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9年10月,共收治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17~83岁,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22.0 cm×13.0 cm。根据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膝关节周围创面缺损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设计穿支皮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和创面防治研究中心,上海 20215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手足外科,浙江 台州 317000,海军医科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上海 2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1月-2019年10月,共收治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17~83岁,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22.0 cm×13.0 cm。根据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膝关节周围创面缺损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设计穿支皮瓣并进行修复,其中应用股外侧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LDF)9例,膝降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DGF)53例,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DPF)10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3.5 cm~24.0 cm×14.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全厚皮片覆盖。术后采取门诊随访(78%)、电话随访(15%)和微信随访(7%),评估患者创面修复的术后疗效和皮瓣早期、后期肿胀程度。
结果本组72例皮瓣,其中65例术后全部成活,7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LDF 2例、DGF 4例、DPF 1例),给予换药处理,术后供、受区创面完全愈合。经3~72个月随访,修复后的膝关节不臃肿畸形,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TPD为7~10 mm,创面愈合瘢痕较小。根据疗效评价:满意48例(其中LDF 4例、DGF 39例、DPF 5例)、一般24例(其中LDF 5例、DGF 14例、DPF 5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I度40例(其中LDF 4例、DGF 31例、DPF 5例)、II度20例(其中LDF 3例、DGF 14例、DPF 3例)、III度10例(其中LDF 2例、DGF 7例、DPF 1例)、IV度2例(其中DGF 1例、DPF 1例);后期:I度55例(其中LDF 6例、DGF 41例、DPF 8例)、II度15例(其中LDF 2例、DGF 12例、DPF 1例)、III度2例(其中LDF 1例、DPF 1例)。根据膝关节损害的功能评定:优17例(其中LDF 2例、DGF 12例、DPF 3例)、良35例(其中LDF 4例、DGF 27例、DPF 4例)、中20例(其中LDF 3例、DGF 14例、DPF 3例),总体优良率为73%,膝关节活动和稳定性基本正常,未发现膝部疼痛影响学习和生活。
结论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疗效可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心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3 678例受检者中,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51例(1.39%)。将28例有病理诊断的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84 (52±14)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良性组(组1,n=9),原发
目的对经皮骨水泥成形术(POP)联合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29例行POP与131I联合治疗的DTC骨转移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24~64岁)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特征,针对治疗前后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变化、骨痛缓解情况进行疗效评价。采用χ2检验寻找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
2019年12月出版的《ESMO临床实践指南: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整合,旨在利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最优化,为医师提供高"性价比"的甲状腺癌诊疗与随访方案。该文重点针对非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从病理诊断与分子生物学、初始复发风险分层与动态评估、放射性碘治疗、长期随诊与管理等方面,对上述指南进行解读,并对比《2015美国甲状腺学会
成功完成该项活动后,参与者应能够判断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预后;根据肿瘤特点和患者一般情况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了解放射性碘治疗、酪氨酸激酶治疗和转移性DTC再分化治疗的基础知识。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预测131I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6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男28例,女138例,年龄(16.5±3.0)岁]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及131I治疗。131I治疗后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据治疗结果分为反应完全(ER)组与反
介绍云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探索与起步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巩固与发展、再到90年代至今的成熟与精进;工作开展从断肢再植到手指再造、从普通皮瓣到穿支皮瓣的历程,以及学科发展大事记、历年来获得的成绩和云南省显微外科学会建设等。
跟腱区皮肤较薄,外伤后常常造成跟腱外露。跟腱区宽度超过6 cm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一直是较棘手的问题,往往需要游离皮瓣进行修复,修复时大多牺牲1条主干血管和大隐静脉的属支。本例采用腓动脉双蒂穿支,分别从近、远两端旋转修复,旋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灵活方便,结合VSD和植皮处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在修复足跟、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修复足跟部创面10例,足踝及足背创面6例。采用改良的"Z"形皮肤切口显露皮瓣蒂部,蒂部包含1条来自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链,及1条或多条小隐静脉的属支静脉,剩余筋膜组织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