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系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 情节严重的行为。笔者将从该罪的犯罪构成、司法适用、立法完善进行阐述论证。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犯罪构成;司法适用 
   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
   1、犯罪客体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它是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一。研究犯罪客体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和量刑。
   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即将其第七条的内容归置在刑法典十大犯罪客体之一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而我国的十大犯罪客体是按照同类客体的原理进行区别的,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但它不是决定犯罪性质的最重要因素。决定犯罪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犯罪直接客体,直接客体是研究犯罪客体的重点,它揭示了具体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同时它也是是司法实践中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本条所反映的公民的个人信息被侵犯,即本条的犯罪直接客体是公民的个人信息权。
   何谓个人信息权?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所有者对其个人信息自由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内容包括信息决定权、信息保密权、信息查询权、信息更正权、信息封锁权、信息删除权、信息报酬请求权
   (2)个人信息的具体内涵
   对于公民的个人信息具体内涵,法条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加之我国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还没有出台,使得本条的具体司法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界对个人信息的内涵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典型的有①“公民个人信息 ,一般包括姓名、住址、电话 (包括手机用户信息 )、身份证号、个人身份或房地产权证件复印件、个人履历、病史等。总之 ,凡是未经本人许可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依法要求的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一切个人信息均可成为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1]②“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我们认为,应当从广义上对其进行界定:所谓个人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与公民个人存在关联并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 其外延十分广泛 ,几乎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 ,数据或者情况都可以被认定为个人信息。”[2]在总结一些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识别自然人的任何信息,覆盖了自然人的心理、生理、智力以及个体、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方面。一般包括姓名、职业、职务、年龄、血型、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手机用户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病史、电子邮件、网上登录账号和密码等等。
   2、犯罪的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1)“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具体的什么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专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典,只有一些相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保密义务以及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违反保密义务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做了规定。
   (2)“获得”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取得、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如果上述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将并非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的,则不构成本罪。另外此处的“获得”是合法取得,即公民个人信息是在正常的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 ,具有合法性。非法获取不包括在内,如果个人信息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非法获取的,则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3)“出售”是指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将自己合法掌握的公民信息卖给他人,从中牟利的行为。出售有合法出售和非法出售两种形式,是不是任何形式的出售都是违法的呢?刑法没有具体说明。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常复杂化,并非所有形式的出售行为都是违法的,例如在日本,一些通信公司常采取以客户接收一定数量的广告短信为享受部分话费优惠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公司将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是在公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合法出售的,又例如中国联通将CDMA业务转让给中国电信,其中必然包含了顾客信息的买卖行为这也不是违法的,因此这里的出售应限定为非法出售。
   (4)“非法提供”是指不应将自己掌握的公民信息提供给他人而予以提供的行为。这里的“他人”包括单位和个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即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这些单位由于其工作性质而能够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但这里的单位是否仅限于法条规定的单位呢?对此,学界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主张:“考虑到本条主要是对履行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利用某种程度的‘公权力’采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或者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的保密义务的应负刑事责任……不宜将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扩大到没有利用‘公权力’采取的一切单位和个
  人。”[3]也有的学者主张“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做扩张性解释,将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均作为本罪的犯罪主
  体”[4]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将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均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更有利于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保护。理由有以下三点:(1)法条第一款并没有明确本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具有一定“公权力”的机关或单位,并且法条中的“等”字更说明了本罪的犯罪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这些单位;(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变得越来越简单,虽然具有一定“公权力” 的机关或单位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但实践中那些没有此类性质的单位(如酒店、从事商业经营的公司、网站、保险公司等等)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也日益严重,若将这些单位排除在外则不利于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有效保护;(3)从国外立法例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选择将法律不加区别的使用于公共部门(包括其工作人员)与私营部门(包括其工作人员以及普通个人)。例如,欧盟指令、欧洲理事会协定以及奥地利、波兰、阿根廷等国的相关法律均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6]综上,笔者认为不应将本罪的犯罪主体做限制性解释,应对其作扩大性解释,法条中的“等”字作列举未穷尽的解释,即本罪的犯罪主体是所有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4、犯罪的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其所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危害,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后果的发生。从司法实践中的情况看,行为人的动机一般是为了谋取经济或者其他非法利益。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这样的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除了要满足各罪的犯罪特征外,还需要满足“情节严重”这个重要的定罪情节。而情节严重的认定,国家相关机关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进行规范,这给实践中的执法、司法操作带来很多的问题。笔者在总结一些学者的观点及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该罪“情节严重”的认定以下看法。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
   ①单位或个人出售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如单位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个人违法所得一千元以上。(为了加大对违法分子的威慑力,笔者认为对犯罪获利的定罪数额较低要求。)
   ②出售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较大。对出售或非法提供个人信息量的判断包括信息所涉及主体的数量较多或者信息主体数量少但总信息数量较多,具体的数量标准有待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
   ③侵犯他人信息给信息所有人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对其名誉造成惡劣影响或者致使信息所有人遭受重大财产损失或者导致受害人人身伤亡(如精神受到刺激自杀而死)。
   ④其他严重情形,包括使个人信息大量流向境外、信息的重要程度、行为人多次侵犯信息所有人的信息权等情形。情节严重是本罪的成罪标准,虽有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的行为,但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犯罪。
  (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典第253条之一的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对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的规定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犯罪人情节的严重程度,合理的确定刑罚。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财产和人身上的损害时一般可以判处罚金;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对受害人精神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时,除了判处自由刑和罚金刑以外,还可以对犯罪分子判处训诫或责令悔过、赔礼道歉等。
   参考文献: 
  [1]涂慧:《试论中国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张玉华,温春玲:《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读》,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8期。
  [3]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6期。
  [4]赵秉志:《刑法修正案最新理解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5]刘宪权,方晋晔:《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及完善》,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案件线索是反贪部门查办案件工作的基础和源头,没有案件线索,反贪部门查办案件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反贪部门均普遍面临案源贫乏、等米下锅、案件线索日趋减少的问题,并直接导致了近几年来立案数逐年下滑的状况。反贪部门的案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反贪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因而,不断获取有价值、高质量的贪污贿赂案件线索,是保证反贪工作能持续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不断加大查处职务犯
期刊
摘 要: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它承担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传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价值,挖掘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动漫服饰,民族化动漫产品。   关键词:满族;服饰;动漫  一、 满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一)满族服饰文化发展历程  满族服饰是满族先民们长期狩猎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在辽金时期,女真
期刊
摘 要:一个地区的物业管理水平高,不仅会使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而且有利于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不仅会影响百姓的安居乐业,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物业管理;沟通;前期介入  在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工作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物业管理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关系到广大人民
期刊
傅抱石原名傅长生、傅瑞麟,后更名抱石,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喻人。他擅长山水画 和人物画,师法自然,崇尚革新,独创“抱石皴”绘画作品及著述丰富,其一生对中国美术史及美术理论进行了精心梳理和研究。其绘画作品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气派,开创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理所当然其画作也是受其理论影响。  傅抱石早期作品受文人画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  傅抱石曾声称画人物画的目的:一是为研究绘画史,二是为山水画服务。他
期刊
摘要: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同于前二者,它侧重于社会政治的角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虽然在论述上有着种种缺漏,但却为后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尤其是社会性的论述提供了理论资源。本文试图详细论述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论断,针对其缺漏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这一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讽刺和对话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色。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奥斯汀的语言艺术。基于机智幽默的对话语言,这部社会风俗喜剧讽刺了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讽刺;对话;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小说。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
期刊
坚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高检察工作水平,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检察制度,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针对基层院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推进队伍建设的專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应注重解决以下三个重点问题。   一、加快吐故纳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基层院检察队伍,尤其是检察官队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断层”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检
期刊
公道正派作为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作风,一种人格力量,作为衡量组工干部是否具有坚强党性的重要标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许多具体要求。通过笔者多年的组织工作经验和经历,认为一个组工干部必须具备必要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外,关键还要做到心正、认真、动脑和实干。  心正。就是要心地纯正,心地纯正的“纯”,就是坚持原则不殉私情,不图私利,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正”
期刊
   摘要: 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在性质、诉讼程序、适用法律和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和把握诈骗罪与民事活动中的民事欺诈行为,是一项具有探讨价值的法律问题。对此,笔者通过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构成特征、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比较,对兩者的区别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诈骗罪;民事欺诈;法律法规;界限 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的快速
期刊
近些年来,反腐败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相关的制度。根据近几年的司法实践,在新时期新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发案年轻化且容易潜逃的趋势在我县较为突出,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们对全市、全省范围内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情况尚不能掌握,主要是针对我院2007年立案查处的40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