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X线、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均进行X平片检查,均发现Ⅲ以上的骶髂关节改变,主要表现为关节面破坏,间隙狭窄和关节强直,其中29例行CT检查发现Ⅲ以下骶髂关节的改变,11例MRI检查显示关节腔,关节软骨、骨髓信号及关节等改变。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三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影像学检查,仍以X线平片为首选方法,若诊断有困难,或需要与其它疾病鉴别,则考虑选择性应用CT、MRI检查。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56【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62-01
笔者收集了2007年1月—2012年1月共51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像学特征及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AS的早期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5年内51例AS病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16-49岁,平均26.1岁。
1.2方法:选择51例均有骨盆X线平片资料。其中29例行CT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Secvra螺旋CT扫描仪,层厚5mm,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骶髂关节,部分髋关节和椎体。11例行MRI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Grrossanlntra型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EY序列、每个病例均行骶髂关节TRACOR图像,部分病例加做脂肪抑制序列,层厚3-5mm,扫描时间5分钟。
2结果
2.1X线表现:病变侵及骶髂关节双例39例,单侧9例;侵及髂骨8例,侵及骶骨3例、骨质疏松2例,关节面皮质呈低密度,骨质破坏7例,关节面模糊呈锯齿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骨质硬化8例,关节软骨下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带,界限模糊、囊状改变2例、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区,以关节下部髂骨例居多,本组51例关节间隙均有改变,其中关节间隙模糊不清15例,不规则变窄5例。
2.2CT表现:CT平扫骶髂关节,层厚及其间距为5mm,29例CT结果显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对称性、虫蚀样骨质破坏、糜烂、边缘不整,均不同程度在破坏区有骨质硬化,9例骶髂关节大部骨性融合,12例邻近腰椎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糜烂、破坏、8例显示椎旁韧带不同程度的钙化。
2.3MRI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扫描序列包括SETIWI、FSE、T2W及梯度回波TI、WI,11例患者MRI表现为EWI骨髓信号下不同程度增高,TIWI及F2WI示软骨信号分别为增高或减低,形态不规则,部分呈碎裂状,TI、WI可清楚显示软骨增粗大于5mm及破坏程度。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AS是一慢性进展性疾病,当病情发展至X线可见骶髂关节明显破坏,脊柱称“竹节样”改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此时病情已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诊断是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的关键。
AS是一种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并逐渐向上蔓延至小关节及椎旁软组织,并可伴发类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男女之比约4∶1,女性发病缓慢且病情较轻,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0.3%,发病年龄通常13-35岁,8岁以前及36岁以后发病者较少,本资料显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虽然目前AS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明显的家族史。AS的早期病理改变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僵硬,半夜疼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的腰部僵直明显,活动后减轻,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发作,数月后疼痛转为双侧,呈持续性,AS的早期诊断仍以临床特征为主,并应结合HLA-B27的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具有肯定的诊断意义。AS的早期变化发生在骶髂关节,该处的X线片显示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本组确诊的病例其改变基本上都在Ⅲ级以上,占95%左右,对于Ⅰ级和Ⅱ级的改变,X线往往难以肯定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由于CT是断面影像可以避免影像重叠。对于临床可疑病例,X线片尚未显示明确的Ⅱ级或Ⅱ级以下的双侧骶髂关节改变者,应该选择CT检查,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假阳性少。CT表现与X线表现基本一致,只不过可以发现比较早期的关节面较小的缺损或破坏。有研究显示MRI可以揭示AS早期的微小异常改变,和CT与X线相比,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观察软骨异常改变,检测骨髓水肿及早期显示骨侵蚀。有5例MRI检查结果表明其在确诊Ⅰ级和Ⅱ级骶髂关节的改变明显优于X线及CT检查,其最大优势可以显示关节软骨和关节面下骨髓脂肪的信号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肯定价值。由于本组行MRI检查的病例仅有11例,所以需在积累更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除骶髂关节改变外,脊柱的改变也较常见,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椎间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晚期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
研究结果提示的X线检查仍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认为早期诊断AS时,影像学检查仍以X线作为首选方法,如果诊断有困难,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则可考虑选择性地采用CT或MRI检查。参考文献
[1]曾庆馀、陈肃标,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4(8):225-226
[2]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6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7-258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56【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62-01
笔者收集了2007年1月—2012年1月共51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像学特征及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AS的早期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5年内51例AS病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16-49岁,平均26.1岁。
1.2方法:选择51例均有骨盆X线平片资料。其中29例行CT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Secvra螺旋CT扫描仪,层厚5mm,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骶髂关节,部分髋关节和椎体。11例行MRI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Grrossanlntra型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EY序列、每个病例均行骶髂关节TRACOR图像,部分病例加做脂肪抑制序列,层厚3-5mm,扫描时间5分钟。
2结果
2.1X线表现:病变侵及骶髂关节双例39例,单侧9例;侵及髂骨8例,侵及骶骨3例、骨质疏松2例,关节面皮质呈低密度,骨质破坏7例,关节面模糊呈锯齿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骨质硬化8例,关节软骨下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带,界限模糊、囊状改变2例、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区,以关节下部髂骨例居多,本组51例关节间隙均有改变,其中关节间隙模糊不清15例,不规则变窄5例。
2.2CT表现:CT平扫骶髂关节,层厚及其间距为5mm,29例CT结果显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对称性、虫蚀样骨质破坏、糜烂、边缘不整,均不同程度在破坏区有骨质硬化,9例骶髂关节大部骨性融合,12例邻近腰椎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糜烂、破坏、8例显示椎旁韧带不同程度的钙化。
2.3MRI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扫描序列包括SETIWI、FSE、T2W及梯度回波TI、WI,11例患者MRI表现为EWI骨髓信号下不同程度增高,TIWI及F2WI示软骨信号分别为增高或减低,形态不规则,部分呈碎裂状,TI、WI可清楚显示软骨增粗大于5mm及破坏程度。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AS是一慢性进展性疾病,当病情发展至X线可见骶髂关节明显破坏,脊柱称“竹节样”改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此时病情已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诊断是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的关键。
AS是一种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并逐渐向上蔓延至小关节及椎旁软组织,并可伴发类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男女之比约4∶1,女性发病缓慢且病情较轻,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0.3%,发病年龄通常13-35岁,8岁以前及36岁以后发病者较少,本资料显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虽然目前AS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明显的家族史。AS的早期病理改变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僵硬,半夜疼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的腰部僵直明显,活动后减轻,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发作,数月后疼痛转为双侧,呈持续性,AS的早期诊断仍以临床特征为主,并应结合HLA-B27的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具有肯定的诊断意义。AS的早期变化发生在骶髂关节,该处的X线片显示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本组确诊的病例其改变基本上都在Ⅲ级以上,占95%左右,对于Ⅰ级和Ⅱ级的改变,X线往往难以肯定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由于CT是断面影像可以避免影像重叠。对于临床可疑病例,X线片尚未显示明确的Ⅱ级或Ⅱ级以下的双侧骶髂关节改变者,应该选择CT检查,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假阳性少。CT表现与X线表现基本一致,只不过可以发现比较早期的关节面较小的缺损或破坏。有研究显示MRI可以揭示AS早期的微小异常改变,和CT与X线相比,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观察软骨异常改变,检测骨髓水肿及早期显示骨侵蚀。有5例MRI检查结果表明其在确诊Ⅰ级和Ⅱ级骶髂关节的改变明显优于X线及CT检查,其最大优势可以显示关节软骨和关节面下骨髓脂肪的信号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肯定价值。由于本组行MRI检查的病例仅有11例,所以需在积累更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除骶髂关节改变外,脊柱的改变也较常见,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椎间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晚期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
研究结果提示的X线检查仍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认为早期诊断AS时,影像学检查仍以X线作为首选方法,如果诊断有困难,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则可考虑选择性地采用CT或MRI检查。参考文献
[1]曾庆馀、陈肃标,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4(8):225-226
[2]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6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