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得正确,做得轻松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高考语文试卷中最难解的题目,是非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选择题不可的。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虽然只有三道题,9分分值,但是这三道题有阅读时间的限制,还要对位、比较,因此,考生费时费力却一题都做不对,所以,有考生自嘲: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基本靠“蒙”。更有甚者,在比较选项的过程中,考生常常陷入无穷的纠结之中,只有极少部分考生,依靠大量的强化训练,熟能生巧地摸索出一套解题策略,即便如此,一不留神还会出错。
  从考题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即“对位、比较和确认”三步走。
  这是一般老师常用的教给学生的解题技巧,可是,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那些近乎文字游戏一般的选项,常常使得考生晕头转向,正确率根本无法保证。根据多年高三教学,写作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命中率较高的做题技巧,让你不用读文章也照常选择正确。
  现在需要告诉你的,有些选项,只要看到一些词语,根本不用理解,就可以排除,因为那一定是正确的或者一定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做题的时间。
  请细看——
  一、寻找表达不绝对化的词语
  当选项里有这些字眼的时候,选项是正确的:“大多数”“至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等等。
  理由是:这类选项是考题中出现最多的。这些词语,在表达上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表达绝对化,或者以偏概全,说明选项的设置是严谨的,这些都基本可以迅速判断它是正确的。做这样的选项,首先就要把选项中一些绝对化、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的词语找到,在原文里进行验证,即可尽快排除或确定。
  例题1:(2020年全国Ⅰ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C
  【解析】C项“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中“一直”一词,是判断的首要选项,看到这个词,就能立即对照原文,即可迅速判断正误。
  例题2:(2020年全国Ⅱ卷)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 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 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答案】B
  【解析】 “原因之一”这个词不绝对化。
  例题3:(2016年全国Ⅰ卷)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說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扩大化。
  这道题中的A选项,“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在这个选项中,出现了“一些历史学家”“恐怕”“一些内容”等词语,那么可以断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例题4:(2017年全国Ⅰ卷)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中的A项“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中出现了这样的词语“较为深入地”,基本可以判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二、当抽取的文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通常都是错误的
  理由是: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是具体语境的表达,如果在文章随意抽取文句进行组合,即使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不能构成连贯的语意,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例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北宋时期,经济水平已远不如前的关中成为儒学中心,表明文化贤哲对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
  B.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文化中心;反之已有的文化中心就有可能转移。   C. 社会不稳定未必就不利于文化發展与文化中心的形成,例如“百家争鸣”时代,也可能催生文化中心。
  D. 四川成都成为唐末文化中心之一,是由于当时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印刷业发达,书市繁荣,教育兴盛。
  【答案】D
  【解析】(时间有误。据第五段“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唐末”应为“五代”。归因不当。“教育兴盛”这一表述于原文无据。
  这道试题中把第三段和第六段的文字进行了组合,在时间上错位,造成了错误。“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唐末”应为“五代”。
  三、概括性的选项一定是正确的
  理由是:这类选项,因为没有原句对照,甚至找不到文中的原句,需要对原文的道理进行推理,如果这类选项错误,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特别高,这不是一般的考生能够做到的,所以这类选项通常设计为正确的选项。
  例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宾虹的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风格的山水画,表现出艺术上的大美,体现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相反相成、可以互化互生的辩证关系。
  B. 如果山水画的艺术性与精神性达到了高层次的和谐,那么此时其艺术性和精神性是处在激烈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C. 一个艺术家从“问天、问史、问我”人手,进行自我内省,把握自己的个性,明确自己的艺术特质,可以在艺术实践中顺应、强化、发扬这种艺术特质。
  D. 一个人的哲学思维是在“学问——反问——疑问”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质疑、否定而体现出来的。
  【答案】D
  【解析】(“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质疑、否定而体现出来的”这一说法不当,这个过程中有肯定,也有否定)
  这个选项中的C项,就是典型的概括类选项,原文“艺术与哲学合观的艺术实践从‘问天、问史、问我’入手。问天,问天地造化,问宇宙玄机,探究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山川、宇宙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规律。问史,问古问今,问人文世事,更迭变迁、继承发展。问我,即清浊排污,澄怀静虑,以利明志。这种内省的自我观照是为了把握一己之个性,明了自己的性格、精神、情绪等艺术特质,从而在艺术实践中顺应之、强化之、发扬之。问,是思考的过程,学习前人要问,但问不仅于此,还可以是疑问、质问,乃至否定。所以,学问——反问——疑问,是进行形而上思维的一般过程,从恭问老师前人是怎么做的,到以自己的眼光反问为什么这么做,到对一切事物的疑问,有肯定,有否定,哲学思维的形成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就体现其中。”这样的选项,没有与原文一一对应的语句,完全是概述性语言,所以选项的设计如果设计错误,就会给考生带来极大困扰。
  四、当截取的文句重新组合的时候,一旦选项加上一些关联词语,错误正确各占一半,请稍微着力加以分辨,其中加上因果关联词的,只要原文没有类似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选项几乎都是错误的。
  理由是:有些文句之间的关系,通常不使用关联词,只需要阅读者厘清分句之间的关系,按照高考要求,复句之间的关系一般考查转折、递进、假设、因果四大关系,考查的选项之中,也通常涉及这一类关系,需要考生把这一类关联词添加进原文文句,便可判断正误。
  例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宾虹的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风格的山水画,表现出艺术上的大美,体现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相反相成、可以互化互生的辩证关系。
  B. 如果山水画的艺术性与精神性达到了高层次的和谐,那么此时其艺术性和精神性是处在激烈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C. 一个艺术家从“问天、问史、问我”人手,进行自我内省,把握自己的个性,明确自己的艺术特质,可以在艺术实践中顺应、强化、发扬这种艺术特质。
  D. 一个人的哲学思维是在“学问——反问——疑问”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质疑、否定而体现出来的。
  【答案】D
  【解析】(“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质疑、否定而体现出来的”这一说法不当,这个过程中有肯定,也有否定)
  这道试题的B项,就是这一类选项,“艺术与哲学的巧妙结合,可使山水画折射出崇高精神之奥义,最大限度地包含反映人类智慧所能认知的深刻哲理,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审美范畴获得拓展,比一般的惯常思维的山水图式具有更深、更高的文化意义。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结合得不好,会使绘画流于对哲学意念的简单的标签式诠释,从而伤害到绘画本体的审美价值。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联系哲学思维,传导一定的精神特质,不是强加给观众一堆不知所云的干巴巴的哲学概念。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必然是最大限度地相反相成,二者互相矛盾又互相包容,这是达成视觉与精神圆融关系的关键。”在这一文段中,设置选项借助了“如果,那么”的关联词,形成了一个正确的推论。
  五、如果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现,只要注意年代有没有搞错就行了
  理由是:时间错位,是设置干扰选项的重要技巧,也是较为简单的选项,所以考生在选项中如果看到有包括时间类的词语,如年代、朝代、计时等词语,就要对照原文把时间理清,选项也就较为容易了。
  例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B
  【解析】范围失当。错误是“中国人都来自乡村”,原文是“多数来自农村”。
  这道题选项A,就是这类时间词语作为审题关键的词语。这类题目近几年出现的较少,原因就是这类选项难度系数较低,对考生没有造成困扰。
  六、当出现并列词语短语的时候,对照原文看看是多了还是少了
  理由是:这类选项,在文章中通常是有几个方面的,选项的设计常常只用一个方面,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这类选项看起来是正确的。所以,就需要考生阅读原文的时候,要全方位思考。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设置这类选项的难度也在增加,有些事隐性的条件,常常被忽略。
  例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 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 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 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答案】A
  【解析】B项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文意,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不仅是因为文学集团的推动,还因为社会的稳定等。C项归因不当。“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这一表述不当,根据原文,应是“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社会的不稳定,是根本的原因。D项表述不当,限制欠严。“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这一表述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是“往往”,而非绝对如此。
  这道题的B项就是类似于原因欠缺的一类,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文意,“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不僅是因为文学集团的推动,还因为社会的稳定等。”
  七、大部分照搬原文的选项必定错误
  理由是:能够从原文里直接找到原句,而且也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是个别词语,因为其分辨起来较为容易的原因,考生可以很容易判断,重要的是,变化了词语或者丢掉的词语,才是最重要的,选项在设计中,通常是把这个选项作为错误选项来设计的。而且,这类选项在近几年出现的较少,几乎都没有了。
  八、完全没有原文的推理的选项正确的居多,需要花时间纠结一下下
  理由是:这类选项,如果设置成错误选项,会给考生造成巨大干扰,给阅读也带来巨大的难度,做题时的时间也会更多,势必影响考生的应考心理。另外,这类选项,表述的文字必然不会太长。
  例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之间,没有必然因果。故选A。
  这道题的BC项,都是这种推理,合理的推断能力,是培养学生看问题的重要能力,议论文的考查也是重中之重。大部分的选项,都采用这种方式,这是考生最后冲刺重点培养的能力。比如C项,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这样就可以推导出“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的观点。
  九、完全推导推理的句子通常都是错误的
  理由是:这类选项,在原文中基本找不到原句,甚至连个别词语也找不到原文对应,完全是设题者主观制造的一道选项,这类选项,在近几年出现的较少。所以这类选项,可以直接视为错误选项。
  例题:(2020年全国Ⅱ卷)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答案】D
  【解析】其中“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这个看法属于推理题,这种说法,在原文没有根据,原文是这样说的“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只是说明是课题研究,而不是确定这样做。   十、主语不一致的基本错误
  理由是: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这几年也不常用这个选项,是因为太简单。
  十一、两种议论文结构二选一
  理由是:并列式结构与层进式结构的互相错位,一直是平时考试命题的整体把握类选项的设计错误类型之一,所以一旦遇到“首先其次再次或第一第二第三”类的文章表述,这类议论文结构便是并列式,其次便是层进式结构。
  十二、 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表述要概念清楚
  理由是:最近几年,第二道选择题,通常以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进行命题,也是近几年命题的热点。记住这样的特点:论点是态度鲜明的表述,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例题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围绕着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文章按先总起后分说的思路有条不紊展开解说。
  B. 文章在阐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时,举出实例,进行了辩证分析。
  C. 文化中心的形成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规律,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D. 文章舉例分析制约文化中心形成的因素时,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说服力强。
  【答案】C
  【解析】“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原文看,主要是从外在制约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选项ABD三个选项,都是从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的,只要熟知简单的议论文知识,便可以很容易判断出选项的正误。
  特别提醒:熟记错误选项设置的大通法则:偷换概念、强加因果、前后倒置、时间错位、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初试身手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 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 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 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这句话就是很客观的表述,“经济发展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文化中心是否形成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表述没有任何问题。“是否”与“未必”也很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完全客观,没有绝对化,所以基本判断A项应该正确。B项因为加了“因为所以”,必须带入原文进行推断;C项中的“都是由”三个字,基本可以判定为绝对化的以偏概全式的错误,简单对照原文即可判定,根据原文,应是“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社会的不稳定,是根本的原因。D项的“必然”基本判定也是这个错误。表述不当,限制欠严。“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这一表述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是“往往”,而非绝对如此。
  你来试试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受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 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了家园。
  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过家园。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 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答案】C
  【解析】基本可以断定,C项是错误的,因为用了一个字“都”,“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过家园”,基本常识判断,离开家园应该是有条件的,基本上应该是生活遇到困境的人,那么也一定会有一些人没有遇到困境,也就不需要离开家园,所以一个“都”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而其他选项,A项按照常理都是正确的,B项“逐渐”一词很客观,D项“在客观上”很严谨,“多数人”一点都不绝对,表述没有丝毫问题。
  强化训练(哪些题目你不用看文章就知道答案)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要重建家园。
  C. 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 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 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 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 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 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 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 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汇集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香港艺博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内地的艺博会也有积极影响。
  B. 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搭建起一个新的全天候与全球性艺术品展示平台,实现了艺展各方的良性交流与互动。
  C. 香港艺博会将部分收益捐给大学艺术系,意在培育香港未来的艺术家和艺术管理专才等,推动艺术展事的多样性建设。
  D. 未来艺博会不是商业平台,而有很高的学术定位,着力引导公众审美,建立健全评价与监督体制,建构优秀专业团队。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求,艺博会只作汇聚艺术品的展出方,就不一定需要搞“博物馆化”实践了。
  B. 如果艺博会“博物馆化”,那么毕沙罗、莫奈、罗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就可能会成为展会“常客”。
  C. 只有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提升大众鉴赏品位,艺博会才能服务社会,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
  D. 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是艺博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艺博会的健康发展不失为一個路径选择。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 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8. 下列关于“艺术境界之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境界之真,不像史学家那样实录生活,也不像匠人那样如实描摹,也不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观事实。
  B. 真情实境能吸引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这是艺术境界需要真的根本原因。鉴赏者往往会在真的引领下,进入艺术审美过程。
  C. 艺术境界之真,并非客观再现生活真实,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源于真实,而又归于真实。
  D. 夸张、魔幻、梦境,均能创造艺术境界之真,这是达成艺术境界之真的主要途径。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凭借想象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行动,有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并不违背史学的纪实原则。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岑参以“百丈”“万里”等夸张手法,突出边塞沙漠奇寒之景,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现实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人物,开创了魔幻小说的先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借梦境映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艺术境界之真。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B. 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C. 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虑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D. 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强化训练答案:1. D 扩大范围。“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2. C“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错,原文“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可见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3. C“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是罗斯金的观点。
  4. B
其他文献
高晓松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眼前不只有苟且,也有诗、梦想与温情。孔子深陷困厄依然弦歌不绝;韩愈被贬潮州犹能驱鳄兴学。俞敏洪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顾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面对生活,是得过且过还是心向远方?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是痛苦迷茫还是兴高采烈?这都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与选择。  心志坚定,可出淤泥而不染;品性不纯,入芝兰之室难品芳香。豁达者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构成的共同学习的组织,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概括为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强调教师的共同目标和兴趣。  教师专业发展关乎教育的发展与成败,板厂小学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以“文化、制度、技术”三维度的保障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三层次教师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教
2017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整体来说今年的物理考题难度与2016年试题基本相当,略有下降,区分度不是很高,但依然能够充分考出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命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其运用,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能力和物理探究的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高考改革的“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的
年年高考,年年关注,不平凡的2020年高考,各科评卷已经结束,结果已尘埃落定。今年高考作文出题备受好评,作文材料虽是古文,但比较通俗易懂,话题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能写出高度。素材来源于课本,体现立足教材的决心,内容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对考生有积极的人生引导意义。以下是笔者根据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结合本次高考作文评卷要求,对本次高考作文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及下水作文评析,提炼出考场作文高分
第一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Need Effective Language Courses?  Malvern House London is an independent English language school which was set
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在引导中学语文走向真实阅读和强化考生思维逻辑训练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从近些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看,语文试题测试功能的区分愈来愈受到命题人的重视。整体上看,语文全卷六道大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检测功能。  第一大题共四道小题,被广大高三师生简称为“前四题”,它主要检测考生语音、词汇、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语文能力。第二道大题共七道小题,主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的发展中,最弱势的一方就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扶贫讲过一句朴实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非常切实,扶贫攻坚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重要的发展目标。  本届论坛以“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聚焦扶贫
写作理论认为,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光有灵魂,不成人体;只有观点,也不成文章,古人在谈论文章时所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是强调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材料的储备与使用,十分重要。在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写作”部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充实”就与材料有很大关系,而发展等级更是直接提出“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的具体要求。素材原指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我
目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全国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因为它“就是在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上养成有效的、符合历史学基本规律和规范的心理活动习惯”[2]。下面以人民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为例,就
這类试题在全国卷中偶尔会出现,题干中常含有come from或take from。解答这类题时要根据文章内容、文体特征或某些关键词去推断。  全国卷真题演练  阅读下列选段,从每题所给的A, B, 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8年全国Ⅱ卷)Many of us love July because it’s the month when nature’s berries and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