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牧的《赤壁》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围绕国家兴亡发表感慨,可谓大主题,但诗人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一大主题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折戟”说起,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又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通过对平凡的小事、小物、小景的叙述、说明、描写、议论,阐明大的道理。下面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学习“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技法一:小事大道理
《散步》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可谓平常不过的小事。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走哪条路的分歧,最终采用了“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的解决方案。于是,文中就有了一对中年夫妻背起一老一小两代人的生动画面。通过这件小事,作者感慨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背”,整个世界就成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我”和妻子代表了整个中年一代,家庭的责任就变成了社会责任。
散步,本是日常之事,作者却能从中窥见人生大道理。这样取材立意,便是以小见大。
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描述: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这里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由此体悟到的人生大道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解决,再大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从一件小事中悟出大智慧,这便是以小见大。
技法二:常景含真意
写文章有一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我们熟悉的景物,借景物抒发情怀,或者借景物说理,把景物作为表达情与理的载体。这样,寻常景物就被赋予了真情、寄寓了道理。这种手法中也能体现以小见大之法。
《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是我们熟悉的寻常之物,它辉煌繁茂、生机勃勃,作者要赞颂的正是这生命的欢乐。然而作者想到了十多年前自家门前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因为不再开花,那株紫藤萝的生命遭到扼杀。今天,藤萝又开花了,而且“这样盛,这样密”。从它的身上,“我”感受到苦难终将过去,美好自会到来。抚今追昔,是紫藤萝瀑布让“我”懂得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生命真谛。
这里的“小”指的是紫藤萝瀑布的景之美,“大”指的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感悟。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要想通过寻常的景和物突出大主题,在写作时就要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景与物以情感,提升景与物的层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就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北方抗战军民及其精神。状物很平常,但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以深刻的内涵,平凡的景与物便承载了大的主题。
技法三:小事大背景
“以小见大”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小事大背景,即写大背景下的一件小事。具体到文章中,就是把日常的小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来表现,这样小事就有了大主题。
《最后一课》写的是一堂法语课,反映的是爱国主义大主题。之所以能小中见大,就是因为一堂课发生的背景非同寻常。例如,上学路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上课时教室的气氛异常等,都是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甚至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他们(指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在表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那天的法语课成了最后一堂课,韩麦尔先生才会发出战斗动员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在一堂小学法语课上集中体现了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结语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平凡且瑣碎的,里面充满凡人、小事、常景;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懂得品味,精心提炼素材,以恰当的手法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那么从小的人、事、景中也能有真见解、大情怀。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所谓“以小见大”,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通过对平凡的小事、小物、小景的叙述、说明、描写、议论,阐明大的道理。下面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学习“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技法一:小事大道理
《散步》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可谓平常不过的小事。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走哪条路的分歧,最终采用了“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的解决方案。于是,文中就有了一对中年夫妻背起一老一小两代人的生动画面。通过这件小事,作者感慨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背”,整个世界就成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我”和妻子代表了整个中年一代,家庭的责任就变成了社会责任。
散步,本是日常之事,作者却能从中窥见人生大道理。这样取材立意,便是以小见大。
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描述: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这里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由此体悟到的人生大道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解决,再大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从一件小事中悟出大智慧,这便是以小见大。
技法二:常景含真意
写文章有一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我们熟悉的景物,借景物抒发情怀,或者借景物说理,把景物作为表达情与理的载体。这样,寻常景物就被赋予了真情、寄寓了道理。这种手法中也能体现以小见大之法。
《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是我们熟悉的寻常之物,它辉煌繁茂、生机勃勃,作者要赞颂的正是这生命的欢乐。然而作者想到了十多年前自家门前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因为不再开花,那株紫藤萝的生命遭到扼杀。今天,藤萝又开花了,而且“这样盛,这样密”。从它的身上,“我”感受到苦难终将过去,美好自会到来。抚今追昔,是紫藤萝瀑布让“我”懂得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生命真谛。
这里的“小”指的是紫藤萝瀑布的景之美,“大”指的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感悟。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要想通过寻常的景和物突出大主题,在写作时就要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景与物以情感,提升景与物的层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就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北方抗战军民及其精神。状物很平常,但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以深刻的内涵,平凡的景与物便承载了大的主题。
技法三:小事大背景
“以小见大”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小事大背景,即写大背景下的一件小事。具体到文章中,就是把日常的小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来表现,这样小事就有了大主题。
《最后一课》写的是一堂法语课,反映的是爱国主义大主题。之所以能小中见大,就是因为一堂课发生的背景非同寻常。例如,上学路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上课时教室的气氛异常等,都是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甚至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他们(指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在表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那天的法语课成了最后一堂课,韩麦尔先生才会发出战斗动员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在一堂小学法语课上集中体现了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结语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平凡且瑣碎的,里面充满凡人、小事、常景;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懂得品味,精心提炼素材,以恰当的手法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那么从小的人、事、景中也能有真见解、大情怀。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