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解决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具备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德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比较突出的学科。基于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以发展学生个人能力为本,提升学生“知”的素养,引伸到以知识为基础的“行”的素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健全人格。因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提高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品德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懂得道理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为之中,做到知行结合,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知行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品德课堂教学
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着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学不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整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知行结合,使他们不仅懂得知识道理,还会主动参与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前照搬教材,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给儿童一个家》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教科书的文字和图片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小组讨论:除了战争,还有什么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学生共同讨论直接体验和感悟到战争、饥饿、贫穷和疾病给世界儿童带来深重的灾害。从而引出书本上拓展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并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最后深化导行,引导学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大胆地创新课堂教学,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以致用,回归生活,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主探索,并使他们在学习后的道德行为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实行知行结合,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创设生活情境,课堂教学再现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实话实说”“情景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使良好的道德行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从一粒米说起》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创设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境入手,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每天学生吃营养餐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把牛奶和蛋糕吃几口就扔掉了。学校值日生上前劝阻,有的同學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谁还在乎这些?”还有的同学说:“浪费一点粮食没什么,我又没有浪费别人家的粮食。”通过以上浪费的现象进行情境表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这些现象的想法与做法。将节俭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提高节约的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2.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必须进行课外实践,拓展更广阔的社会教学空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社会生活,使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做到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主题《生活中的垃圾》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将一天垃圾的种类、称重、来源及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我带领学生去参观垃圾处理站,让他们了解了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在活动中,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知行统一,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总之,品德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孩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品德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懂得道理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为之中,做到知行结合,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知行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品德课堂教学
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着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学不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整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知行结合,使他们不仅懂得知识道理,还会主动参与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前照搬教材,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给儿童一个家》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教科书的文字和图片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小组讨论:除了战争,还有什么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学生共同讨论直接体验和感悟到战争、饥饿、贫穷和疾病给世界儿童带来深重的灾害。从而引出书本上拓展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并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最后深化导行,引导学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大胆地创新课堂教学,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以致用,回归生活,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主探索,并使他们在学习后的道德行为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实行知行结合,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创设生活情境,课堂教学再现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实话实说”“情景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使良好的道德行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从一粒米说起》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创设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境入手,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每天学生吃营养餐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把牛奶和蛋糕吃几口就扔掉了。学校值日生上前劝阻,有的同學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谁还在乎这些?”还有的同学说:“浪费一点粮食没什么,我又没有浪费别人家的粮食。”通过以上浪费的现象进行情境表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这些现象的想法与做法。将节俭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提高节约的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2.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必须进行课外实践,拓展更广阔的社会教学空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社会生活,使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做到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主题《生活中的垃圾》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将一天垃圾的种类、称重、来源及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我带领学生去参观垃圾处理站,让他们了解了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在活动中,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知行统一,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总之,品德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孩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