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书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lo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中期是古隶向成熟汉隶的演变时期。其体势逐渐趋向长方形,横画行笔先昂后沉再挑起作尖锋而呈波状,撇与捺相背而分张,也作尖锋挑起。这种特点虽然还只初具形态,但其變化是很明显的,作为隶书的波磔之态似与东汉隶书大体相同。大量的简牍材料证明,这时的隶书不仅同篆书毫无相通之处,就是同云梦秦简上的早期隶书比较,也相去甚远。以武威简本《仪礼》上的隶书为例,线条圆劲流畅,结体方扁自然,用笔技巧成熟而有规律,转折处方圆并施,以方笔为多,横、撇、捺等笔画都具有明显的挑脚。又如武帝太始三年(前94)简(《流沙坠简》)已具波挑之势,字迹较工;昭帝元凤元年(前80)简(《居延汉简甲编》159)更是波磔仰俯,结构疏朗,布白自然有致;宣帝本始三年(前71)简(《居延汉简甲编》666),纵行整齐而字迹大小参差错落,于规格中有自然逸趣;宣帝元康四年(前62)简(《居延汉简甲编》95A)波挑披拂,字迹工丽。上述这些特征足以说明,最迟在汉代中期已有了十分成熟的汉隶。这种书体肯定经过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西汉初期的隶书还来源于秦统一全国前后的大、小篆,那么这时已基本脱离了篆势,日趋波磔分明而定型了。这一时期汉简上的隶书风格,朴实、自由、奔放,从线条形态到结体特征,既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又富于变化。这些墨迹,并非出自庙堂,而是当时的下层书吏或普通知识分子抄写的文书,从中可以分辨出许多不同面貌的书写风格,其率意而为和熟练程度,不仅说明这就是当时社会的通行书体,更向我们展示了汉代书法艺术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普遍的文化水平。
  元、成、哀、孺子婴时的西汉晚期,汉隶的艺术风格更是有所增益和发展。体势由长方变为扁方,撇、捺相背而开张之势更加强烈,因之波势也非常明显,特别是新莽时期的书法愈加成熟,像天凤元年(14)《从屯》简,宛如东汉的《礼器碑》,瘦劲如铁,端庄秀逸。这一时期简牍中的隶书,洋洋大观,有的自然无华,有的劲健舒展,有的秀逸洒脱,有的气势雄浑,有的规正谨严,像颗颗璀璨的明珠嵌汇在竹木简册之上。
  当然,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南北两地出土的简牍书风,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马王堆汉简、江陵汉简以及银雀山的部分竹简,在形体上既趋于篆书结构,又融进了隶书的方折笔意,运笔圆润,严谨规整,表现出南方安逸秀丽的格调,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南国”秀美型的浪漫思想。其原因除墓主人的身份外,最主要的是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对文字使用的频率不同。楚文化中对于“内美”“昭质”“芳华”的向往和对于生命、青春、韶光的追求,都贯穿在竹简的墨迹中。而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以及青海大通汉简则具有出锋峻落,行笔大度雄放,不板滞、不做作、恣意写就的西北边塞风貌。其原因固然有雄兵驻扎河西,戎马倥偬的年代哪有闲情逸致对每个字做认真推敲,然而信手写来的率意之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技法各异,风格多样,势必显示出书写者的精神和气质。这大概不是当时普通官兵所书的墨迹,而是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文化人所写,他们悲壮情感的流露和民族激情的抒发,产生出具有真挚气质的简牍书体。他们不会拿腔捏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那些神采焕发的墨迹中,长枪大戟式的笔法,力敌千军的气势,沙场扬威的结体,纵横驰骋的布局,全是那些不知名的文化人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尽管他们之间在书写技能上有高低、优劣之分,但他们信手写来的书迹所开创的却是一代崭新的书风,比起那正规庄严的碑刻文字,简牍书法信笔而至的飞动线条和纵横肆张的间架结构,一切都是随变而不加掩饰的。这种在开发边郡、抗敌保土、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中出现的书风,对以后书体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多元的南北文化与其不同的书风相吻合,这正说明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汉隶与汉代的文化密切相通,是与其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的。
  应该看到,简牍书法毕竟受着材料的限制,一简连一简的书写只能偏重于行气,而无暇顾盼左右关系。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主要因为简牍书法独具字小气势大的特征和开放不封闭的形象。从各类汉简来看,简面上大多是一厘米左右的小字,偶尔才有三厘米左右的大字,在空间狭窄的简面上铺天盖地地布满着汉隶,不仅没有显出拥挤、拙重,反而给人一种奔放无羁的气势,不觉其小、反觉其大的浪漫韵味。在居延汉简、武威汉简中,每一个小字都力求疏朗放纵,随意挥洒,书写者左撇右波,使结构紧而不密、疏而不松,极力显示舒展之意,造成夸张伸展的大气势。在每简一行或两行不等的章法安排中,也布白灵活,疏密皆有变化,特别是长竖延伸的创造或移位走格,带有排列不规则的奔放风格。加之隶书法度中用草书笔意,不仅透露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拙笨”情趣,更可从小字排列中领悟到汉隶线条运动的大气魄。这有力地表现了汉人对书写物质(竹木)的驾驭和征服,呈现出汉人巧妙熟练的书法技能和毫不矫揉造作的笔法,从而在雅拙的个人风格中率意流露出非凡的胸襟,这也是汉代文化的特征和真正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与简牍汉隶并行见称的是帛书汉隶。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隶帛书共十二万余字。有《老子》甲本、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相马经》《五十二病方》、天文星占书等十几种古佚书。这些帛书实用范畴涉及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说明隶书至少在文帝以前已作为一种主要书体广泛使用了。帛书汉隶字体已趋于横平竖直,绝大部分字体都是相背分开,波磔分明,许多字的捺笔加长而予以突出,或显凝重,或呈飞动,追求书写时的形态美。虽然有些独体字或合体字的部首近似于战国时楚国的大篆,但它无疑已经演化为基本脱离篆势、日趋波磔分明的汉隶,书体与东汉的汉隶碑刻几乎相同。而且帛书上的隶字风格多变,各呈其态,像《老子》甲本的书体篆、隶相杂,波磔稍露,用笔高古凝重;《五十二病方》似用篆意作隶,字形稍长,笔力雄强,势险而紧;《五星占》用笔更是浑厚坚挺,雍容大方,中空紧凑,捺笔迟重而具筋骨;至于《老子》乙本、《相马经》《经法》等,书写时用朱丝栏画成直格,字距相等,结体严密,撇捺既宽厚婉转,又凝重见秀,用笔、结体、章法都极为成熟,真可谓“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这些西汉初期帛书中的隶字精品,必出于有文化修养的书法高手,是西汉时长沙楚人内心世界的“外物化”。尽管帛书中还有楚国大篆的痕迹,但人们所感到的只是充满脉脉深情的留恋而已,只是由关中秦篆演化而来的汉隶“附庸”而已。汉文化毕竟是继承发展了周秦文化,楚越文化受到挑战,只能在书法中稍作表露,而不能占有主导的风貌。
其他文献
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a,榜其庵曰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曰b:“先生之乐可得闻欤?”曰:“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之门。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c。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复,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曰:“先生亦有忧乎?”曰:“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居士进曰:“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
期刊
西江东去a,总是伤时泪。北陆日初长b,对芳尊、多悲少喜。美人去后c,花落几春风,杯漫洗。人难醉。愁见飞灰细d。 梅边雪外。风味犹相似。迤逦暖乾坤e,仗君王、雄风英气。吾曹老矣f,端是有心人、追剑履g。辞黄绮h。珍重蕭生意i。  (《全宋词》)  注释:  a 西江:指珠江。  b 北陆:星宿名,在北方。《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孔颖达疏:“日在北陆,为夏之十二  月也。”  
期刊
吾恒恶世之人,不推己之本b,而乘物以逞c,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d,似其事,作《三戒》。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e,畋得麋麑f,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g。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
期刊
大夫曰:“刚者折,柔者卷。故季由以强梁死,宰我以柔弱杀。使二子不学,未必不得其死。何者?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未见其为宗庙器,睹其为世戮也。当此之时,东流亦安之乎?”  文学曰:“骐骥之挽盐车垂头于太行之坂,屠者持刀而睨之。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蓬头相聚而笑之。当此之时,非无远筋骏才也,非文王、伯乐莫知之贾也。子路、
期刊
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疾疫流行,民众生活苦不堪言。豪强竞逐与土地兼并,加剧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汉灵帝中平元年,不满于残酷社会现实的民众,汇聚在天师道的旗帜下,以张角为首领,着黄巾而起义,掀起了反抗东汉统治的大运动。黄巾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东汉的统治也一蹶不振。朝堂上宦官与外戚的平衡被打破,他们的斗争迎来了一次总爆发,并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名存实亡;地方上各种力量并兴,割据为王,群雄逐鹿的局面再
期刊
管仲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从管仲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一代政治家、改革家的风范,他的处事能力和从政智慧也值得后人借鉴。管鲍之交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因而又被称为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据说是周穆王的后代。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的生活较为贫困。  青年时代的管仲为了生活曾经做过商人,到过很多地方,也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监察机构随着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中國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朝,最高监察长官是御史大夫,地方上有监郡御史。机构设置的情况,史书中没有记载,大约比较简单。汉承秦制,但也有变化,御史大夫和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三公处于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了出来,并入兰台
期刊
2019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极”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但也含
期刊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余共举此瓯茶。  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还满眼,高城漏鼓不停挝。  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植何妨问酒家。  ——[南宋]陆游《啜茶示儿辈》  若论写作茶诗的数量,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诗人里陆游为魁首。  陆游本是高产的诗人,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成就。有学者统计,《剑南诗稿》中涉及茶的作品达到二百多首。这样算起来,陆游比白居易写作的茶诗数量还要多出四倍有
期刊
如果发放一份问卷,要求受访者举出几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黄河的出现率一定名列前茅。这条世界含沙量最大的长河造就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大小支流将黄土高原切割得千沟万壑,同时在尾闾把陆地一点点向海洋推进。应该指出,这条河流所形塑的远不止是中华大地的自然景观,更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根本气质的生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黄河与政治的关系又最为突出。从“黄河清、圣人出”的美好理想到“挑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