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以教材为主,但是教材内容广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也就不可能将所有的教材知识一股脑儿传给学生,要分轻重,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又要让学生学得透。因此挖掘教材核心问题是主要手段。
关键词:挖掘教材;核心问题;深度学习
前言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定义:“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其算数,逻辑推理,逻辑思维方面的锻炼形成是学习好其他理科类专业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小学数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得透,学得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类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单单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必备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让他们学到数学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当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以教材为主,但是教材内容广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也就不可能将所有的教材知识一股脑儿传给学生,要分轻重,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又要让学生学得透。因此挖掘教材核心问题是主要手段。
一、理解数量关系采取画线段图教學
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到“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大数小数相差数的关系”和“一倍数,倍数,几倍数”的关系这几大类关系。例如在学习“总数和部分数”时“总数=部分数+部分数”,这是一种抽象的数量关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刻意思,引申开来并不知道把“和”、“被减数”当成“总数”,把“加数”、“减数”和“差”都当成“部分数”,教师可以采取画线段图教学,画出一个苹果,旁边再画出一个分成2半边的苹果,那么这个苹果则是一个“整体”,被分成2大块叫做“部分”,就有整体=部分+部分,有了这种知识结构了就很容易理解“和”、“被减数”当成“总数”,把“加数”、“减数”和“差”都当成“部分数”。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把数学问题中蕴涵的抽象数量联系得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如:给出一幅情境示意图,上面是一个文具盒,下面是一个书包。一个同学就会好奇的问文具盒是15元,但是书包没有价格,老师立马接着说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问同学买这个书包要多少钱,两个一起买要多少钱,教师这是可以用一段线段展示出文具盒的费用,指出上书包的价格该怎么表示。学生按照要求推理出书包是文具盒的5倍,所以要画5个文具盒这么长。学生看图自然就明白了书包的价格,以及书包和文具盒一起的价格。这时老师将情境图遮住,只让学生看线段图。问学生只看线段图,你知道什么?学生肯定会说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老师接着问不同的表达方式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觉得线段图更加简洁。因为图形比文字简洁,学生一下子就抓住数量关系。问题是需要学生计算文具盒和书包多少元,那么先求什么?再求出总共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老师采取及时渗透数学学科特点,从从直观到抽象一种质的飞跃过程。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数学问题和已知条件转换
从上面情境示意图让学生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利用线段图来解答问题,虽然分了两步进行计算,更平常的计算不同但是解答很直观容易,那么为了加深学生的思考能力,将问题和已知条件转换。如已知文具盒是15元,变成问学生文具盒是多少钱,那么将原来问学生总共多少钱,改成已知“总共费用90元.”另个已知条件“书包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不改变。更改后的题目就变成了:文具盒和书包总共是90元,书包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那么文具盒是多少钱?问学生线段图要改变吗,线段图改变的过程更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环节。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一学生回答采用90元除以6,另外一学生回答,前面学生还少了一个步骤就是被除数少加了一次,不然怎么知道是6,就有疑问的学生说,5+1这一步不写,就不确定6是怎么得来的。然后他们就列出公式:15乘5加1,这时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小括号知识,不知道把5+1括号起来。老师可以这样说,学生们说得真好,但是我们要先把5+1的和算出来,然后再用15来乘。教师在这时要抓住契机,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强调数学即是一门讲究简洁的学科,但是每个步骤都要有来源,才能有理有据,以此培养学生具有更加缜密的数学思维。
三、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挖掘进行自行创编
教材的应用和挖掘不只是教师的单一性完成过程,常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教学完成过程后,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教材的挖掘过程,其核心问题往往的隐藏在不断的拓展过程中。接下来教师就会指出:文具盒和书包总共多少钱就是求上书包加文具盒的和,教师就会问学生你们能设计出问题求它们的差吗?这样就会勾起学生的积极性,前面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接下来学生就会有求必应,说设问“书包比文具盒贵了多少钱?”然后改变线段图,获知题意。这样,在求解的过程中就有多种方式,有的同学先算出了书包的价格,然后再算书包比文具盒贵的价格。有的同学更加的直接,看出书包比文具盒贵了4倍,直接用15乘以4就是贵的价格了。教师接着问学生4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就会向老师和同学解释这样的过程,整个计算过程,两种方式都是正确的,学生解决起来很顺畅,获得结果的喜悦感油然而生,自信满满,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问学生能否改成“和倍问题”还能改成“差倍问题”这些思考过程?教材核心问题的不断挖掘,就是根据教材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数学例题不断的加深学生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峰官.优化数学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东北师范大学,2018(5).
[2]王玉芳.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解读教材及其教学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18(1).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核心问题;深度学习
前言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定义:“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其算数,逻辑推理,逻辑思维方面的锻炼形成是学习好其他理科类专业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小学数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得透,学得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类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单单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必备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让他们学到数学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当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以教材为主,但是教材内容广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也就不可能将所有的教材知识一股脑儿传给学生,要分轻重,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又要让学生学得透。因此挖掘教材核心问题是主要手段。
一、理解数量关系采取画线段图教學
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到“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大数小数相差数的关系”和“一倍数,倍数,几倍数”的关系这几大类关系。例如在学习“总数和部分数”时“总数=部分数+部分数”,这是一种抽象的数量关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刻意思,引申开来并不知道把“和”、“被减数”当成“总数”,把“加数”、“减数”和“差”都当成“部分数”,教师可以采取画线段图教学,画出一个苹果,旁边再画出一个分成2半边的苹果,那么这个苹果则是一个“整体”,被分成2大块叫做“部分”,就有整体=部分+部分,有了这种知识结构了就很容易理解“和”、“被减数”当成“总数”,把“加数”、“减数”和“差”都当成“部分数”。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把数学问题中蕴涵的抽象数量联系得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如:给出一幅情境示意图,上面是一个文具盒,下面是一个书包。一个同学就会好奇的问文具盒是15元,但是书包没有价格,老师立马接着说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问同学买这个书包要多少钱,两个一起买要多少钱,教师这是可以用一段线段展示出文具盒的费用,指出上书包的价格该怎么表示。学生按照要求推理出书包是文具盒的5倍,所以要画5个文具盒这么长。学生看图自然就明白了书包的价格,以及书包和文具盒一起的价格。这时老师将情境图遮住,只让学生看线段图。问学生只看线段图,你知道什么?学生肯定会说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老师接着问不同的表达方式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觉得线段图更加简洁。因为图形比文字简洁,学生一下子就抓住数量关系。问题是需要学生计算文具盒和书包多少元,那么先求什么?再求出总共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老师采取及时渗透数学学科特点,从从直观到抽象一种质的飞跃过程。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数学问题和已知条件转换
从上面情境示意图让学生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利用线段图来解答问题,虽然分了两步进行计算,更平常的计算不同但是解答很直观容易,那么为了加深学生的思考能力,将问题和已知条件转换。如已知文具盒是15元,变成问学生文具盒是多少钱,那么将原来问学生总共多少钱,改成已知“总共费用90元.”另个已知条件“书包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不改变。更改后的题目就变成了:文具盒和书包总共是90元,书包是文具盒价格的5倍,那么文具盒是多少钱?问学生线段图要改变吗,线段图改变的过程更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环节。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一学生回答采用90元除以6,另外一学生回答,前面学生还少了一个步骤就是被除数少加了一次,不然怎么知道是6,就有疑问的学生说,5+1这一步不写,就不确定6是怎么得来的。然后他们就列出公式:15乘5加1,这时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小括号知识,不知道把5+1括号起来。老师可以这样说,学生们说得真好,但是我们要先把5+1的和算出来,然后再用15来乘。教师在这时要抓住契机,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强调数学即是一门讲究简洁的学科,但是每个步骤都要有来源,才能有理有据,以此培养学生具有更加缜密的数学思维。
三、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挖掘进行自行创编
教材的应用和挖掘不只是教师的单一性完成过程,常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教学完成过程后,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教材的挖掘过程,其核心问题往往的隐藏在不断的拓展过程中。接下来教师就会指出:文具盒和书包总共多少钱就是求上书包加文具盒的和,教师就会问学生你们能设计出问题求它们的差吗?这样就会勾起学生的积极性,前面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接下来学生就会有求必应,说设问“书包比文具盒贵了多少钱?”然后改变线段图,获知题意。这样,在求解的过程中就有多种方式,有的同学先算出了书包的价格,然后再算书包比文具盒贵的价格。有的同学更加的直接,看出书包比文具盒贵了4倍,直接用15乘以4就是贵的价格了。教师接着问学生4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就会向老师和同学解释这样的过程,整个计算过程,两种方式都是正确的,学生解决起来很顺畅,获得结果的喜悦感油然而生,自信满满,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问学生能否改成“和倍问题”还能改成“差倍问题”这些思考过程?教材核心问题的不断挖掘,就是根据教材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数学例题不断的加深学生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峰官.优化数学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东北师范大学,2018(5).
[2]王玉芳.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解读教材及其教学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18(1).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