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当代中国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又处在新的矛盾凸显中。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能否真正抓住机遇,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根据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应对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表现出治党治国的雄才大略,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阶段。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给予深入总结和系统研究,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由于文俊、肖启庆、王金燕等著《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就是以此立论的一部新书,其在这一论题的研究上站在学术前沿,可以说是近年来的力作。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在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上,力求严谨、充分,涉及到多学科领域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内容不但是对以往的理论创新的继续和深化,也是立足新实践和新形势所作出的新概括、新结论。本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来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以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国内条件;以科学判断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大势,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外部条件。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和再研究,使之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继承性、时代性、创造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全方位地体现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历史性进步的深远影响。
本书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着重于对其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正确把握上,既不是孤立的与实践脱节的条条,也不仅限于认识的时间段,而是完整地来自时代和实践中的新认识。其全部立论不仅涉及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涵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建设以及对外关系等多个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阐发。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书在系统提炼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和核心、在逐步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对各个方面形成的新认识新实践(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作了总体性论述,既引导读者从宏观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又从微观的角度,以十大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作重点和一体化论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十六大以来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的有机结合。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的已有研究,可以说成果十分丰富,本书在系统评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达到新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蔓延的新考验中,更需要我们在分析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光,从世界范围的时代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变革中,看待中国的伟大实践和未来前景。
综上所述,本书所独有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本书把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看作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继续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特征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框架。
第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本书采用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材料,将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在明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理解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性、总体性、求实性和辩证性等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在内容上将发展视为由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对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突破。
第三,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中,本书在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总体性论述基础上,分别以十大专题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重点研究与论述。这十大专题研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成果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框架上做到重点与全局的统一,体现了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本书充分注意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立足于主客观条件的分析,使我们的研究思路更为开阔,视野更为宽广。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路线为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内部条件,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为其提供外部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第五,本书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关于社会全面进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将被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贯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最后,本书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并且在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侵袭中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显优势。由此可以深刻理解,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给予深入总结和系统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对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杨艳萍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在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上,力求严谨、充分,涉及到多学科领域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内容不但是对以往的理论创新的继续和深化,也是立足新实践和新形势所作出的新概括、新结论。本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来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以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国内条件;以科学判断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大势,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外部条件。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和再研究,使之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继承性、时代性、创造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全方位地体现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历史性进步的深远影响。
本书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着重于对其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正确把握上,既不是孤立的与实践脱节的条条,也不仅限于认识的时间段,而是完整地来自时代和实践中的新认识。其全部立论不仅涉及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涵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建设以及对外关系等多个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阐发。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书在系统提炼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和核心、在逐步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对各个方面形成的新认识新实践(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作了总体性论述,既引导读者从宏观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又从微观的角度,以十大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作重点和一体化论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十六大以来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的有机结合。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的已有研究,可以说成果十分丰富,本书在系统评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达到新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蔓延的新考验中,更需要我们在分析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光,从世界范围的时代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变革中,看待中国的伟大实践和未来前景。
综上所述,本书所独有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本书把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看作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继续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特征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框架。
第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本书采用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材料,将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在明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理解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性、总体性、求实性和辩证性等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在内容上将发展视为由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对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突破。
第三,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中,本书在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总体性论述基础上,分别以十大专题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重点研究与论述。这十大专题研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成果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框架上做到重点与全局的统一,体现了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本书充分注意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立足于主客观条件的分析,使我们的研究思路更为开阔,视野更为宽广。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路线为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内部条件,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为其提供外部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第五,本书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关于社会全面进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将被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贯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最后,本书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并且在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侵袭中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显优势。由此可以深刻理解,对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给予深入总结和系统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对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杨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