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口喋血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晚清政府陆军部海军处于1910年8月16日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订购的一艘炮舰。从1912年建成下水到1938年沉没于长江,它历经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
为瞻仰和解读中山舰,我们来到它当年的殉国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被打捞出水的中山舰就陈列在距离它沉没地的不远处。
2006年12月,中山舰纪念区和中山舰博物馆的建设工程拉开序幕;2011年9月,纪念区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区内,外形犹如军舰的中山舰博物馆与矗立在牛头山上的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隔湖相望,气势非凡。
走进博物馆序厅,著名画家唐小禾创作的大型组合油画《一代名舰》迎宾肃立。油画宽16米,高4米,以三联画的形式再现中山舰的三个重要的历史瞬间:1922年孙中山指挥永丰舰平定军阀陈炯明叛乱;1938年中山舰在武汉长江金口水域与日军激战;2008年经修护的中山舰借助滚动的气囊被迁入馆中。
舰体厅内的中山舰风采依然,散发出厚重的历史韵味。据记载,中山舰总长65.8米,宽9米,吃水2.4米,正常排水量780吨,最大排水量836噸,采用2台三胀式蒸汽机,配合2座水管锅炉,设计主机功率1350马力,航速13.5节,煤仓容量190吨,配有无线电收发报设施。前主炮为一门阿姆斯特朗式101.6毫米口径炮,舰尾炮为一门阿姆斯特朗式76.2毫米口径炮,两舷各布置两门哈乞开司式47毫米口径炮,前驾驶台处改装有两座维克斯式37毫米口径炮。
1938年6月12日,武汉会战打响。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会战,其任务主要是为陆军、炮台运输军火补给以及在长江中游布置水雷。由于炮台急缺火炮,中山舰舰首主炮以及舷侧炮均被拆卸并安装于炮台,虽然后来在舰首和两舷安装了机关炮和机关枪,但是防空力量依然不强。
10月24日15时15分是中山舰最悲壮的时刻。
6架日军第15航空队轰炸机出现在中山舰上空并发起攻击,中山舰官兵同仇敌忾,在舰长萨师俊的指挥下对空还击。日机急速俯冲投弹,对中山舰进行狂轰乱炸,中山舰舵机失效、锅炉舱进水、驾驶台起火。萨师俊腿部被炸断,却仍坚持指挥战斗,官兵将其抬至舢板,日机随后对舢板展开疯狂扫射,萨师俊中弹牺牲。16时30分,遍体鳞伤的中山舰沉入长江金口水域。在此战中,有25名舰上官兵壮烈殉国,萨师俊成为抗战中阵亡时军衔最高的中国海军军官。
重获新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内外华人纷纷呼吁打捞中山舰。然而,当时中山舰已长眠江底达半个多世纪,打捞必然是一项风险高、困难大、任务重的大工程。
在整体打捞出中山舰之前,湖北省相关部门曾组织过四次水下探摸中山舰的工作,前两次分别由南海舰队深潜探摸所和北海舰队某部潜水作业队实施,后两次由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实施,这四次探摸为以后的中山舰整体出水奠定了基础。
从1996年11月12日开工到1997年2月19日中山舰被运至湖北船厂,整体打捞中山舰工程历时100天,由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组织实施,按照“双驳抬撬,整体出水”的打捞方案,投入各类工程船舶10艘,打捞工作人员100人,潜水总共达578人次,水下作业超过1158小时,清除舱内淤泥1400吨。虽然施工时面临着无中山舰原始资料、风高浪急、江水能见度底、积沙板结坚硬等困难,但是在打捞人员的艰苦作业下,中山舰终于重见天日!
80年过去了,中山舰上的创伤依旧令人震撼。
中山舰出水后,工作人员在舰上发现五处创伤,为让后人铭记历史,修复中山舰时保留了两处:中山舰驾驶舱边的弹洞和右舷船板上的“F”形裂口。其中,“F”形裂口背后为锅炉舱,是中山舰沉没的致命伤。
刚出水的中山舰舰体变形、断裂且锈蚀严重,亟待修护。
修护中山舰工程的设计任务由中船重工集团总公司第701研究所承担。在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的指导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和要求,湖北船厂完成了舰体及舰载设备的修护任务。从1999年11月12日开工到2001年12月13日竣工,修护中山舰工程分为舰体及舰载设备修复、舱室复原、整体除锈与涂装三项内容,历时772天。修护后的中山舰在恢复1925年易名时历史原貌的同时,还保留了1938年抗战时留下的创伤痕迹。
2008年5月15日,中山舰终于迎来回家之旅。根据“托架载舰、浮坞拖带、气囊牵引”的迁移方案,中山舰从修复地——武昌白沙洲武汉南华造船厂(原湖北船厂所在地)出发,先后穿越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跨越长江防洪大堤和纸金路,最终在25日成功落位于中山舰博物馆内,前后历时11天,行程23公里。
革命见证
如今,在中山舰舰首甲板、大官厅、驾驶台等地,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孙中山在中山舰上奋力抗争的足迹。
1922年6月16日,粤系军阀陈炯明密令部下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越秀楼,孙中山撤离后于17日登上永丰舰,开始了为期54天的平叛斗争。平叛期间,孙中山在永丰舰上指挥战事,宣扬主张,与永丰舰官兵患难与共。1923年8月14日,为纪念孙中山广州蒙难一周年,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与永丰舰官兵在舰首甲板合影。
驻足舰尾,凸起的“中山”二字格外引人注目。永丰舰为何要改名为中山舰?原来,孙中山与世长辞后,为表纪念,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4月13日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几十年后,舰尾处的“中山”二字也成为打捞中山舰的重要线索:潜水员在舰尾左舷摸到铜牌上凸起的“中山”二字时,中山舰的身份才得以确立。
在中山舰博物馆的三层展厅内,各安置了一尊孙中山像。位于一楼舰首处的孙中山雕像,是湖北籍香港雕塑家朱达诚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在武汉的一张照片为蓝本设计制作而成,2011年3月被捐赠给中山舰博物馆;位于二楼史迹厅内的孙中山铜像,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捐赠予中山舰博物馆;在三楼文物厅内,还有一尊极其珍贵的小型孙中山半身像,它是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为纪念奉安大典,斥巨资请雕塑家牧田祥哉铸制的100尊孙中山半身像之一,目前,仅在全世界发现了五尊,馆藏的这尊便是其中之一。
开辟未来
中山舰是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自2009年以来,中山舰博物馆相继获得“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等殊荣,2017年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从开馆时的20万发展到目前的60万。
在中山舰整体打捞工程实施前后,舰上出水了大量文物,经多次整理与统计,共计6000余件,主要分为铭牌标志、舰载设施、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四大类别,既有铭文为“永丰”又有铭文为“中山”的文物。中山舰博物馆不仅在三楼展厅特设《中山舰出水文物精品陈列》,还远赴境内外多个城市举办了《中山舰出水文物巡展》,足迹遍布中国、日本、新加坡各地,受到国内外人士广泛赞誉。
为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中山舰博物馆先后与武警湖北省总队等单位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高高,笑涛涛,中山欣然,复兴中华在今朝!”一首大气磅礴的《中山舰之歌》道出了中山舰的沧桑百年,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