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所以我们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1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凸现其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观念。这个观念要求我们改掉过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改变以往课堂中采用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解放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到“宇宙中的流星现象”时,教材一方面介绍了流星现象产生的原理,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流星与陨星之间的关系。由于陨星可以直接影响地球,因此教材最后设置了“恐龙的灭绝是否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的讨论。这时便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们会说出好多种见解,有的认为是因为地球上适合恐龙吃的食物(植物或动物)都死亡了,所以恐龙灭绝了;有的认为是火山爆发把恐龙烧死了;有的认为因恐龙种族之间大战而导致恐龙的绝种……这些争先恐后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2 穿插有趣的神话传说和古书记载,为课堂增辉添彩
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有关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星图观测星空,利用恒星辨认方向。我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小熊星座为例,讲述了一段神话故事:大熊星座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人的化身,小熊星座是她的儿子,由于众神之王宙斯的妻子“赫拉”作祟,她们母子被变成熊身且不能相认,更可怜的是永远不能从天上下海来休息喝水。因此,母子俩只能永远在北天极(北极)上空转圈,不能下海(下到地平线以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此时进行知识的渗透,告诉他们在大熊星座中有大家所熟悉的“北斗七星”,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星座的东升西落,同一夜晚的不同时刻,北斗七星的指向不同;不同季节夜晚的同一时刻,看到的星座也不一样。我国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再加上有趣的神话传说,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能很快记住所学知识。
3 恰当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认识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研究对象极其广阔,遥不可及,单纯依靠学生的视野和见闻难以感知,这时学生就要借助于想象,进行类比、分析和综合。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现象。针对课本中“火星——地球的近邻”这一说法,让学生探究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哪颗行星离地球最近。首先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示意图,并在大脑里想象太阳系的结构情况。在多个近圆形的轨道中,太阳是中心,地球是环绕行星中一员。到底谁离地球最近,这就要求学生好好运用自己的观察力。每颗行星都有其大致的距日平均距离,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地球和其轨道内、外侧的金星和火星距离太阳各自有多远,这样就可以得出金星和地球之间及火星和地球之间的大致距离,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课本中所说“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并不能说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而不是金星。
当然,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同时,教师应该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讲述或描绘,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点拨,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展开想象,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单靠语言或配图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但如果借助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其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再配上精当的讲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改果。如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各地昼夜长期变化”这一问题时,我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根据有关提示,再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制作了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进行演示。当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还与太阳高度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这样一个复杂抽象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就变得显而易见、简单易懂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通过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和创造的欢乐!
1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凸现其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观念。这个观念要求我们改掉过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改变以往课堂中采用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解放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到“宇宙中的流星现象”时,教材一方面介绍了流星现象产生的原理,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流星与陨星之间的关系。由于陨星可以直接影响地球,因此教材最后设置了“恐龙的灭绝是否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的讨论。这时便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们会说出好多种见解,有的认为是因为地球上适合恐龙吃的食物(植物或动物)都死亡了,所以恐龙灭绝了;有的认为是火山爆发把恐龙烧死了;有的认为因恐龙种族之间大战而导致恐龙的绝种……这些争先恐后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2 穿插有趣的神话传说和古书记载,为课堂增辉添彩
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有关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星图观测星空,利用恒星辨认方向。我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小熊星座为例,讲述了一段神话故事:大熊星座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人的化身,小熊星座是她的儿子,由于众神之王宙斯的妻子“赫拉”作祟,她们母子被变成熊身且不能相认,更可怜的是永远不能从天上下海来休息喝水。因此,母子俩只能永远在北天极(北极)上空转圈,不能下海(下到地平线以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此时进行知识的渗透,告诉他们在大熊星座中有大家所熟悉的“北斗七星”,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星座的东升西落,同一夜晚的不同时刻,北斗七星的指向不同;不同季节夜晚的同一时刻,看到的星座也不一样。我国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再加上有趣的神话传说,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能很快记住所学知识。
3 恰当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认识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研究对象极其广阔,遥不可及,单纯依靠学生的视野和见闻难以感知,这时学生就要借助于想象,进行类比、分析和综合。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现象。针对课本中“火星——地球的近邻”这一说法,让学生探究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哪颗行星离地球最近。首先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示意图,并在大脑里想象太阳系的结构情况。在多个近圆形的轨道中,太阳是中心,地球是环绕行星中一员。到底谁离地球最近,这就要求学生好好运用自己的观察力。每颗行星都有其大致的距日平均距离,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地球和其轨道内、外侧的金星和火星距离太阳各自有多远,这样就可以得出金星和地球之间及火星和地球之间的大致距离,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课本中所说“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并不能说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而不是金星。
当然,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同时,教师应该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讲述或描绘,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点拨,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展开想象,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单靠语言或配图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但如果借助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其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再配上精当的讲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改果。如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各地昼夜长期变化”这一问题时,我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根据有关提示,再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制作了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进行演示。当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还与太阳高度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这样一个复杂抽象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就变得显而易见、简单易懂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通过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和创造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