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作用经历了一个由为阶级统治服务向为个人服务的过程。作为社会教育实施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社会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社会教育 博物馆 历史传统
随着免费开放范围的扩大,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也更加突出。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对于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社会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我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就是以开展社会教育而知名的:教民巢居的有巢氏,教民取火的燧人氏,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三皇五帝是以社会教育家的身份而成为早期的氏族首领,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
进入专制社会,社会教育也有了新表现形式。《周礼》就记载有“聚民读法”的规定,由官员在特定时间,集合所辖人民,诵读邦法,进行政治教育;在春秋社祭日,行饮酒乡射之礼,尊敬长老,表彰有德,以进行道德教育,以达到“教化齐俗”的目的。乡约是封建社会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约规主要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通过乡约的教育使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来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无论是“聚民读法”还是“乡约相劝”,都是在一定的组织的领导下,对居民进行教育,借以提高其知识修养与道德情操,进而达到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目的。尽管这些教育的目的有所偏颇,但是毫无疑问,它们是独立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实施机构有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
二、提供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的职能之一
我们对博物馆的定义,强调的是以开展社会教育为目的才进行的征集、保护、研究。从功能上讲,藏品的收藏与研究是对信息的储存与发掘,是为了向社会展示信息而做的基础性工作;从岗位设置及日常工作来讲,讲解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专职岗位,日常展览以及临时展览是社会教育形式的保留与拓展。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国有公益性质的,文物属于国有,建设、发展资金源于社会,那么博物馆自然也就应该为社会服务。以博物馆的语言和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历史、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与环境的变迁,向公众提供社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博物馆工作的最终价值。
三、博物馆在现阶段社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博物馆的常设性与稳定性利于其进行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纵向发展以及区域联系的横向扩大,使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的激增也决定了教育的持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經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知识的需求,社会教育就需要以稳定性与常态性的出现。社会教育的多种形式,但有的拘于时间限制,缺乏长效性;有的过于专业;有的受教育成本过高……博物馆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固定的馆舍使参观没有太多的时间限制;从表现形式上来讲,以物化的精神产物去面对观众,不同年龄及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见仁见智,有很大的宽度;公益性的博物馆大多都是免费,对于观众来讲可以基本不考虑教育成本的问题。
(二)博物馆的氛围利于提升社会教育的文化品位。
按照受众不同,社会教育也发展为各种各样,有通俗易懂方式,也有格调高雅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教育都需要交流和反馈。博物馆有专职的社教人员与研究人员,这些专业人员的工作,可以保证社会教育内容的严谨性与可持续性,可以使教育内容得到更好的交流、反馈。另外,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幽静的环境中,器物无言的展示在展柜当中,辅以专门设计的灯光,没有的知识压迫感的传递过程,由游客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引发自己的共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过于是。因此,博物馆提供的社会教育,对于社会教育的整体文化形象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博物馆对于民族传承、构造精神纽带有着特殊功能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要面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其中就有“我是谁?”“我因何是我?”对于一个民族来讲,这同样是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回答我们是中国人,但因何我们能称为中国人, 不是因为我们的蒙古利亚人种基本特征,而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才是区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交流与融合,这些融合可能是扩大文化内涵的机遇,但也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单纯的保有交流的状态而不注重自身的传承,会使特有的文化失去特殊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使一个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历史博物馆在这方面有的特殊的优势。
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除了反映特定的史实之外,更是民族文化精品的荟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智慧的结晶。知识结构引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剧烈地影响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传统,博物馆承担起了保卫传统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它为公众提供一个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启迪未来的平台。如果没有对历史传统的尊重,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就会丢失、遗忘和不断地毁灭。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创新和守旧是辩证统一的,创新必须以固有的需要作为基础,不是全盘抛弃,另起炉灶;守旧也意味着创新,在保留固有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意义,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传统的维护也是为了今天的进步,意味着文明的延续,价值的递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从过去的和永恒的知识中,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遗产中所体现出来的真理中去汲取营养。当然,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有了上述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广大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必定能使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出特殊作用。
作者简介:
张娟,1980年9月,汉族,河南三门峡市,文博馆员,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关键词 社会教育 博物馆 历史传统
随着免费开放范围的扩大,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也更加突出。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对于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社会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我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就是以开展社会教育而知名的:教民巢居的有巢氏,教民取火的燧人氏,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三皇五帝是以社会教育家的身份而成为早期的氏族首领,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
进入专制社会,社会教育也有了新表现形式。《周礼》就记载有“聚民读法”的规定,由官员在特定时间,集合所辖人民,诵读邦法,进行政治教育;在春秋社祭日,行饮酒乡射之礼,尊敬长老,表彰有德,以进行道德教育,以达到“教化齐俗”的目的。乡约是封建社会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约规主要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通过乡约的教育使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来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无论是“聚民读法”还是“乡约相劝”,都是在一定的组织的领导下,对居民进行教育,借以提高其知识修养与道德情操,进而达到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目的。尽管这些教育的目的有所偏颇,但是毫无疑问,它们是独立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实施机构有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
二、提供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的职能之一
我们对博物馆的定义,强调的是以开展社会教育为目的才进行的征集、保护、研究。从功能上讲,藏品的收藏与研究是对信息的储存与发掘,是为了向社会展示信息而做的基础性工作;从岗位设置及日常工作来讲,讲解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专职岗位,日常展览以及临时展览是社会教育形式的保留与拓展。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国有公益性质的,文物属于国有,建设、发展资金源于社会,那么博物馆自然也就应该为社会服务。以博物馆的语言和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历史、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与环境的变迁,向公众提供社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博物馆工作的最终价值。
三、博物馆在现阶段社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博物馆的常设性与稳定性利于其进行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纵向发展以及区域联系的横向扩大,使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的激增也决定了教育的持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經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知识的需求,社会教育就需要以稳定性与常态性的出现。社会教育的多种形式,但有的拘于时间限制,缺乏长效性;有的过于专业;有的受教育成本过高……博物馆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固定的馆舍使参观没有太多的时间限制;从表现形式上来讲,以物化的精神产物去面对观众,不同年龄及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见仁见智,有很大的宽度;公益性的博物馆大多都是免费,对于观众来讲可以基本不考虑教育成本的问题。
(二)博物馆的氛围利于提升社会教育的文化品位。
按照受众不同,社会教育也发展为各种各样,有通俗易懂方式,也有格调高雅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教育都需要交流和反馈。博物馆有专职的社教人员与研究人员,这些专业人员的工作,可以保证社会教育内容的严谨性与可持续性,可以使教育内容得到更好的交流、反馈。另外,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幽静的环境中,器物无言的展示在展柜当中,辅以专门设计的灯光,没有的知识压迫感的传递过程,由游客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引发自己的共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过于是。因此,博物馆提供的社会教育,对于社会教育的整体文化形象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博物馆对于民族传承、构造精神纽带有着特殊功能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要面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其中就有“我是谁?”“我因何是我?”对于一个民族来讲,这同样是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回答我们是中国人,但因何我们能称为中国人, 不是因为我们的蒙古利亚人种基本特征,而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才是区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交流与融合,这些融合可能是扩大文化内涵的机遇,但也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单纯的保有交流的状态而不注重自身的传承,会使特有的文化失去特殊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使一个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历史博物馆在这方面有的特殊的优势。
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除了反映特定的史实之外,更是民族文化精品的荟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智慧的结晶。知识结构引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剧烈地影响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传统,博物馆承担起了保卫传统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它为公众提供一个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启迪未来的平台。如果没有对历史传统的尊重,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就会丢失、遗忘和不断地毁灭。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创新和守旧是辩证统一的,创新必须以固有的需要作为基础,不是全盘抛弃,另起炉灶;守旧也意味着创新,在保留固有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意义,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传统的维护也是为了今天的进步,意味着文明的延续,价值的递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从过去的和永恒的知识中,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遗产中所体现出来的真理中去汲取营养。当然,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有了上述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广大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必定能使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出特殊作用。
作者简介:
张娟,1980年9月,汉族,河南三门峡市,文博馆员,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