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2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成功脱机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与预后情况。
结果:在对12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在机械通气时间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以及预后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干预 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6-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的一种并发症,基于患者无肺部感染或者存在肺部感染的前提下,予以呼吸机辅助性呼吸治疗,于48h 后出现肺部感染。当患者发生VAP后,难以予以脱机处理,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极其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方法,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将12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23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在(56.82±11.72)岁之间,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脑出血,10例外伤,10例中毒,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2例;对照组67例,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3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在(56.12±11.23)岁之间,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脑出血,11例外伤,9例中毒,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首先,予以患者口腔护理干预,强化口腔护理,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其次,予以吸痰护理干预,应用一次性吸痰管,执行无菌操作,对痰液分度进行有效评估,湿化痰液。当发现患者痰液处于粘稠状态时,要及时汇报给患者的主管医师,予以对症处理。同时,予以患者呼吸机管路护理干预,避免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倒流入肺,定期对收集瓶进行消毒,使用一次性细菌过滤器以及管路,每(1-2)d更换一次,统一消毒,预防冷凝水进入气道。在机械通气时,要控制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2mmHg左右,防止套管周围滞留物浸入气管。再者,给予体位、气道护理干预。在拔管与插管时,取合适体位,定时拍背、翻身,促使痰液排除,保持呼吸道畅通。此外,积极预防反流、误吸等现象的发生,喂食时取患者半卧位,坚持少量多食原则,观察气囊充气状态,遵循无菌操作,对呼吸机附件进行严格消毒并定期更换。另外,按照循证医学,予以患者人文关怀,给予患者营养支撑,施以患者健康教育,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信心。
1.3 观察指标。治愈:脱机成功,肺部感染症状消失,于血培养与痰培养中未发现致病菌,无咳嗽、发热症状;有效:患者无发热等症状,胸片检查显著好转,于痰培养、血培养中发现少量细菌;无效:发热等症状无明显变化,需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均显著提高,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情况上,实验组患者治愈3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治愈22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为61.19%,实验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状态,气道清除能力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吞咽与咳嗽等功能,致使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无法及时咽下或者吐出,极其容易出现惊厥以及抽搐等症状[2]。当患者的呼吸肌产生痉挛现象时,反流与误吸可能性被大大提高,促使胃肠道与口腔正常菌群形成异位障碍,最终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予以患者机械通气时,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受五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误吸;第二,予以吸痰处理过程中损伤了气管粘膜,提高了呼吸道感染几率,且气道湿化不足,患者呼吸道处于干燥状态,痰液难以咳出,出现炎症反应;第三,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感染发生几率较高;第四,病房消毒处理存在问题;第五,机械通气时间相对过长,增大了细菌感染几率。在本文研究中,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前提下,予以实验组患者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表明患者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均显著提高,VA发生几率较低,预后状况良好。由此可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及意义。究其根源,予以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强化口腔护理、吸痰护理、呼吸机管路护理与体位、气道护理,有助于及时排除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反流、误吸等。此外,按照循证医学,予以患者人文关怀,有利于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VAP患者而言,给予及时、有效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积极执行无菌操作,强化患者呼吸机管路的管理,保持口腔清洁,科学运用呼吸机,予以患者营养支持,能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瑞华,郑彩兰.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86-2687
[2] 纪翠红,翟惠敏,王惠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09):790-792
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2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成功脱机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与预后情况。
结果:在对12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在机械通气时间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以及预后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干预 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6-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的一种并发症,基于患者无肺部感染或者存在肺部感染的前提下,予以呼吸机辅助性呼吸治疗,于48h 后出现肺部感染。当患者发生VAP后,难以予以脱机处理,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极其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方法,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将12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23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在(56.82±11.72)岁之间,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脑出血,10例外伤,10例中毒,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2例;对照组67例,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3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在(56.12±11.23)岁之间,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脑出血,11例外伤,9例中毒,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首先,予以患者口腔护理干预,强化口腔护理,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其次,予以吸痰护理干预,应用一次性吸痰管,执行无菌操作,对痰液分度进行有效评估,湿化痰液。当发现患者痰液处于粘稠状态时,要及时汇报给患者的主管医师,予以对症处理。同时,予以患者呼吸机管路护理干预,避免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倒流入肺,定期对收集瓶进行消毒,使用一次性细菌过滤器以及管路,每(1-2)d更换一次,统一消毒,预防冷凝水进入气道。在机械通气时,要控制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2mmHg左右,防止套管周围滞留物浸入气管。再者,给予体位、气道护理干预。在拔管与插管时,取合适体位,定时拍背、翻身,促使痰液排除,保持呼吸道畅通。此外,积极预防反流、误吸等现象的发生,喂食时取患者半卧位,坚持少量多食原则,观察气囊充气状态,遵循无菌操作,对呼吸机附件进行严格消毒并定期更换。另外,按照循证医学,予以患者人文关怀,给予患者营养支撑,施以患者健康教育,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信心。
1.3 观察指标。治愈:脱机成功,肺部感染症状消失,于血培养与痰培养中未发现致病菌,无咳嗽、发热症状;有效:患者无发热等症状,胸片检查显著好转,于痰培养、血培养中发现少量细菌;无效:发热等症状无明显变化,需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均显著提高,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情况上,实验组患者治愈3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治愈22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为61.19%,实验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状态,气道清除能力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吞咽与咳嗽等功能,致使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无法及时咽下或者吐出,极其容易出现惊厥以及抽搐等症状[2]。当患者的呼吸肌产生痉挛现象时,反流与误吸可能性被大大提高,促使胃肠道与口腔正常菌群形成异位障碍,最终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予以患者机械通气时,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受五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误吸;第二,予以吸痰处理过程中损伤了气管粘膜,提高了呼吸道感染几率,且气道湿化不足,患者呼吸道处于干燥状态,痰液难以咳出,出现炎症反应;第三,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感染发生几率较高;第四,病房消毒处理存在问题;第五,机械通气时间相对过长,增大了细菌感染几率。在本文研究中,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前提下,予以实验组患者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表明患者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脱机成功率均显著提高,VA发生几率较低,预后状况良好。由此可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及意义。究其根源,予以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强化口腔护理、吸痰护理、呼吸机管路护理与体位、气道护理,有助于及时排除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反流、误吸等。此外,按照循证医学,予以患者人文关怀,有利于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VAP患者而言,给予及时、有效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积极执行无菌操作,强化患者呼吸机管路的管理,保持口腔清洁,科学运用呼吸机,予以患者营养支持,能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瑞华,郑彩兰.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86-2687
[2] 纪翠红,翟惠敏,王惠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09):7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