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除了要关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之外,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外这一广泛的阅读环境。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否则语文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纸空谈。
【关键词】课外阅读 问题 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文化的传递,开拓个体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构建良好和谐的精神家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阅读这一环节,就没有说与写的发展。当然,阅读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仅靠课内有限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其外延也不可避免地要向课外延伸。所以,我们除了要关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之外,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外这一广泛的阅读环境。
然而,纵观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许多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课外阅读的时间不断减少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们被沉重的课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积极地、自主地、个性化的阅读再也没有市场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能接触到的,除了教科书就是辅导书,课外阅读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2.课外阅读的目的趋向功利性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整个社会中功利性思想、浮躁思想甚嚣尘上,人们对于传统的静态的阅读行为已不再那么热衷,取而代之是一种快餐式的功利性的新型浏览模式,一味追求情节感官的刺激以及阅读作品后所附带的利益。学生这一阅读的主流群体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为了应付考试,他们非考试内容不读;为了排解压力,他们喜欢浏览夸张的情节;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更喜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为了阅读理解时能获取高分,他们刻意肢解文本,揣摩师意,强词夺理,结果丧失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个性。
3.课外阅读的内容趋向世俗化、娱乐化
由于影视电脑等声光刺激的影响,人类的阅读文化正不断受到外界各色诱惑的冲击。处于视文化时代,许多作品不断以视频及图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画版、戏说经典版,学生普及版等充斥图书市场,学生接触不到原版原味,就很难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想让他们真正喜欢阅读就难上加难了。另外,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所有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浩如烟海的习题中,为了适应这个时代大趋势,整个图书市场上各种习题训练集、教学辅导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却很少看到真正适合孩子读的书。孩子们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他们更愿意挤出有限的时间去看一些世俗化的、娱乐性的书籍,这就使校园漫画以及各类口袋书有了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中已无真正的书可读。
4.课外阅读的方式趋向重科学化、标准化,轻个性化、独特性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欣赏、品味、体悟、感受、理解、评价的综合能力。但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压缩了学生阅读的时间,钳制了学生阅读的空间,拘限了学生阅读的权限,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个性,而标准化、统一化的流水线式评价模式,又让学生丧失了阅读个性,失去了最真的理解,最终演变成为考试而读书,为高分而揣摩,去异求同的畸形的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注重系统化、简约化、标准化,功利化,学生在处理阅读材料时,无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而是一味偏重于艺术手法的归纳、写作特点的总结、中心思想的分析,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的阅读个性荡然无存,整个阅读过程味同嚼蜡。
为了使课外阅读真正行之有效,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主要做到以下五点:
1.科学举荐,合理安排阅读书目
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他们阅读时往往目标游移,目的性不强。许多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常常是跟风而上,又因为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很难将阅读行为进行到底。因而,教师每学期必须先要在班上进行排查,了解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书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与学生商讨安排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所选择的书目,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与可读性,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2.见缝插针,合理规划阅读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一周安排一至两次的集中阅读时间,从而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还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阅读上。为了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酌情减负,只有真正减掉学生的负担,学生才有余力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将阅读作为一项任务,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强行规定,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直至不需要教师再去督促,而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当然,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时,教师也应主动求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配合老师将课外阅读这一弹性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3.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阅读活动感兴趣,才能使阅读高效保质完成。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应做好充分地造势工作。如在课堂上预先给学生激情朗诵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原文欣赏;给学生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无限遐想;介绍作品部分情节,留下个“尾巴”,让学生自己到原作中寻找答案。再如,先让学生鉴赏同名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看原文,比较两者的不同,等等。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持之以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应教会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未始,应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这样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还便于老师和家长及时检查进度。阅读时,可提醒学生作摘记、作批注、写感想、写读书笔记。另外还应注意在阅读指导时,不断提示学生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督促检查。
5.评价交流,促进阅读的持续发展
教师可举办文艺沙龙,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畅谈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与收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还可综合学生的文字记录及读写表现,引导学生参与评选“每周一星”、“每月一星”,选出表现出色的學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和点评的热情。再如,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名著阅读、制作小报”活动,以小组互助合作办报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取得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抓好阅读这一环节,而课外阅读又是其中的关键要素,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否则语文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谈。
【关键词】课外阅读 问题 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文化的传递,开拓个体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构建良好和谐的精神家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阅读这一环节,就没有说与写的发展。当然,阅读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仅靠课内有限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其外延也不可避免地要向课外延伸。所以,我们除了要关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之外,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外这一广泛的阅读环境。
然而,纵观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许多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课外阅读的时间不断减少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们被沉重的课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积极地、自主地、个性化的阅读再也没有市场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能接触到的,除了教科书就是辅导书,课外阅读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2.课外阅读的目的趋向功利性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整个社会中功利性思想、浮躁思想甚嚣尘上,人们对于传统的静态的阅读行为已不再那么热衷,取而代之是一种快餐式的功利性的新型浏览模式,一味追求情节感官的刺激以及阅读作品后所附带的利益。学生这一阅读的主流群体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为了应付考试,他们非考试内容不读;为了排解压力,他们喜欢浏览夸张的情节;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更喜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为了阅读理解时能获取高分,他们刻意肢解文本,揣摩师意,强词夺理,结果丧失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个性。
3.课外阅读的内容趋向世俗化、娱乐化
由于影视电脑等声光刺激的影响,人类的阅读文化正不断受到外界各色诱惑的冲击。处于视文化时代,许多作品不断以视频及图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画版、戏说经典版,学生普及版等充斥图书市场,学生接触不到原版原味,就很难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想让他们真正喜欢阅读就难上加难了。另外,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所有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浩如烟海的习题中,为了适应这个时代大趋势,整个图书市场上各种习题训练集、教学辅导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却很少看到真正适合孩子读的书。孩子们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他们更愿意挤出有限的时间去看一些世俗化的、娱乐性的书籍,这就使校园漫画以及各类口袋书有了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中已无真正的书可读。
4.课外阅读的方式趋向重科学化、标准化,轻个性化、独特性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欣赏、品味、体悟、感受、理解、评价的综合能力。但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压缩了学生阅读的时间,钳制了学生阅读的空间,拘限了学生阅读的权限,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个性,而标准化、统一化的流水线式评价模式,又让学生丧失了阅读个性,失去了最真的理解,最终演变成为考试而读书,为高分而揣摩,去异求同的畸形的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注重系统化、简约化、标准化,功利化,学生在处理阅读材料时,无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而是一味偏重于艺术手法的归纳、写作特点的总结、中心思想的分析,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的阅读个性荡然无存,整个阅读过程味同嚼蜡。
为了使课外阅读真正行之有效,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主要做到以下五点:
1.科学举荐,合理安排阅读书目
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他们阅读时往往目标游移,目的性不强。许多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常常是跟风而上,又因为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很难将阅读行为进行到底。因而,教师每学期必须先要在班上进行排查,了解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书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与学生商讨安排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所选择的书目,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与可读性,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2.见缝插针,合理规划阅读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一周安排一至两次的集中阅读时间,从而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还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阅读上。为了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酌情减负,只有真正减掉学生的负担,学生才有余力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将阅读作为一项任务,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强行规定,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直至不需要教师再去督促,而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当然,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时,教师也应主动求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配合老师将课外阅读这一弹性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3.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阅读活动感兴趣,才能使阅读高效保质完成。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应做好充分地造势工作。如在课堂上预先给学生激情朗诵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原文欣赏;给学生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无限遐想;介绍作品部分情节,留下个“尾巴”,让学生自己到原作中寻找答案。再如,先让学生鉴赏同名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看原文,比较两者的不同,等等。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持之以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应教会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未始,应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这样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还便于老师和家长及时检查进度。阅读时,可提醒学生作摘记、作批注、写感想、写读书笔记。另外还应注意在阅读指导时,不断提示学生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督促检查。
5.评价交流,促进阅读的持续发展
教师可举办文艺沙龙,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畅谈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与收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还可综合学生的文字记录及读写表现,引导学生参与评选“每周一星”、“每月一星”,选出表现出色的學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和点评的热情。再如,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名著阅读、制作小报”活动,以小组互助合作办报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取得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抓好阅读这一环节,而课外阅读又是其中的关键要素,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否则语文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