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建构性学习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
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受到广泛重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强化基础知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再开展积极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来实现相同的目标。这种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性较强,学生需要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这一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化学知识将会得到巩固复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创设提问情境: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顺教师的指引进行思考。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前的引入环节的提问,应该以回顾旧知识为主,教学中的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主,课后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感到学习的充实感,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在讲授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喷入烧瓶里的酚酞试液的颜色是否变化,为什么?因为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时,教师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最后,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针对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问题是教师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他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优化课堂结构
本着“一切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重组课堂教学顺序,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现代教学的科学合理性,而这些,是为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材“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教师要致力于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如“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以提出问题作为课堂开篇。如提出问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铁铜的冶炼以及铁、铜的性质,我们已经知道铁与铜在参加化学反应中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并再次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主体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而思维主体对学习最大的感受,即为他们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压力与学习收获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经历,则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们有所学,且有所用,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标准不能仅靠作业,而是要在每堂课上都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两点:其一,掌握好”课堂开篇”。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篇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在验证过程中巧妙的导入本节课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快感;其二,利用好”课堂总结“。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最后的时间,采用问题探讨、本课课题研究等有效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最好的验证。
五、积极鼓励,让学生勇于创新
问题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天生好奇的心理,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是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既然这一实验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那么为什么在化学方程式中只有乙烯与溴?乙烯与溴水和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呢?所得到的产物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不直接进行回答,而是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加成反应来思索并讨论。
总之,“轻负高效”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教师要致力于多项课堂改革,将其落到实处,以此来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落实新课改要求,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
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受到广泛重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强化基础知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再开展积极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来实现相同的目标。这种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性较强,学生需要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这一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化学知识将会得到巩固复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创设提问情境: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顺教师的指引进行思考。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前的引入环节的提问,应该以回顾旧知识为主,教学中的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主,课后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感到学习的充实感,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在讲授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喷入烧瓶里的酚酞试液的颜色是否变化,为什么?因为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时,教师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最后,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针对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问题是教师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他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优化课堂结构
本着“一切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重组课堂教学顺序,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现代教学的科学合理性,而这些,是为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材“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教师要致力于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如“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以提出问题作为课堂开篇。如提出问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铁铜的冶炼以及铁、铜的性质,我们已经知道铁与铜在参加化学反应中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并再次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主体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而思维主体对学习最大的感受,即为他们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压力与学习收获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经历,则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们有所学,且有所用,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标准不能仅靠作业,而是要在每堂课上都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两点:其一,掌握好”课堂开篇”。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篇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在验证过程中巧妙的导入本节课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快感;其二,利用好”课堂总结“。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最后的时间,采用问题探讨、本课课题研究等有效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最好的验证。
五、积极鼓励,让学生勇于创新
问题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天生好奇的心理,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是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既然这一实验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那么为什么在化学方程式中只有乙烯与溴?乙烯与溴水和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呢?所得到的产物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不直接进行回答,而是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加成反应来思索并讨论。
总之,“轻负高效”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教师要致力于多项课堂改革,将其落到实处,以此来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落实新课改要求,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