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鉴于此种教育理念,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打破语文教学目前的封闭状态,主动并目的明确地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关系,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增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成为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动感地带”。
一.以音乐怡情,让课堂律动起来。
音乐最能直接渗入人的情感和创造细胞,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讲《琵琶行》一课时,作者对琵琶声的描写可谓见形见质,精妙绝伦,如果单靠语言讲解,恐怕很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体会到其妙处,但如果有一段琵琶曲让学生听一下,感受一下,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几段琵琶曲,并把它们进行剪切编辑,编成了一段与课文十分相符的曲子,从琵琶女的“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到“银瓶乍破水浆迸”,直到“曲终收拨当心画”,那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不仅沉浸在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之中,还很感性地理解了琵琶女的思想感情,而作者之所以能把这段音乐写得如此之到位,和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有关。如此一来,这段音乐就不仅仅渲染了课堂气氛,还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再例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时,邓丽君的歌声一响起,那百转千回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遍又一遍地冲击着学生的耳膜与心瓣,自然会令学生沉浸于课堂气氛和作者营造的诗歌意蕴之中,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出人意料的好。
二.以绘画娱目,让课堂生动起来。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好的文字,可以说都是有色彩有形状有质感,可绘可画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鉴于二者的这种相似性,更鉴于青年学生喜欢“读图”的特点,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尽力将“读图”和“读文”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学生欣赏绘画和图片,甚至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根据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我就让学生画出作者在《山居秋暝》里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在画出画的同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象。学完现代诗之后,我布置学生拿相机捕捉校园里一处有诗意的景物,洗出照片并为照片配诗,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那节课真是精彩纷呈,惊喜备出,学生的参与性强,兴致高,摄影和诗作质量也普遍很高,课堂再也不见以往的那种沉闷,而变得生动活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本身就具有漫画特质,让学生将他的形象用漫画画出来,不是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有情趣得多吗?还有鲁迅先生的《药》,那一个个场景,老栓买药——夏瑜就义——小栓吃药——茶客谈药——母亲上坟,哪一个不是具体可感,堪画可绘的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那些环境和情景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怎会没兴趣,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
三.以表演铸魂,使课堂主动起来。
现代的“大孩子”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鸿门宴》和《闺塾》、《欧也妮·葛朗台》、《雷雨》这些课文时,我根据这些课情节性较强、人物塑造十分鲜明的特点,安排学生课前先去琢磨课文,然后分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无限创作才能,使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已的性格因素,将反面人物的可恶可耻领教得更深刻彻底,这不但可以使课堂因有学生的参与而主动起来,更大大有助于浇铸学生的灵魂,融教育于教学之中,塑造学生的正义感和历史感、使命感。当然,这些尝试给我个人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荣光。
四.以好书润心,让课堂灵动起来。
我的学校有一项很好的政策,那就是在高考升学率压力如此之大、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学生每周一节阅读课。我想,如果误尽苍生的是语文,那么使苍生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肯定少不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有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精心选择课外辅助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还要适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这样做,不仅仅会使阅读课生动起来,而且也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所有的语文课和相关学科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灵动起来。
下面就是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的一些材料及指导思想:
1、人物系列
《毛泽东传》、《曾国潘家书》、《胡雪岩全传》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使学生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激励和指导学生自己成人和成才。
2、情感系列
教育心理学和美学都告诉我们:感性材料的影响力,无论在广度和力度上都远胜于理性材料,知识不丰厚、情感支配力不强的人尤其如此。为了使学生的情操逐渐趋向高尚化,应特别注意使用一些感性材料来滋润感化他们的心灵,以便促进他们智商、情商、德商的积极互动。其来源有三:(1)教材中的现有材料;(2)从报刊、杂志社、图书中选择一些积极向上感染力强的材料;(3)生活中的正反例子。教材中的例子,授课时发挥之;生活中的实例,作文时巧用之;选来的材料则每周利用一节自习时间读给学生听。
3、哲理系列
《伊索寓言》、《蔡志忠漫画》《几米漫画》、《智慧背囊》等。每个小故事和小画面都内容丰富、寓意幽远,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获得启发、受到教益,进而为话题作文储备材料。
五.以练笔蕴势,让课堂跃动起来。
让学生读书也好,绘画也好,表演也好,练笔也好,归根结底是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为学生成才成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但社会人士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连最常用的文体格式都不懂,一个请假条都写得不伦不类,实在不堪用。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练笔的内容不广泛,内涵不丰富,仅仅要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而忽略了社会实际的要求。鉴于此,这让学生课堂练笔的内容就扩大了许多,具体为:
1、练写各式对联:春节春联、生日贺寿、红白喜事等。
2、练写各类诗体:旅游游记诗、生活打油诗、感受生活抒情诗等。
3、写观察日记和情感随笔。
4、多写应用文章:学习计划、学习总结、发言稿、通知等。
5、为电信公司设计短信。
6、用小品文的形式解读建筑、雕塑、园艺、徽章、美女的内涵。
7、练写广告文案。
我这样安排练笔的目的,一是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想让课堂所学和社会所需因为这一跃动而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脱节得太厉害。
只有课堂本身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攻克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问题,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苦学”变为“乐学”。音乐、绘画、表演、阅读与练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李娟,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一.以音乐怡情,让课堂律动起来。
音乐最能直接渗入人的情感和创造细胞,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讲《琵琶行》一课时,作者对琵琶声的描写可谓见形见质,精妙绝伦,如果单靠语言讲解,恐怕很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体会到其妙处,但如果有一段琵琶曲让学生听一下,感受一下,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几段琵琶曲,并把它们进行剪切编辑,编成了一段与课文十分相符的曲子,从琵琶女的“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到“银瓶乍破水浆迸”,直到“曲终收拨当心画”,那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不仅沉浸在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之中,还很感性地理解了琵琶女的思想感情,而作者之所以能把这段音乐写得如此之到位,和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有关。如此一来,这段音乐就不仅仅渲染了课堂气氛,还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再例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时,邓丽君的歌声一响起,那百转千回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遍又一遍地冲击着学生的耳膜与心瓣,自然会令学生沉浸于课堂气氛和作者营造的诗歌意蕴之中,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出人意料的好。
二.以绘画娱目,让课堂生动起来。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好的文字,可以说都是有色彩有形状有质感,可绘可画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鉴于二者的这种相似性,更鉴于青年学生喜欢“读图”的特点,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尽力将“读图”和“读文”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学生欣赏绘画和图片,甚至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根据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我就让学生画出作者在《山居秋暝》里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在画出画的同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象。学完现代诗之后,我布置学生拿相机捕捉校园里一处有诗意的景物,洗出照片并为照片配诗,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那节课真是精彩纷呈,惊喜备出,学生的参与性强,兴致高,摄影和诗作质量也普遍很高,课堂再也不见以往的那种沉闷,而变得生动活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本身就具有漫画特质,让学生将他的形象用漫画画出来,不是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有情趣得多吗?还有鲁迅先生的《药》,那一个个场景,老栓买药——夏瑜就义——小栓吃药——茶客谈药——母亲上坟,哪一个不是具体可感,堪画可绘的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那些环境和情景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怎会没兴趣,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
三.以表演铸魂,使课堂主动起来。
现代的“大孩子”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鸿门宴》和《闺塾》、《欧也妮·葛朗台》、《雷雨》这些课文时,我根据这些课情节性较强、人物塑造十分鲜明的特点,安排学生课前先去琢磨课文,然后分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无限创作才能,使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已的性格因素,将反面人物的可恶可耻领教得更深刻彻底,这不但可以使课堂因有学生的参与而主动起来,更大大有助于浇铸学生的灵魂,融教育于教学之中,塑造学生的正义感和历史感、使命感。当然,这些尝试给我个人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荣光。
四.以好书润心,让课堂灵动起来。
我的学校有一项很好的政策,那就是在高考升学率压力如此之大、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学生每周一节阅读课。我想,如果误尽苍生的是语文,那么使苍生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肯定少不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有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精心选择课外辅助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还要适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这样做,不仅仅会使阅读课生动起来,而且也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所有的语文课和相关学科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灵动起来。
下面就是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的一些材料及指导思想:
1、人物系列
《毛泽东传》、《曾国潘家书》、《胡雪岩全传》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使学生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激励和指导学生自己成人和成才。
2、情感系列
教育心理学和美学都告诉我们:感性材料的影响力,无论在广度和力度上都远胜于理性材料,知识不丰厚、情感支配力不强的人尤其如此。为了使学生的情操逐渐趋向高尚化,应特别注意使用一些感性材料来滋润感化他们的心灵,以便促进他们智商、情商、德商的积极互动。其来源有三:(1)教材中的现有材料;(2)从报刊、杂志社、图书中选择一些积极向上感染力强的材料;(3)生活中的正反例子。教材中的例子,授课时发挥之;生活中的实例,作文时巧用之;选来的材料则每周利用一节自习时间读给学生听。
3、哲理系列
《伊索寓言》、《蔡志忠漫画》《几米漫画》、《智慧背囊》等。每个小故事和小画面都内容丰富、寓意幽远,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获得启发、受到教益,进而为话题作文储备材料。
五.以练笔蕴势,让课堂跃动起来。
让学生读书也好,绘画也好,表演也好,练笔也好,归根结底是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为学生成才成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但社会人士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连最常用的文体格式都不懂,一个请假条都写得不伦不类,实在不堪用。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练笔的内容不广泛,内涵不丰富,仅仅要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而忽略了社会实际的要求。鉴于此,这让学生课堂练笔的内容就扩大了许多,具体为:
1、练写各式对联:春节春联、生日贺寿、红白喜事等。
2、练写各类诗体:旅游游记诗、生活打油诗、感受生活抒情诗等。
3、写观察日记和情感随笔。
4、多写应用文章:学习计划、学习总结、发言稿、通知等。
5、为电信公司设计短信。
6、用小品文的形式解读建筑、雕塑、园艺、徽章、美女的内涵。
7、练写广告文案。
我这样安排练笔的目的,一是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想让课堂所学和社会所需因为这一跃动而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脱节得太厉害。
只有课堂本身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攻克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问题,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苦学”变为“乐学”。音乐、绘画、表演、阅读与练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李娟,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