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应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教育资助;高职院校;长效机制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等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和帮助人中教育人和引导人。这就是我们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批青年学生跨进了神圣的高校殿堂,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里程。但有一些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按时按量交纳各种学习费用,甚至有失学的可能。
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资助工作对于国家人才发展、社会民生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均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是国家扶贫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贯彻和执行。一方面,资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对受助者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也有着潜在的精神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资助制度特别是精准资助为受助者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机会,实现了“教育公平应向困难人群倾斜”,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因此,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就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辅导,提高素质能力,发展其良好的品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制止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培养他们对党、国家和社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教育他们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完善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之中不乏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他们渴望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只是,经济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起步阶段,使得翅膀还没有长硬的他们亟待营养的注入以使自己能快速健康的成长为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站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
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所以,高职院校也应在深入总结国家资助新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与手段,持续加力、持久用劲,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
以我所在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家庭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特殊困难学生比例在12%左右。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奖(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补(困难补助)、助(助学金)、勤(勤工助学)、免(学费减免)、捐(社会捐助)“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大学生医保、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服兵役学费资助、残疾学生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打造出了“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助困网络,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资助体系全、救助力度大、情感关怀浓、助困育人牢、信息服务优”的工作局面。比如,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生源地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就使很多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的学生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报到后,顺利地获得银行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奖学金”等政策为的就是帮助那些贫困生完成学业,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让这些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和希望,就像雪中送炭一样,使他们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探索
2018年9月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情况,提出学生资助工作要从过去的经济资助转到资助育人的新模式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出台的学生资助政策有6项,完善资助政策13项。但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得不到及时的资助。还有些家庭经济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却夸大事实,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扭曲心态,心安理得地享受各方面的资助,获得资助后配置高档电脑手机,大手大脚请吃请喝,有些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变成了“烧钱季”,甚至部分学生竟逐渐产生了“坐、等、靠、要”的思想,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看成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缺乏感恩意识。
这些不良情绪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对大学生成长相当有害,如果引导不力可能会造成更恶性的后果。这几年,媒体多次曝光的由“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说:“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事件中没有一例是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贷的款,更多的是超前消费观念在作怪。”
在这种情况下,“资助工作要从过去主要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费用的经济资助,发展为更加注重资助育人的新模式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说,要通过多种方式,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诚實守信、爱国奉献”的品德,培养受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学校正运用多种手段在资助育人方面下大工夫。北京大学实施“绿色成长方案”,设立燕园领航、优才拓展等10余项非经济支持项目,帮助受助学生传递公益情怀,培育感恩回报意识。上海市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资助,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资助数据统计、分析、监控和审批,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江苏高校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最后1公里”帮扶活动,免费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贵州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坚持每年组织贷款学生参加网络答题,同时连续6年持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很多学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发现这些学生普遍提高了自信心、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明晰了职业规划、增强了创新精神等。
总之,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新政,结合工作实际,将帮困、资助、育人落到实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和励志教育工作,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做到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张元,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教育资助;高职院校;长效机制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等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和帮助人中教育人和引导人。这就是我们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批青年学生跨进了神圣的高校殿堂,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里程。但有一些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按时按量交纳各种学习费用,甚至有失学的可能。
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资助工作对于国家人才发展、社会民生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均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是国家扶贫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贯彻和执行。一方面,资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对受助者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也有着潜在的精神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资助制度特别是精准资助为受助者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机会,实现了“教育公平应向困难人群倾斜”,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因此,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就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辅导,提高素质能力,发展其良好的品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制止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培养他们对党、国家和社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教育他们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完善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之中不乏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他们渴望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只是,经济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起步阶段,使得翅膀还没有长硬的他们亟待营养的注入以使自己能快速健康的成长为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站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
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所以,高职院校也应在深入总结国家资助新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与手段,持续加力、持久用劲,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
以我所在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家庭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特殊困难学生比例在12%左右。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奖(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补(困难补助)、助(助学金)、勤(勤工助学)、免(学费减免)、捐(社会捐助)“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大学生医保、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服兵役学费资助、残疾学生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打造出了“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助困网络,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资助体系全、救助力度大、情感关怀浓、助困育人牢、信息服务优”的工作局面。比如,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生源地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就使很多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的学生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报到后,顺利地获得银行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奖学金”等政策为的就是帮助那些贫困生完成学业,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让这些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和希望,就像雪中送炭一样,使他们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探索
2018年9月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情况,提出学生资助工作要从过去的经济资助转到资助育人的新模式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出台的学生资助政策有6项,完善资助政策13项。但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得不到及时的资助。还有些家庭经济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却夸大事实,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扭曲心态,心安理得地享受各方面的资助,获得资助后配置高档电脑手机,大手大脚请吃请喝,有些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变成了“烧钱季”,甚至部分学生竟逐渐产生了“坐、等、靠、要”的思想,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看成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缺乏感恩意识。
这些不良情绪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对大学生成长相当有害,如果引导不力可能会造成更恶性的后果。这几年,媒体多次曝光的由“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说:“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事件中没有一例是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贷的款,更多的是超前消费观念在作怪。”
在这种情况下,“资助工作要从过去主要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费用的经济资助,发展为更加注重资助育人的新模式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说,要通过多种方式,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诚實守信、爱国奉献”的品德,培养受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学校正运用多种手段在资助育人方面下大工夫。北京大学实施“绿色成长方案”,设立燕园领航、优才拓展等10余项非经济支持项目,帮助受助学生传递公益情怀,培育感恩回报意识。上海市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资助,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资助数据统计、分析、监控和审批,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江苏高校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最后1公里”帮扶活动,免费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贵州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坚持每年组织贷款学生参加网络答题,同时连续6年持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很多学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发现这些学生普遍提高了自信心、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明晰了职业规划、增强了创新精神等。
总之,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新政,结合工作实际,将帮困、资助、育人落到实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和励志教育工作,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做到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张元,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