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50-02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要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就必须准确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区分,又密切关联。课程思政的“思政”是广义的“思政”,不仅包含专门以“思政”为目的的思政课程,更包含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以隐形思政育人为辅的非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仅仅代表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显性思政教育,不能与课程思政划等号。准确地说,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非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
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以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为例
由于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公安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公安院校的学员。因此,在思政元素的提炼过程中,本课程以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为两大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等特点,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为目标,共提炼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精神、人民至上、“四个自信”、执法公正六个思政元素。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德法兼修
1.家国情怀教育——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向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致贺信时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我们必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不断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法治精神——生态法治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生态环境保护应坚持法治路径,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深入思考,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以及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守法。
4.人民至上——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二)忠誠育警
1.坚定“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执法公正
《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要着眼于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构建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的执法办案体系、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保障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三、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嵌入
通过对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进行设计研究,实现其“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伴随价值引领,嵌入思政要素和因子,能够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章 生态环境犯罪概述》主要讲授生态环境犯罪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环境犯罪概念、范围、种类、特征、现状。本章将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退化压力,引起学生对生态危机防范、生态违法犯罪预防与惩治等问题的重视。本章将重点阐述打击生态犯罪、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使学生领会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重要意义。只有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二章 生态环境犯罪的属性》主要讲授法定犯,包括法定犯的概念、法定犯与自然犯、涉林犯罪与法定犯。本章将重点阐述行政犯内涵的意义。罪刑法定,使学生能够合理划定刑行界限,没有行政法依据的,不得轻易认定为犯罪。在立法上,只有当某种行为用行政法中处罚措施不足以保护法益的时候,才能动用刑法,不得轻易将行政法尚属空白的行为直接上升到刑法立法。
《第三章 污染环境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污染环境案、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案、擅自进口固体废物案。本章将重点对“污染环境罪”罪名的修改完善进行阐述。《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我国原《刑法》第338条的罪状进行了修改。由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演变为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立法,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反映了环境的独立价值,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诉求,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意义深远。 《第四章 矿产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非法采矿案、破坏性采矿案、非法采砂案。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章将使学生了解打击矿产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矿产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矿产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五章 林木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盗伐林木案、滥伐林木案等。只有将破坏林木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六章 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非法狩猎案、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等。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需的资源,它具有科學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本章将重点使学生了解打击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七章 土地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进行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生态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和演变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危害生态安全行为造成的。当前,危害生态安全行为主要是危害环境与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实施危害大气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水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土壤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赖以生存的生物圈违法犯罪行为等。本章重点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犯罪的危害,认识到打击土地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土地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土地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八章 森林火灾刑事案件讲解》主要对失火案、放火案进行讲解。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使学生了解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掌握放火罪、失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在森林火灾刑事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不仅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还必须对全案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排除非法证据,为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定要避免“孤证定案”。公安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避免出现非法证据,确保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办案件经得起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审查。
《第九章 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程序》主要讲授办案程序,包括受案、初查、立案、侦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包括衔接的法律依据、衔接程序现状、衔接程序的完善。
要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证据意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既重视实体性事实的证明,又要保证程序公正,对程序性事实予以证明;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还必须对全案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排除非法证据,为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避免“孤证定案”。公安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避免出现非法证据,确保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办案件经得起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审查。
参考文献:
[1]罗譞.线上线下混合,授业传道并举: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文学概论课程教改思路浅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1):107-109.
[2]杨骅骁.课程思政:在“授业解惑”中“传道”[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2):106-108.
[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持续推动“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21(3):2.
[4]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6-48.
◎编辑 马燕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50-02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要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就必须准确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区分,又密切关联。课程思政的“思政”是广义的“思政”,不仅包含专门以“思政”为目的的思政课程,更包含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以隐形思政育人为辅的非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仅仅代表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显性思政教育,不能与课程思政划等号。准确地说,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非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
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以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为例
由于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公安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公安院校的学员。因此,在思政元素的提炼过程中,本课程以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为两大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等特点,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为目标,共提炼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精神、人民至上、“四个自信”、执法公正六个思政元素。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德法兼修
1.家国情怀教育——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向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致贺信时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我们必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不断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法治精神——生态法治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生态环境保护应坚持法治路径,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深入思考,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以及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守法。
4.人民至上——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二)忠誠育警
1.坚定“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执法公正
《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要着眼于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构建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的执法办案体系、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保障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三、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嵌入
通过对生态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进行设计研究,实现其“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伴随价值引领,嵌入思政要素和因子,能够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章 生态环境犯罪概述》主要讲授生态环境犯罪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环境犯罪概念、范围、种类、特征、现状。本章将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退化压力,引起学生对生态危机防范、生态违法犯罪预防与惩治等问题的重视。本章将重点阐述打击生态犯罪、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使学生领会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重要意义。只有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二章 生态环境犯罪的属性》主要讲授法定犯,包括法定犯的概念、法定犯与自然犯、涉林犯罪与法定犯。本章将重点阐述行政犯内涵的意义。罪刑法定,使学生能够合理划定刑行界限,没有行政法依据的,不得轻易认定为犯罪。在立法上,只有当某种行为用行政法中处罚措施不足以保护法益的时候,才能动用刑法,不得轻易将行政法尚属空白的行为直接上升到刑法立法。
《第三章 污染环境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污染环境案、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案、擅自进口固体废物案。本章将重点对“污染环境罪”罪名的修改完善进行阐述。《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我国原《刑法》第338条的罪状进行了修改。由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演变为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立法,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反映了环境的独立价值,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诉求,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意义深远。 《第四章 矿产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非法采矿案、破坏性采矿案、非法采砂案。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章将使学生了解打击矿产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矿产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矿产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五章 林木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盗伐林木案、滥伐林木案等。只有将破坏林木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六章 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主要对个案进行讲解,包括非法狩猎案、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等。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需的资源,它具有科學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本章将重点使学生了解打击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七章 土地资源刑事案件》主要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进行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生态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和演变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危害生态安全行为造成的。当前,危害生态安全行为主要是危害环境与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实施危害大气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水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土壤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赖以生存的生物圈违法犯罪行为等。本章重点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犯罪的危害,认识到打击土地资源犯罪的重要性,掌握土地资源犯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只有将破坏土地资源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八章 森林火灾刑事案件讲解》主要对失火案、放火案进行讲解。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使学生了解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掌握放火罪、失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在森林火灾刑事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不仅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还必须对全案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排除非法证据,为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定要避免“孤证定案”。公安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避免出现非法证据,确保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办案件经得起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审查。
《第九章 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案件办理程序》主要讲授办案程序,包括受案、初查、立案、侦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包括衔接的法律依据、衔接程序现状、衔接程序的完善。
要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证据意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既重视实体性事实的证明,又要保证程序公正,对程序性事实予以证明;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还必须对全案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排除非法证据,为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避免“孤证定案”。公安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避免出现非法证据,确保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办案件经得起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审查。
参考文献:
[1]罗譞.线上线下混合,授业传道并举: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文学概论课程教改思路浅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1):107-109.
[2]杨骅骁.课程思政:在“授业解惑”中“传道”[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2):106-108.
[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持续推动“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21(3):2.
[4]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6-4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