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学生乙:邹忌讲究进谏技巧。他不似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丙:邹忌提倡以“人”为本,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也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体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邹忌一介谋臣作为,这难道不是为人臣忠于国家、国君的表现吗?
学生丁补充:我认为人格之美一方面在于他面对妻、妾、客的交口称赞,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人格之美的另一方面在于邹忌坦荡的胸怀,他从日常生活比美的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一旦考虑成熟,毫不迟疑地向君王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在四位同学发言后,我作了小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然后讨论齐威王,他从不理朝政到奠定了齐国七雄之一的强大地位,他若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使邹忌巧舌如簧,使出浑身解数,也是白费心机!
学生认为,首先,齐威王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齐威王深深懂得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其次,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能广开言路,准许老百姓在公开场所议论他的缺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如此贤臣、如此良君,国家不治才怪!
[作者通联:上海闵行区燎原高级中学高中部]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学生乙:邹忌讲究进谏技巧。他不似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丙:邹忌提倡以“人”为本,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也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体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邹忌一介谋臣作为,这难道不是为人臣忠于国家、国君的表现吗?
学生丁补充:我认为人格之美一方面在于他面对妻、妾、客的交口称赞,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人格之美的另一方面在于邹忌坦荡的胸怀,他从日常生活比美的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一旦考虑成熟,毫不迟疑地向君王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在四位同学发言后,我作了小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然后讨论齐威王,他从不理朝政到奠定了齐国七雄之一的强大地位,他若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使邹忌巧舌如簧,使出浑身解数,也是白费心机!
学生认为,首先,齐威王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齐威王深深懂得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其次,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能广开言路,准许老百姓在公开场所议论他的缺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如此贤臣、如此良君,国家不治才怪!
[作者通联:上海闵行区燎原高级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