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山东荣城人,从小在威海读书,直到19岁高中毕业,才回到荣城老家教书。
那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时期,我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晚上经常参加一些革命聚会。
抗战爆发以后,国内形势日益紧张,我的一个同学从威海来找我,说国难当头,我们岂能等闲视之,那时国民政府正在招考军校学生,同学拉我一块去报考,弃笔从戎。
我那会儿刚结婚三年,媳妇大我三岁,是山东高密人。因为我是曲家的长子,家里又供我念了很多书,我16岁老人们就张罗着给我娶媳妇,一心让我留在家乡,继承曲家的家业。当时父母健在,爷爷也在,我们家境不错,我怕我这一走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因此一直犹豫不决。
这时正好是秋天,学校里放长假,到处都是打日本鬼子的高亢口号,血气方刚的我再也沉不住气了。
怕家里的人阻拦我投身革命,我偷偷地从家里跑了出来,跟我那个同学一起往南方走。那一年我19岁。
我们从山东荣城出发,从鲁南走到鲁西又走到安徽,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了四川,并且,在成都考上了黄埔军校一分校第十七期。
毕业以后,我又读了两年宪兵学校并被分到了宪兵部队,在江西上饶的第三战区黄山屯溪驻守直到抗战胜利。
本来抗战胜利我以为可以回家了,可不久我们又奉命进驻浙江杭州,后来又转到上海,并且我们大约有4000人从上海又转到台湾,训练新兵,从此,我与内地便一海相隔,与家人失去联系。
刚刚到台湾时,也正是台湾政治、经济都特别困难的时期,我在部队只待了三四年,便再也忍受不了那种压抑的气氛,提前退役了。
那时我还年轻,觉得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我成了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在社会上谋出路。
由于当时台湾经济也特别不景气,资源奇缺,人心惶惶,我们这些退役的老兵更是在台湾无根无底。
本来我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参加革命的,没成想竟与亲人从此断了音信。
在黄埔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给家里写过信,可是兵荒马乱的,那些家书不知何年何月才到达我的老家荣城,那会儿,由于我的离家出走,屡次被媒人找上门来理论的我父亲在家乡再也待不下去了,便带着我惟一的弟弟来到青岛谋生。
而我媳妇则留在老家照顾我爷爷。
从小就因为我的聪敏而一心供我读书的爷爷,对我的不辞而别更是无法接受。直到死他都叫着我的名字不肯咽气。
爷爷死后,在家乡举目无亲的我媳妇也待不下去了。
她到处打听我的消息,在一无所获后,踮着一双小脚来到青岛,投奔了我父亲和弟弟。
那时她才刚刚22岁。
我结婚时才16岁,还在读书的我根本不懂得怎么去组建一个家庭,结婚三年,我在威海读书三年,刚刚回到老家教书,我又离家投身抗战,这一走就是40多年,连一个孩子也没有给她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当时也正年轻、漂亮,她娘家的人对我的不辞而别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托媒人上门找我父亲要问个究竟。
在我几年之后仍没有音信时,媳妇的娘家母亲也急了,每次女儿回娘家,她就劝女儿不行就再走一步吧,这样守活寡要守到哪年哪月。再说连个孩子也没有,这将来老了谁来尽孝,谁来供养?
我跟媳妇虽说结婚以后待的时间不长,可她是那种典型的良家妇女,只知道拼命干活,拼命心疼别人,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着想。
虽说自己的母亲都放话让她再走一步,可她仍是坚持再等等,再等等看。
这时我的弟弟也结婚成家,转眼有了四个孩子,弟媳又体弱多病。我媳妇在照顾全家的同时,又开始带这四个孩子,为他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这一干又是十几年。
不久,我父亲去世了。他老人家是满怀对我的失望而走的。
临终时我父亲曾对我媳妇说:“老大家的,等了十几年,光镛也没个音信,人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人世,这么多年我们曲家对不住你,要是有合适的,你自己也找个好出路吧。”
当时我媳妇也流着泪对我父亲说:“爹,您就别让我走了,是死是活我要等着光镛,只要曲家不嫌弃,我愿意在这儿照顾这些孩子一辈子。”
父亲死了以后,我媳妇便跟我弟弟一家住在了一起,那时候,弟弟、弟媳上班,我媳妇便在家里买菜做饭,照顾四个上学的孩子。
知道大娘一辈子不容易,弟弟的四个孩子也特别地孝顺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娘来待。
生活困难的时候,因为什么都是凭票供应,而户口一直在荣城老家的我媳妇,在青岛没有了口粮。
这时阶级斗争也抓得特别严,我媳妇的身份也受到了别人的怀疑,总有一些人上门调查所谓她的丈夫“逃台”的事情,弟弟在单位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看到弟弟一家的生活日益紧张,我媳妇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准备回高密乡下投奔她的娘家。
可弟弟和弟媳包括几个孩子都坚决不同意她走。当时她没有听娘家的话改嫁,一直等着我,如今,娘家又会有谁来接纳她?孤身一人回到农村,她吃什么呀?
可是,我媳妇就是那种外表柔弱,心里特别有主意的女人。
她对我弟弟说:“再怎么着,高密也是我的娘家,回去只要有地能种粮食就饿不死,这么多年我都过来了,如今我也不想再连累你们,还是让我走吧。”
老伴回到阔别十几年的高密老家,一开始也遭到了一些非难。
先是她有一个生死未明的丈夫,在解放前夕失踪,因此,屡屡有人要她交代清楚。
后来又因为娘家已经没有什么人,她的口粮和地都成了问题。
那时候,老伴一个人住在自家那四面透风的老屋里,村里没有地分给她,她就自己上山开荒种粮食,每天起早贪黑地打点口粮。
生活上的累对特别能吃苦的她来说倒也算不了什么,感情上的煎熬却让她很快地苍老了。
那时她对我的思念也许渐渐淡漠,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弟弟家的四个孩子。
那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时期,我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晚上经常参加一些革命聚会。
抗战爆发以后,国内形势日益紧张,我的一个同学从威海来找我,说国难当头,我们岂能等闲视之,那时国民政府正在招考军校学生,同学拉我一块去报考,弃笔从戎。
我那会儿刚结婚三年,媳妇大我三岁,是山东高密人。因为我是曲家的长子,家里又供我念了很多书,我16岁老人们就张罗着给我娶媳妇,一心让我留在家乡,继承曲家的家业。当时父母健在,爷爷也在,我们家境不错,我怕我这一走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因此一直犹豫不决。
这时正好是秋天,学校里放长假,到处都是打日本鬼子的高亢口号,血气方刚的我再也沉不住气了。
怕家里的人阻拦我投身革命,我偷偷地从家里跑了出来,跟我那个同学一起往南方走。那一年我19岁。
我们从山东荣城出发,从鲁南走到鲁西又走到安徽,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了四川,并且,在成都考上了黄埔军校一分校第十七期。
毕业以后,我又读了两年宪兵学校并被分到了宪兵部队,在江西上饶的第三战区黄山屯溪驻守直到抗战胜利。
本来抗战胜利我以为可以回家了,可不久我们又奉命进驻浙江杭州,后来又转到上海,并且我们大约有4000人从上海又转到台湾,训练新兵,从此,我与内地便一海相隔,与家人失去联系。
刚刚到台湾时,也正是台湾政治、经济都特别困难的时期,我在部队只待了三四年,便再也忍受不了那种压抑的气氛,提前退役了。
那时我还年轻,觉得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我成了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在社会上谋出路。
由于当时台湾经济也特别不景气,资源奇缺,人心惶惶,我们这些退役的老兵更是在台湾无根无底。
本来我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参加革命的,没成想竟与亲人从此断了音信。
在黄埔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给家里写过信,可是兵荒马乱的,那些家书不知何年何月才到达我的老家荣城,那会儿,由于我的离家出走,屡次被媒人找上门来理论的我父亲在家乡再也待不下去了,便带着我惟一的弟弟来到青岛谋生。
而我媳妇则留在老家照顾我爷爷。
从小就因为我的聪敏而一心供我读书的爷爷,对我的不辞而别更是无法接受。直到死他都叫着我的名字不肯咽气。
爷爷死后,在家乡举目无亲的我媳妇也待不下去了。
她到处打听我的消息,在一无所获后,踮着一双小脚来到青岛,投奔了我父亲和弟弟。
那时她才刚刚22岁。
我结婚时才16岁,还在读书的我根本不懂得怎么去组建一个家庭,结婚三年,我在威海读书三年,刚刚回到老家教书,我又离家投身抗战,这一走就是40多年,连一个孩子也没有给她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当时也正年轻、漂亮,她娘家的人对我的不辞而别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托媒人上门找我父亲要问个究竟。
在我几年之后仍没有音信时,媳妇的娘家母亲也急了,每次女儿回娘家,她就劝女儿不行就再走一步吧,这样守活寡要守到哪年哪月。再说连个孩子也没有,这将来老了谁来尽孝,谁来供养?
我跟媳妇虽说结婚以后待的时间不长,可她是那种典型的良家妇女,只知道拼命干活,拼命心疼别人,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着想。
虽说自己的母亲都放话让她再走一步,可她仍是坚持再等等,再等等看。
这时我的弟弟也结婚成家,转眼有了四个孩子,弟媳又体弱多病。我媳妇在照顾全家的同时,又开始带这四个孩子,为他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这一干又是十几年。
不久,我父亲去世了。他老人家是满怀对我的失望而走的。
临终时我父亲曾对我媳妇说:“老大家的,等了十几年,光镛也没个音信,人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人世,这么多年我们曲家对不住你,要是有合适的,你自己也找个好出路吧。”
当时我媳妇也流着泪对我父亲说:“爹,您就别让我走了,是死是活我要等着光镛,只要曲家不嫌弃,我愿意在这儿照顾这些孩子一辈子。”
父亲死了以后,我媳妇便跟我弟弟一家住在了一起,那时候,弟弟、弟媳上班,我媳妇便在家里买菜做饭,照顾四个上学的孩子。
知道大娘一辈子不容易,弟弟的四个孩子也特别地孝顺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娘来待。
生活困难的时候,因为什么都是凭票供应,而户口一直在荣城老家的我媳妇,在青岛没有了口粮。
这时阶级斗争也抓得特别严,我媳妇的身份也受到了别人的怀疑,总有一些人上门调查所谓她的丈夫“逃台”的事情,弟弟在单位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看到弟弟一家的生活日益紧张,我媳妇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准备回高密乡下投奔她的娘家。
可弟弟和弟媳包括几个孩子都坚决不同意她走。当时她没有听娘家的话改嫁,一直等着我,如今,娘家又会有谁来接纳她?孤身一人回到农村,她吃什么呀?
可是,我媳妇就是那种外表柔弱,心里特别有主意的女人。
她对我弟弟说:“再怎么着,高密也是我的娘家,回去只要有地能种粮食就饿不死,这么多年我都过来了,如今我也不想再连累你们,还是让我走吧。”
老伴回到阔别十几年的高密老家,一开始也遭到了一些非难。
先是她有一个生死未明的丈夫,在解放前夕失踪,因此,屡屡有人要她交代清楚。
后来又因为娘家已经没有什么人,她的口粮和地都成了问题。
那时候,老伴一个人住在自家那四面透风的老屋里,村里没有地分给她,她就自己上山开荒种粮食,每天起早贪黑地打点口粮。
生活上的累对特别能吃苦的她来说倒也算不了什么,感情上的煎熬却让她很快地苍老了。
那时她对我的思念也许渐渐淡漠,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弟弟家的四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