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怒骂皆风流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此处的《遍地风流》是指于1998年出版的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作品集。本文撷取了小说集中部分作品的部分段落,分别从短句的“三板斧”风格、人物语言中方言的保留以及古汉语化和世俗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研究阿城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探究阿城小说对语言的特殊处理带给作品整体的古典韵味和世俗特征。
  关键词:阿城;《遍地风流》;语言;世俗
  阿城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地位,作品虽少,但却都具有阿城式的语言特色。阿城的小说语言是一种矛盾集合体,同时具备着阳春白雪的古汉语化和下里巴人的世俗化特征。
  本人选择以《遍地风流》这部作品来阐释阿城小说的语言特征,并非是因为“遍地风流”一组小说或者“三王”系列不足以道明阿城小说的风格,而是因为,在阿城常被讨论的作品之外,还有着大量的精品之作留存在《遍地风流》这部集子里,从整体上讲,这些都是阿城语言风格的典型外化,其中展示的都是阿城小说语言中古汉语化和世俗化的结合。
  一.“三板斧”风格——阿城小说中的短句运用
  孔庆东在分析阿城的《湖底》一文时认为阿城“在追求一种三板斧风格,把一切能砍掉的都砍掉,连血带肉加大筋,全不要,干干净净地剩了副铮铮铁骨,多么古朴、多么苍劲”,而这种“三板斧”风格造就的短句,在阿城的《遍地风流》中也经常出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城小说中的短句的“三板斧”风格。例如,《湖底》一文中的首句为:“后半夜,人来叫,都起了”。这句一共九个字,本来就已经很短了,再在这九个字中间插入两个逗号,把一句话再分割为三个字一截,像是被斧头砍过一样齐整,但齐整却又很自然。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就是这样的短句,简洁明了,在语境中并不需要再在“人来叫”之前加上什么人,也不需要在“都起了”之前交待是谁起了,这样的文字展现出来的风格就是如孔庆东先生所说的“铁骨铮铮”的干净。而在“彼时正年轻”一辑中也有类似的短句,比如《春梦》一文中,作者写安直想王晓霞的事时用了八个字来总结,即“想来想去,不得要领”,以及“杂色”一辑中的《家具》中也写道:“过年前一个月,宰一头猪,也是拿到街上卖了”。《遍地风流》一书中的主体三辑中都有类似句子,并且数量不在少数,可见阿城在小说语言的使用上多用短句,和日常生活进行贴合。
  这种短句的运用,使得阿城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一种干净利落的特征,而这种干净利落就像穿短打的劳动人民,是“接地气”的,是“俗”的,是无限趋近于世俗社会本身的。
  二.何为“遍地”——人物语言中方言的保留
  《遍地风流》的命名来自于阿城发表的总题为“遍地风流”的一组短篇小说。冯友兰论“风流”时曾说:“风流是一种美”,中国魏晋时也常说“名士风流”。“风流”在汉语历史上常用于对一种高雅的美的雅称,是对流于虚幻的“高”的境界中的“美感”的抽象概括。而在“遍地风流”这四个字中,阿城解释说:“《遍地风流》中‘遍地’的意思是‘到处’,也就是我七十年代在中国流浪所至之处。‘风流’不好解,‘风’原是交配、交媾的意思,后来转变为‘风俗’的意思。‘风流’中的‘风’,是‘风度’,我此处结合了风俗、风度两层意思,每个短篇中亦是在捕捉风俗和风度,包括自然景物的风度。……”。这种到处都是的、落在地上的“风流”在阿城的小说语言中得到了直观而生动的体现,其中最外露的一种形式为阿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阿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没有经过艺术修饰的,人物语言中对于方言的保留,直观地展示了阿城没有对人物语言加以删减和雅化。
  《遍地风流》中的故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但在“彼時正年轻”这一辑中,由于其中故事大多发生在“文革”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导致了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在生活方式上的无限趋同,所以在区分不同地域时就很困难。但在《遍地风流》中,阿城在人物语言方面保留了方言的特征,从人物语言上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加以区分,同时也对人物的社会背景加以塑造,使故事具备具体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人物特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在《遍地风流》中的《山沟》一文里,邹是湖南人,那么在邹的语言中理所应当就该有湖南方言的特色,而阿城在处理邹的语言时,也保留了湖南方言的一些特有词,比如“伢妹子”一词就是长沙话里对小女孩的称呼,这是方言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人物语言中留下来了,就能够很直观地展现出这个人身上所带有的乡土气息。同样是对邹的语言描写中,阿城还保留了诸如“莫要”、“莫得名堂”、“不要说给哪个”这样的方言表达方式,“莫”对于书面语中“不”和“没”的替换,和“名堂”对于书面语中“意思”的替换,体现的是阿城对细节的刻画,而“不要说给哪个”这种方言中特有的语序,更是增强了邹是“来自湖南的”这个人物设定的真实感,与此同时也增强了整个故事带给读者的真实感。
  阿城说,语言“应用在文学中仍然是在传达不同的文化”,那么传达不同的文化就应该在语言上保留不同语言的特殊之处。中国的方言就包含着书面语所不能展现的世俗特色,阿城在行文中就以保留方言的形式,保留了这种文化特色。而在保留的尺度上,阿城也展现了其小说语言中独特的取舍,即对方言中粗鄙的口头语的保留。在传统的小说创作中,这种口头语是很难不被加工而直接撷取入文本的,因为文学创作毕竟是“高于生活”的,是一种“雅”的艺术活动。但既然在阿城看来,“风流”是随处都有的,那么文学也就不应该回避世俗生活中的“俗”。
  在阿城的《遍地风流》中,人物语言是被毫无删减地保留下来的,例如《观察》中老张对于男性“打铳”这一行为的叙述:“春三秋四冬满把,热天儿就用俩”。在传统小说中,这种男性自慰的情节是很难被写进作品的,更难的是将这种和“性”有关的情节写得坦坦荡荡,像只是说起了今天的天气一样平常。同样地,在《遍地风流》中,阿城并没有对“解手”、“裤头”、“屎尿”、“屁眼儿”等方言词加以删减或改写,这种粗鄙的方言词被完整地保留在了人物语言中,甚至有时在叙述性的文字中也会有提及。这种粗俗的词语运用在小说中或许会带给一些读者不太舒服的感官体验,但同时也让小说整体上呈现出完全世俗化的特征,和现实生活无限地贴近,最直接地展现出世俗生活的状态。   阿城这种对方言词的保留尺度,在被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小说作品中并不常见,而这也是阿城《遍地风流》语言风格上的突出特点,是小说对世俗生活的再现。
  三.世俗风流——古汉语化和世俗化的融合
  王蒙评价阿城小说的语言时说:“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这三个短句就可以将阿城小说语言的融合性或者说矛盾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评论者说阿城的语言“古汉语化”,甚至法国评论家杜莱特在评价阿城小说的风格时说:“作者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语言代替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阿城的小说语言在很多方面确乎是“近乎古汉语”的。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分析了阿城小说语言中大量使用的短句,而短句的使用也造成了阿城小说语言中对于句子成分的省略,最为常见的是对于主语的省略,这一特点在《雪山》一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读完《雪山》之后,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位主人公在不停地行走、活动以及思考,但在整篇的七百多字中,没有一个“我”、“他”或者人名来做主语,而句子成分的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纵观中国汉语史,只有古汉语才存在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也是阿城小说语言古汉语化的体现。但即便是在《雪山》这一古汉语化的典型文本中,我们也能看到阿城小说世俗化的倾向,比如“真的觉到塑料布在脸上,急忙扯开”一句,扯开塑料布这一动作并未被加以修饰,是对日常动作的摹写,展现出世俗化的特征。阿城在小说的文字中融入世俗的描述对象,同时也在《雪山》古雅的意境中引入了日常的物品,这种世俗化和古汉语化同时呈现在一篇小说中,形成了阿城小说雅俗融合的特色。
  本人再说到上文已经提到过的《湖底》一文,《湖底》的开头一句就最能体现阿城小说语言的古汉语化,“后半夜,人來叫,都起了”,既是短句,也省略了主语。但小说再往下走,就能看到穿插于短句中的各类方言词:“妈的”、“婆娘”、“老子”、“奶奶的”等等,同时,阿城在叙述性的语句中也以多用儿化音、叠字等方法来和人物语言风格进行统一,展现出整体语言风格上的世俗化。
  这种古汉语化和世俗化的融合,让阿城借由小说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文学和世俗无限接近的创作态度,阿城的小说也是一种看似矛盾却无比和谐的文学形式。这种语言风格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阿城的小说创作上,可以说,阿城对于世俗语言的挖掘和使用,是真正地着眼于平凡人物,真正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对语言的处理方式,使得民间的世俗生活能够真正进入到文学创作中去,使文学不是一味地超出现实。
  结语
  阿城的小说语言是文学与世俗的完美融合,是文学语言趋向民间语言的典型代表之一,阿城的《遍地风流》一书更是高雅的文学“风流”和“遍地”可见的世俗生活的结合,呈现的是阿城小说语言“世俗皆风流”的独特风格。阿城的小说语言能够将传统文学中看似对立的“雅”和“俗”统一起来,推动新时代文学对于世俗生活的观照和描写,为当代文学后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大海众多的诗歌中,“花”诗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电脑上乍一打开,油菜花、迎春花、杜鹃花、荷花、菊花……等等摇曳多姿,组成的“花海”一浪高过一浪,让电脑屏幕也似乎散发出阵阵花香。  大海在生意场上思路活泛,左右逢源,是一位与时俱进、善于抓机遇的时代“弄潮儿”。深入研究他的诗歌,却发现他的内心驻扎着很多不容动摇的传统观念。这使得他的诗歌在当前的文学潮流和其个人内心坚守的夹缝之间,绽放出了独具个性的诗性
期刊
好诗歌的价值,不仅以其展示个体生命的深度来衡量,还要以其照亮人类生存舞台的亮度来考量;而且,“向下”单维度的持以怀疑、反诘的态度很容易获得思想上的深刻,珍贵的“思想高地”则是建立在精神“向上”的言说之上。我们很惊喜地在陕西诗人远洲的诗歌中看到了这些优秀的文本品质。  远洲对生活的体验是极其深刻细微的:“我听见骨头里年轮散开的声音/它们水波一样荡开 传远”(《沉重突然来临》)。这样的深层生命经验支撑
期刊
1. 五月天:给快乐以标签。  多日以后,我一边散步一边想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想起跟友人去他家酒店的那个炎热的下午。  朋友家的酒店里要开发一道新菜:“脆皖鱼”。中餐厅的师傅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把一条条体格龐大的鲜活脆皖鱼,拿着小鱼网逐个放到一格一格的海鲜池内。海鲜池的空间实在太小,脆皖鱼别说游来游去,即使转个圈都很吃力。水浅不说,自由活动的空间实在太狭窄,尽管有氧气输入,这地方实在不是久留之地。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以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分支。  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上辈们的严肃自律与率先垂范,才是成就下一代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富贵世袭从来难
期刊
刘宏志:乔叶老师你好,首先祝贺你去年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藏珠记》。不过,我们的访谈,还是从你文学创作之路的开始谈起吧。你最早是写散文的,而且在散文写作上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很好奇的是,你文学的起步,为什么是散文,而不是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我看过你曾经在访谈中说过,当时之所以写作,是因为生活中的压抑、困惑无处诉说,所以才形成文字的,那么,是不是在表达个人感觉方面,散文比小说更方便,才让你创作时候
期刊
1.一门心思想成另類的人,是成不了另类的。  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一边啃饼干一边撸《江湖儿女》,想起思考贾樟柯那个遥远的深夜。  贾樟柯,高考落榜,23岁才上大学,27岁时处女长片一鸣惊人,被称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45岁,他已获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他被网友戏称为“贾科长”,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最卑微的个体,“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贾樟
期刊
内容提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用一个传奇般的寓言故事追寻了人们关于创伤和战争的记忆。而张悦然也是一个有着清醒历史意识的年轻作家,她的《誓鸟》,包括指向性更为明显的《茧》,都是关于找寻记忆的故事。尽管两位作家叙述的故事和其中包含的隐喻大不相同,但都用了同一种现代的、阴郁而柔美的、梦境一般的叙述方式,在共同的艺术想象中,其思想内涵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最终都指向记忆与人性的
期刊
2018年5月19日上午,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电影电视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广西博泰传媒有限公司、河南中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电视剧《闺蜜同行》摄制组共同主办,登封市委宣传部、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登封市告成镇党委政府、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招生考试学术交流中心、河南大禹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荣达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登封市福乐养生养老中心协办的“电视连续剧《闺蜜同行》——福乐养老院情缘
期刊
许久之后,当我们对着西窗下那跳动的烛火夜话无尽时,我将会忆说起那个“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晚上。  这个句子怎会这般似曾相识?没错,它仿佛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火枪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只不过,在一千余年前的先声,《夜雨寄北》中那跳动的“烛火”(生聚),成了《百年孤独》中的“枪火”(死别
期刊
《抵达远古》是诗人卢子璋先生的诗歌作品,单行本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此诗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远古之美梦”和 “现实之恶梦”幻境作象征,借助于冥想过程中的情感跌宕来倾诉对信仰缺失、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私欲膨胀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传承了两千年的“远古”美德遗失的痛惜,主张社会应重树远古“尚德”之风,号召国人重新来敬奉“仁、义、礼、智、信”。  《抵达远古》篇幅宏伟,从外部结构言之,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