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臣善谏良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学生乙:邹忌讲究进谏技巧。他不似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丙:邹忌提倡以“人”为本,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也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体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邹忌一介谋臣作为,这难道不是为人臣忠于国家、国君的表现吗?
  学生丁补充:我认为人格之美一方面在于他面对妻、妾、客的交口称赞,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人格之美的另一方面在于邹忌坦荡的胸怀,他从日常生活比美的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一旦考虑成熟,毫不迟疑地向君王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在四位同学发言后,我作了小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然后讨论齐威王,他从不理朝政到奠定了齐国七雄之一的强大地位,他若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使邹忌巧舌如簧,使出浑身解数,也是白费心机!
  学生认为,首先,齐威王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齐威王深深懂得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其次,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能广开言路,准许老百姓在公开场所议论他的缺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如此贤臣、如此良君,国家不治才怪!
  
  [作者通联:上海闵行区燎原高级中学高中部]
其他文献
马上要学习老舍的戏剧《茶馆》了,为了上好这篇经典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茶馆》。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用练习本写好阅读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练习本收上来,我细细批阅,发现有一大半学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怪”问题——为什么庞太监要娶老婆?  我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件趣事说给同组老师听,大伙议论纷纷,都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把无聊当成有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事们的谈论倒真引起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一个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它突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更具前瞻的平台。这一新型的教学平台融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于一体,多层面、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语文沟通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样式。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如独立探究的能力,深化思维的能力,多元解读的能力等等,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提高了课堂教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因为封建帝王此时对诗歌的提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而又因为科举制是于隋朝固定下来,先于唐诗
通过研学旅行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十分符合现代新课标的理念,是新课标下进行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研学旅行是基于在真情实景之上的语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语文的教学进行无缝的衔接,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生活化的展现,也是对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重要的补充。研学旅行通过将学和行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曹禺在《雷雨》中让许多人物都有着不道德的一面,“残忍”地将人物置于命运的熔炉中煅烧,人物的“恶之花”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对于这个教学素材,课堂教学时通过插入微辩论,以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对疑难问题勇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思路   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擅长的手段就是将人放在“恶”之土壤上,使其开出丰富多彩的“恶之花”。即使是正面人物,拥有正义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它所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正确的经典阅读理念、适当的经典阅读文本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早已成为语文经典教学探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呢?从现在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
设计意图:《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其夫人与儿子的往来书信辑录而成的一本家书。它收录了100多封自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对于一本信息量如此庞大,内容繁杂,没有明显叙述线索的书信体作品,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呢?如果逐字逐句地读,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平时的课业负担又那么重,所以选择一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师:他被世人授予“钢琴诗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到了亡友文与可在洋州时赠送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至情散文。  作为一篇悼念文,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似有微词。而《三苏文范》引邱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传统的新闻有所不同,传统的新闻是纯客观的报道,但是由于该新闻的作者饱含爱国之情,所以融入了不少爱国之情、自豪之情。   这篇新闻也不同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为作者的身份代表了中国,不方便直接称赞中国,贬低英国的议论性言辞。因此,该新闻的文体特点表现为是一篇融入了文学手法的新闻,也是一篇运用了春秋笔法的新闻。因此,笔者尝试运用标题展开法和变换文体法,通过这些方法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说“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