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城市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mon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重城轻乡、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分割严重等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依据区域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基于区域城市建设,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传导实现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在引资模式、培养与引进人才、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系列制度创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区域城市;产业聚集;产业传导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4-0008-05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对于任何阶段的工业化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如何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的两个不同特征的社会经济单元和人类聚居空间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以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的各自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流动,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素市场一体化
  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一体化,要素在城乡之间能进行自由的流动,特别是要打破传统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努力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统一,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
  2 城乡产业关联,分工明确
  在发展城乡产业的过程中,要突出城乡不同性质要求和各自优势,形成城市和农村良好的产业分工,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特点,在城乡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同时消除城乡之间产品市场流通的障碍,减少城乡联系的交易成本。
  3 城乡生活水平趋同
  城乡一体化除了强调城乡之间要素、产业的联系之外,还要注重公平,使城乡生活水平逐渐趋同,包括对公共物品的享受基本一致、拥有相同水平的社会保障等。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完全一致,不否定城乡差异的存在,但强调城乡间要素的融合、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许多误区,城乡之间差距拉大,城乡分割问题严重,城乡居民、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待遇以及不平等竞争的制度性特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 “重城轻乡”,城镇化增长速度过快
  我国的城镇化是以“城市”为核心的,各级政府部门对城市关注有加,但对农村的发展则关注不够,这是导致城镇化增长速度过快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改市”、“县改市”的“设市”政策,1993-1996年成为全国设市高潮。1996年后在我国开始实行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同时,城镇化率仍在迅速提高,“九五”和“十五”期间,各地区几乎都制定了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大部分省区市已经将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作为发展战略方向。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2003年修订后的数据。1990—1995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52~0.53个百分点,而1996-2001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43~1.44个百分点。其中,1995年全国城镇化水平29%,1998年城镇化水平接近34%。这三年每年增加1.7个以上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城镇人口增加2100万人以上。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4.56亿,城镇化水平达到36.2%。2000-2005年五年间,城镇人口又增加到5.62亿,增加了1.06亿,每年新增约2100多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至42.99%。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50年至100年。我国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对于城镇就业、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供应以及资源环境有关因素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城乡之间差距拉大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生产生活不便利。至今全国仍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50%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96%的行政村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3.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亟待解决,农村水体污染严重威胁健康;91%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严重。
  长期以来村镇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镇域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城乡生活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在0.9亿吨左右,多采用简单填埋处理,二次污染严重。我国农业秸秆年产量约为7亿~10亿吨,禽畜粪便年产生量约为24亿吨。近年来,在相当数量的地区,农业秸秆的利用率已下降至50%以下,常采用田间焚烧的方式,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禽畜粪便和人粪便目前也有相当部分得不到利用而直接排入水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除了外部环境的差距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生活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5、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3.22:1以及3.28:1,绝对差距分别为6485.2,7238.1以及8172.5元,差距越来越大。
  3 城乡分割问题严重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多数城市是以摊大饼的形式向周边农村蔓延,导致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尽管在土地征用中农民可以得到相当数量的经济补偿,但由于缺乏城乡的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即等于失业农民,使很多农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城乡分割,全国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属于环境标准不高的粗放型小工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农村居住社区与农村企业布局随意混乱,农村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交织,加之化肥、农药的施用失控,村镇住区和周边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重,超过90%以上的水域面积遭到污染,农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已高达1.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也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城镇居民所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传统法律教育在向现代法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会大学法律教育的某些方面起着一定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它虽然与宗教及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势力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但
梳理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涉及其主客体属性、价值关系结构、过程、类型、方法等。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对评价的功能各有所重。技术经济评价是评价科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
[摘要]通过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认为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所拥有的实现创新的能力资源是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而市场环境、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则通过作用于内部影响因素来实现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技术扩散、政策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区域创
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这个艺术功能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确立和流传,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
[摘要]转基因生物产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确定的环境风险。目前学界围绕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法律问题,在监管理论基础、国外监管法制实践和国内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当一部分研究还停留在政策解读和经验总结层面。在生态文明视野下,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制度供给和制度运行环境各系统间的沟通和互动来
[摘要]在我国或将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际,面临的一个核心技术问题是采用何种存款保险费率计量模式。纵观世界,虽然现阶段采用统一存款保险费率的国家偏多,但是差别费率模式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施何种费率计量模式要综合兼顾,考虑国情,我国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初期实行机构等级费率制,等条件成熟时再实行风险等级差别费率制。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费率;统一存款保险费率模式;差别存款保险费率模式  [中图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传统的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出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自然资源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的保障等相适应,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
中医人才作为中医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成长、发展和成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形成阶段不同。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中
<正>~~
期刊
刘书声■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意大利交流、研修现代油画艺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