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往往会用优美的语言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精彩的导入语不仅可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设计导入语的方法,希望能给其他教师带来帮助。
一、以“旧”联“新”,设计导入语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白新知识与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采用以“旧”联“新”的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并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由于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语之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合适的导入语。
比如,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沁园春·长沙》来设计导入语。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沁园春”三个字,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毛泽东同志曾写过《沁园春·长沙》。”接着,教师开始导入新课:“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长沙市写下《沁园春·长沙》。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西北高原。望着北国的千里雪原,他写下了壮丽的《沁园春·雪》。在这短短的十年间,社会环境、词人的心境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年前,一个在湘江边望着橘子洲、叩问天地的年轻人,十年后问鼎中国,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这两首词同以‘沁园春’为词牌名,向我们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沁园春·雪》,一览北国的壮丽山河!”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带领学生学习新课。
二、紧扣题眼,设计导入语
题眼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统领全文的中心词,可以反映全文的主旨。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可以抓住题眼,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题眼设计导入语。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祝福”二字,字体颜色为红色,问学生由这两个字联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节日的问候,有的学生想到了美好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导入:“‘祝福’本应该是美好的词,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虽然以‘祝福’为题,却是一个令人惋惜又惆怅的悲剧,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理解本篇小说中‘祝福’的含义。”这样,学生就能获知“祝福”除了代表美好的愿望之外,还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旧俗。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有好运气。紧扣题眼,我们不仅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明白作者的用意,探究文本的主旨。
三、借助诗文,设计导入语
诗词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借诗文设计导入语,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在设计导入语之前,我们需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精心准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围绕着题目中的“别”字,让学生回忆与离别相关的古诗词。于是学生纷纷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一时间,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再引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課:“说起写离别的诗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游学。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此诗便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时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从诗中寻找答案。”
总而言之,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设计导入语的方法,如故事导入、悬念导入、音乐导入等。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教师都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合适的导入语,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
一、以“旧”联“新”,设计导入语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白新知识与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采用以“旧”联“新”的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并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由于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语之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合适的导入语。
比如,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沁园春·长沙》来设计导入语。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沁园春”三个字,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毛泽东同志曾写过《沁园春·长沙》。”接着,教师开始导入新课:“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长沙市写下《沁园春·长沙》。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西北高原。望着北国的千里雪原,他写下了壮丽的《沁园春·雪》。在这短短的十年间,社会环境、词人的心境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年前,一个在湘江边望着橘子洲、叩问天地的年轻人,十年后问鼎中国,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这两首词同以‘沁园春’为词牌名,向我们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沁园春·雪》,一览北国的壮丽山河!”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带领学生学习新课。
二、紧扣题眼,设计导入语
题眼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统领全文的中心词,可以反映全文的主旨。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可以抓住题眼,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题眼设计导入语。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祝福”二字,字体颜色为红色,问学生由这两个字联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节日的问候,有的学生想到了美好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导入:“‘祝福’本应该是美好的词,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虽然以‘祝福’为题,却是一个令人惋惜又惆怅的悲剧,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理解本篇小说中‘祝福’的含义。”这样,学生就能获知“祝福”除了代表美好的愿望之外,还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旧俗。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有好运气。紧扣题眼,我们不仅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明白作者的用意,探究文本的主旨。
三、借助诗文,设计导入语
诗词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借诗文设计导入语,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在设计导入语之前,我们需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精心准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围绕着题目中的“别”字,让学生回忆与离别相关的古诗词。于是学生纷纷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一时间,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再引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課:“说起写离别的诗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游学。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此诗便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时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从诗中寻找答案。”
总而言之,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设计导入语的方法,如故事导入、悬念导入、音乐导入等。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教师都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合适的导入语,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