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体验;
氛围;评价;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B)—0052—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利用每一个机会,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课题内容,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再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乒乓球、皮球、“大宝” 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初步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总结出图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讲台上来,问大家他的个子高还是矮?学生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这个学生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最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怎样才算高,怎样才算矮呢?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实践证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更应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积极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看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后,都会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中肯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观点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交流: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时,我都及时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通过思考、猜测、探究、验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体验探索,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例如,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把一些图片进行分类。在分类时,学生很容易按类型、颜色和图片的形状来分。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按上述标准分完了,而思维慢一点儿的学生还没有分完,于是我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分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又想出了许多分类的方法,只要分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好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给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们都能经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5.联系实际,体验成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了“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这样引导学生:“谁能举例说说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这时,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有一个学生说:“前一段时间,我家要做一个圆桌,那么应该做多大呢?这就需要根据自家摆放圆桌的位置与地方的大小来定。当时,我爸爸先计算出了圆桌面的面积,随后,再请木工师傅按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圆桌。”还有一个学生说:“比如,制做圆形井盖、车轮也要先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时,我及时鼓励两位同学:“你们说得真好!”接着,想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在学生积极发言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再回想一下,要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半径。”我接着又问:“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量出圆形物体的半径,那可怎么办呢?”学生都又说:“先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或周长,再求半径,最后求面积。”我趁热打铁布置课后作业:“好!那么,同学们回家后,找找圆形物体,实际量量、算算它们的面积。”实践证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探究热情更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氛围;评价;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B)—0052—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利用每一个机会,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课题内容,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再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乒乓球、皮球、“大宝” 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初步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总结出图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讲台上来,问大家他的个子高还是矮?学生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这个学生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最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怎样才算高,怎样才算矮呢?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实践证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更应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积极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看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后,都会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中肯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观点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交流: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时,我都及时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通过思考、猜测、探究、验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体验探索,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例如,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把一些图片进行分类。在分类时,学生很容易按类型、颜色和图片的形状来分。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按上述标准分完了,而思维慢一点儿的学生还没有分完,于是我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分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又想出了许多分类的方法,只要分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好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给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们都能经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5.联系实际,体验成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了“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这样引导学生:“谁能举例说说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这时,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有一个学生说:“前一段时间,我家要做一个圆桌,那么应该做多大呢?这就需要根据自家摆放圆桌的位置与地方的大小来定。当时,我爸爸先计算出了圆桌面的面积,随后,再请木工师傅按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圆桌。”还有一个学生说:“比如,制做圆形井盖、车轮也要先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时,我及时鼓励两位同学:“你们说得真好!”接着,想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在学生积极发言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再回想一下,要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半径。”我接着又问:“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量出圆形物体的半径,那可怎么办呢?”学生都又说:“先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或周长,再求半径,最后求面积。”我趁热打铁布置课后作业:“好!那么,同学们回家后,找找圆形物体,实际量量、算算它们的面积。”实践证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探究热情更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