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黄河流域59个地级市2000-201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文章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结合核密度估计和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地级市间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农业要素投入过剩和农业面源污染产出冗余是导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非效率的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应在各个不同的地级市从投入产出非效率原因出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改善路径以提高黄河流
【机 构】
: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黄河流域59个地级市2000-201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文章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结合核密度估计和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地级市间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农业要素投入过剩和农业面源污染产出冗余是导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非效率的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应在各个不同的地级市从投入产出非效率原因出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改善路径以提高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
其他文献
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交通运输效率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中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旅客周转效率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随货物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旅客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强;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规模下,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先抑制
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国情,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的趋势,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生态水平建设的高低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江浙两省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文明三个角度建立城市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江浙两省各城市生态化水平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江浙两省城市群整体生态化水平稳步上升,但发展不全面,城市间存在差异且不断扩大;空间格局呈现“三点—外围”结构,地域差距显著;经济和环境是影响城市生态化水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 2009-2019年间,我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升,但增速逐渐减缓,且已出现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中—东—西—东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2)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但已呈现好转趋势,生态环境响应因子将是未来几年省会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3)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协调性、相互促进关系逐步增强,总体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阶段演变.
从地方财政自主性的视角研究高等级公路发展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的加权SBM模型测算了 1993-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随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等级公路规模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地方财政自主程度在上述过程中发挥的机制.发现:第一,由于公路在建设、养护、运营环节中产生大量污染,中国高等级公路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出抑制作用.第二,地方财政自主性越高,则高等级公路发展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越小.第三,地方财政自主性区别造成的地区环境规制力度差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中国31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经济区)、中观(城市群)和微观(行政等级)等尺度上构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洛伦兹曲线,进而确定了各要素的均衡度排序和全要素的均衡类型.结果表明:分要素来看,区位条件越好、极化效应越弱、行政等级越高,均有助于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全要素而言,存在全面均衡、全面失衡和过渡阶段等三种均衡类型.兼论形成机制,本底条件、功能定位和决策自由分别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根基”“航标”
在构建反映环保企业融资效率指标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47家环保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效率值进行分析,并应用Tobit模型来探究影响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3-2017年纯技术效率均值较高,规模效率值是影响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因素.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显示,技术效率的大幅下降是造成融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Tobit分析显示,企业规模、企业质量、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的提升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但债权融资的增加、融资风险的提升会降低企业
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承载力计算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养殖污染主控的流域,提出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并基于此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计算农田畜禽承载量,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结果 表明:(1)结合当地养殖特点及种植业现状,提出猪—沼—稻/果/蔬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2)耕地农田承载量依据土地氮磷元素平衡计算,林地畜禽承载量依据林地种植作物有机肥限值计算,进而加和归纳为整体农田承载量,确认畜禽养殖超载地区(文地镇),并确定上述粪便利用模式可行性;(3)参考猪瘟前养殖规模,确定现存规模及逐步恢复后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
引入生态位理论及其方法,首先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各个维度的生态位以及综合生态位进行测度分析,其次采取聚类分析法,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综合生态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生态位较低且相近,但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武陵山区重庆段的7个区县中,石柱、酉阳、黔江、丰都4个区县的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生态位水平较高,秀山、武隆、彭水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生态位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综合生态位水平,需要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位加以错位、扩充、协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升武
通过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绿色住宅时空分异,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针对性对策研究.结果 表明:中国绿色住宅发展增速加快,不同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但有均衡趋势;四大区域间及内部差距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距高于中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绿色住宅的重心、分布范围、分布方向、分布形态特征不断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分位点上均对绿色住宅发展呈显著正向影响;引导性政策对低分位点绿色住宅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环境质量和高等院校数量对高分位点绿色住宅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绿色住宅发展在不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