“十二月,我开始担心鱼的呼吸/它可能要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多么富有“异质性”的导入语呀!在何里利看来,一首诗的导入语,绝不是故弄玄虚的“噱头”,更不是高深莫测的
期刊
王小忠 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三部。曾获得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首届《红豆》年度文学小说奖、《莽原》年度“非虚构”文学奖等。  1  我是沿着洮河行走的。季节已入末伏,天热得发了狂,柏油马路快要被晒化了。马路两边的林檎和楸子弯下了腰,开始向大地致谢。今年雨水多,大豆和油菜翻倒后平贴在地里。几日前我还感叹——怕是
期刊
→ 刘 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曾被山西作家李锐誉为中国最后一缕诗魂。而撑起这缕诗魂的并非是纷繁复杂的人间故事,相反,却是一些特别朴素的画面。一条渡船,一只黄狗,十五岁的少女翠翠和她年过七旬的外公,河流中的白塔倒影悠悠绵长,岸上的爱情以简单的
期刊
王文钢 本名王千里,1977年出生,江苏铜山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作品发在《广西文学》《安徽文学》《雨花》《青春》《翠苑》《小说月刊》等,多篇被转载和入选年度选本,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文。出版小说集《阳光下的微笑》《到唐朝去沐浴》《众生脸谱》等。  一  本来货郎与农妇之间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最初谁都不认识谁。  农妇的名字叫红柳,她家住在乡村一条公路边。公路通往遥远的城里
期刊
→ 许 仙 本名许顺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江南》《十月》《北京文学》《天涯》《清明》《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发表作品五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及排行榜。出版长篇小说《关于我漂亮母亲的一切》、短篇小说集《麻雀不是鸟》、小小说集《麻醉师酒吧》、散文集《樱桃豌豆分儿女》等六部。现居杭州半山。  只有诞生是唯一的死亡  只有死亡是无数的诞生   ——吉狄马加《大河——献给
期刊
席勒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题记  一  欧阳柳生来的时候,我们都已铺好了床,正襟危坐地互相介绍。这当口,门砰的一声打开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搬着一个大籐筐呼哧呼哧地移了进来,籐筐里装满了鹅黄透红的大苹果,苹果们咕噜咕噜滚动着,闪着红光白光。  他们将苹果们放在贴着欧阳柳生纸条的床前,又气喘吁吁地出去。接着,又嗨哟嗨哟地接连抬了好几个籐筐进来,这些籐筐里都
期刊
王 族 现居乌鲁木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岀版有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等,有作品被译为英、日、韩、法、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获林语堂散文奖、三毛散文奖、《朔方》文学奖等。  水 獭  有河就有鱼,有鱼就有水獭。  说的是水獭专吃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獭状似狐而小,毛色青黑,似狗,肤如伏翼,长尾四足,水居食鱼。”水獭的形体、毛色和食性,被李时珍说得清清楚楚。  但李时珍又说:“或
期刊
→ 霍俊明 河北丰润人,文学博士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尴尬的一代》《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变动、修辞与想象》等专著、诗集、随笔集等十余部,编选《天天诗历》《年度诗歌精选》《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诗坛的引渡者》等。2019年获得第二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评家奖。  1999年8月底
期刊
梁志玲 壮族,广西崇左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第七届签约作家。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作品散见于《山花》《江南》《星火》《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红豆》《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微凉的逃逸》,散文集《浮世清音》,地方文化散文集《千年象郡神美江州》《人不等天 辣行天下》。  猫在道具堆穿行  在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南方是无雪可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