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实验课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实验课,让城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对动手操作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实验课教师角色的微妙转变
传统生物课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初一新生从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实验:练习和使用显微镜并观察E字玻片,很多学生对显微镜的构造和操作很感兴趣,并对进入初中后的第一个初中实验抱有极大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第一次实验课前通过学生自荐、教师确定4位生物实验小助手人选,教师先带领生物小助手们完成实验。在实验课正式开课时,小助手2人一组,在讲台上共同完成;老师同时在旁边指导,并让全班同学关注生物小助手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如在观察E字玻片时,左眼观察显微镜,右眼也必须睁开:调节粗准焦螺旋时,要关注镜筒下降,不要压坏玻片标本,不要随意调换目镜和物镜等。当生物小助手顺利完成本次实验时要对其勇敢和细致给予肯定。轮到全班同学做实验时,教师现场巡视,4位小助手回到班级各自小组去帮助和纠正组内同学操作发生的错误,下课前让生物小助手分别总结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哪个环节不规范操作的次数最多,教师总结正确做法。最后完成本次实验报告。这样既可有效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抛砖引玉,生物实验这台“戏”要由学生去 “演 ”,教师只充当 “导演”角色。
实验课上教师角色的微妙转变,改变了过去的实验课上教师自编自演、费尽口舌,亲自登台的角色,教师将要从光彩照人的“演员”形象到走向幕后,主要是要做好实验程序和粗线条框架设计,充分提供让学生表演的舞台。此时,教师可以是全程 “导演”,也可以是部分内容的“导演”。
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外自然、生活研究活动中,学生要充分地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主动地去探索奥秘,大胆实践。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
如在七年级课本“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在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直接滴在表皮上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哪种方法更适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又如八年级课本实验“观察小鱼的鱼鳍在鱼游泳中的作用”,学生建议可以不采用教科书上剪掉实验鱼鱼鳍的方式,而采用棉线缠绕某个特定的鳍,去探究被缠绕住的鱼鳍在鱼类游动起到的作用。这样避免剪掉鱼鳍时较为血腥的场面在课堂上出现,实验鱼类也可以反复用于观察。所以,若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课本常规做法,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 “书呆子”。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激发兴趣。除了课本上常见的分组实验,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七年级还组织了各班生物材料张贴画实验大赛,学生们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材料自己动手收集,如玉米,各种颜色的豆类,羽毛,鱼骨,棉花等,3~4人一组,根据团队的协商创意,拼接成各种富有美好寓意的图形,如“一帆风顺”“灵动的舞者”等表达自己的内心祝福。八年级学生则利用本学期刚刚学习完的食物发酵知识,根据城市学生家庭条件,学生自己试着回家动手发酵馒头,发酵过程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进行,最后根据发酵出不同的馒头形状并在馒头上点缀不同颜色的食材(枸杞,樱桃,猕猴桃等),制作出“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飞翔吧,皮卡丘”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原创作品,参加年级举办的“馒头萌萌哒”比赛。在比赛中,各年级的学生展示着自己团队的原创作品的创意,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自己去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在赛后的分享会上各小组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教师总结评分。
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了探究过程,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中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亲力亲为,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探究师生合作完成实验的新思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教师交流讨论。八年级的课程《鸟卵的结构》中要求让学生观察鸡卵的结构,观察胚盘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后班上一个男生找到我,谈到他在课余时间自己在家将食醋滴加在鸡蛋壳上,观察到蛋壳表面还有部分微小气泡出现,放置一段时间后蛋壳渐渐失去原有脆性。他问我时眼神胆怯,我明白他更多的是担心我批评他无聊的恶作剧。令他意外的是,我表扬了他的创新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和他究其原因,发现鸡蛋壳内有碳酸根离子,食醋内有醋酸根离子,两者接触后反应生成CO2,就是我们在蛋壳上看到的微小气泡,而其中应用到的知识点是初三化学所涉及的内容。事后我们又到生物实验室重新规范地做了这个实验,从此这个学生的心里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马上要到来的初三化学也很受启发;而后我也在年段的其他班级里布置了这个课外实验,并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做完实验后我总结分析原因。通过课堂上的这个简单案例,我事后反思,这个和学生一起讨论产生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还涉及最近初中教学研讨会中所倡导的跨学科综合这个热点。所以,个人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但“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独立思考中萌发,在交流碰撞中闪现。
综上所述,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生物教学渗透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遵循其教学规律,优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这必将对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
一、实验课教师角色的微妙转变
传统生物课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初一新生从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实验:练习和使用显微镜并观察E字玻片,很多学生对显微镜的构造和操作很感兴趣,并对进入初中后的第一个初中实验抱有极大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第一次实验课前通过学生自荐、教师确定4位生物实验小助手人选,教师先带领生物小助手们完成实验。在实验课正式开课时,小助手2人一组,在讲台上共同完成;老师同时在旁边指导,并让全班同学关注生物小助手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如在观察E字玻片时,左眼观察显微镜,右眼也必须睁开:调节粗准焦螺旋时,要关注镜筒下降,不要压坏玻片标本,不要随意调换目镜和物镜等。当生物小助手顺利完成本次实验时要对其勇敢和细致给予肯定。轮到全班同学做实验时,教师现场巡视,4位小助手回到班级各自小组去帮助和纠正组内同学操作发生的错误,下课前让生物小助手分别总结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哪个环节不规范操作的次数最多,教师总结正确做法。最后完成本次实验报告。这样既可有效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抛砖引玉,生物实验这台“戏”要由学生去 “演 ”,教师只充当 “导演”角色。
实验课上教师角色的微妙转变,改变了过去的实验课上教师自编自演、费尽口舌,亲自登台的角色,教师将要从光彩照人的“演员”形象到走向幕后,主要是要做好实验程序和粗线条框架设计,充分提供让学生表演的舞台。此时,教师可以是全程 “导演”,也可以是部分内容的“导演”。
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外自然、生活研究活动中,学生要充分地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主动地去探索奥秘,大胆实践。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
如在七年级课本“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在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直接滴在表皮上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哪种方法更适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又如八年级课本实验“观察小鱼的鱼鳍在鱼游泳中的作用”,学生建议可以不采用教科书上剪掉实验鱼鱼鳍的方式,而采用棉线缠绕某个特定的鳍,去探究被缠绕住的鱼鳍在鱼类游动起到的作用。这样避免剪掉鱼鳍时较为血腥的场面在课堂上出现,实验鱼类也可以反复用于观察。所以,若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课本常规做法,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 “书呆子”。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激发兴趣。除了课本上常见的分组实验,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七年级还组织了各班生物材料张贴画实验大赛,学生们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材料自己动手收集,如玉米,各种颜色的豆类,羽毛,鱼骨,棉花等,3~4人一组,根据团队的协商创意,拼接成各种富有美好寓意的图形,如“一帆风顺”“灵动的舞者”等表达自己的内心祝福。八年级学生则利用本学期刚刚学习完的食物发酵知识,根据城市学生家庭条件,学生自己试着回家动手发酵馒头,发酵过程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进行,最后根据发酵出不同的馒头形状并在馒头上点缀不同颜色的食材(枸杞,樱桃,猕猴桃等),制作出“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飞翔吧,皮卡丘”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原创作品,参加年级举办的“馒头萌萌哒”比赛。在比赛中,各年级的学生展示着自己团队的原创作品的创意,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自己去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在赛后的分享会上各小组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教师总结评分。
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了探究过程,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中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亲力亲为,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探究师生合作完成实验的新思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教师交流讨论。八年级的课程《鸟卵的结构》中要求让学生观察鸡卵的结构,观察胚盘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后班上一个男生找到我,谈到他在课余时间自己在家将食醋滴加在鸡蛋壳上,观察到蛋壳表面还有部分微小气泡出现,放置一段时间后蛋壳渐渐失去原有脆性。他问我时眼神胆怯,我明白他更多的是担心我批评他无聊的恶作剧。令他意外的是,我表扬了他的创新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和他究其原因,发现鸡蛋壳内有碳酸根离子,食醋内有醋酸根离子,两者接触后反应生成CO2,就是我们在蛋壳上看到的微小气泡,而其中应用到的知识点是初三化学所涉及的内容。事后我们又到生物实验室重新规范地做了这个实验,从此这个学生的心里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马上要到来的初三化学也很受启发;而后我也在年段的其他班级里布置了这个课外实验,并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做完实验后我总结分析原因。通过课堂上的这个简单案例,我事后反思,这个和学生一起讨论产生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还涉及最近初中教学研讨会中所倡导的跨学科综合这个热点。所以,个人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但“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独立思考中萌发,在交流碰撞中闪现。
综上所述,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生物教学渗透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遵循其教学规律,优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这必将对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