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解决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具备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德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比较突出的学科。基于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以发展学生个人能力为本,提升学生“知”的素养,引伸到以知识为基础的“行”的素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健全人格。因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提高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品德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懂得道理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为之中,做到知行结合,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知行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品德课堂教学
  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着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学不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整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知行结合,使他们不仅懂得知识道理,还会主动参与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前照搬教材,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给儿童一个家》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教科书的文字和图片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小组讨论:除了战争,还有什么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学生共同讨论直接体验和感悟到战争、饥饿、贫穷和疾病给世界儿童带来深重的灾害。从而引出书本上拓展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并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最后深化导行,引导学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大胆地创新课堂教学,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以致用,回归生活,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主探索,并使他们在学习后的道德行为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实行知行结合,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创设生活情境,课堂教学再现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实话实说”“情景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使良好的道德行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从一粒米说起》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创设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境入手,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每天学生吃营养餐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把牛奶和蛋糕吃几口就扔掉了。学校值日生上前劝阻,有的同學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谁还在乎这些?”还有的同学说:“浪费一点粮食没什么,我又没有浪费别人家的粮食。”通过以上浪费的现象进行情境表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这些现象的想法与做法。将节俭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提高节约的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2.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必须进行课外实践,拓展更广阔的社会教学空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社会生活,使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做到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主题《生活中的垃圾》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将一天垃圾的种类、称重、来源及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我带领学生去参观垃圾处理站,让他们了解了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在活动中,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知行统一,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总之,品德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孩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自然对儿童的教育价值  (一)自然塑造儿童的人格  童年时期是整个人格长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周围的环境对儿童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交融、息息相通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与欢愉,儿童特具的与大自然直接交流的能力也让他们比成人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难以言传的奥秘,从众多哲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或相关言论中可以发现大自然对早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新儒学代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裂变”。探究式教学也成为教师的首选。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更好
期刊
一、语言教育的概念  成人或同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幼儿所进行的有利于口语发展,提高交往能力的一切活动。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的上今后的全面发展,才有竞争的能力。具体来说,语言教育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师所
期刊
一、缘起“君子风尚”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这一章所讲的是君子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以及善于学习的方法。首先,对待学习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做到这些,自然就对外在事物别无多求,这是其一,其二,所谓居安思危,食求饱,居求安,亦不利于身心安宁,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这里也体现出了孔子在其《论语˙学而》篇中第十三章所
期刊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省级)课程及校本课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校教学需要。从当前学校使用教材情况来看,市县、省级重点学校因为教师教学能力较强,对教材的理解更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面积的整合,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增加了教材的难度与深度,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升学的需要,整合后的校本课程使用效果更好。而对绝大部分基础薄弱学校来
期刊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大环境的特殊性  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  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汉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的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汉字,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习惯  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先利用实物、图画、
期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期刊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
期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行民族团结教育,传承和保护中华各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观,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是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民族团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