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那一阵子,吴家宁很是郁闷。
他完全没有想到,曾经多次给人家让路,他都让到不能再让的地步了,怎么还要给人家让路。吴家宁忽然发现,这大半辈子他总是在给人家让路。他都怀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给人让路的命!
想想也是,给人让路的事,成为吴家宁前半生轨迹上一些重要的节点,差不多由那些节点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让路让得多了,吴家宁记不清到底让过多少回,只记得最典型的那几次。一般情况下,给人让路,仅需侧侧身,靠靠边,别人也就擦身走过去了,自己旋即归位。吴家宁记得那几次最典型的让路,可不是这种简单事,绝非吴家宁一个人朝路边靠一靠可以了事的。吴家宁得领着他的家人和他的家当统统朝边上挪一挪,靠一靠,这样才能给人让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让过之后,吴家宁和他的家却复不了原,归不了位。
从前吴家宁的邻居们,都说吴家宁祖辈好眼光。的确,他的先人眼光看得远。当初建房子时,他的祖上真是找对了地方。房子建成了,门前便有了一条路,而且那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路。那幢路边的房子,着实让江阳县河湾村那一带的人们羡慕了好多年。
在路边盖房子,似是世人共识。吴家宁家老房子,可不是先有路后建的房子。果真如此,傻子都能看到,那还叫有眼光吗?最多说明运气好,遇上了一块难得的宅基地。人家可是先有房子而后才有路,房子建在那里,一家人住进去了,多少年后,忽然有人要在那里修建一条大马路。新修的大马路,比原先那条靠人双脚踩出来的人行土道平坦宽阔多了。
那条路虽叫大马路,却不是用来跑马的,是跑汽车的。现在的马很少见了,仅剩的少数马匹都留在草原上,供游人观赏和怀旧。至于那个主持修路的人到底是谁,吴家宁并不认识。他只觉得那个人非常了不起,竟然有那么大的能耐,轻轻松松就在人家门前修出一条宽敞的大马路来。这条路通南达北,不知有多长呢。吴家宁坐车经过其中一段,一路上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山水无阻,天堑通途。吴家宁心下明白,这条路修起来可不容易,从前的人想都不会想到。
吴家宁这个人,看似随和,实际上心里边打小就有一股子傲劲儿,向来对谁他都不会轻易佩服,这次对在他门前修路的那个人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人家在他门前修路,肯定会给他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损害了他的某些眼前利益,吴家宁却是一个非常好讲话的人,他轻而易举就给人家让了路。不像别处某些“钉子户”,硬将两间破房子挺在道路中间,孤零零的碉堡似的,让人一目了然那是在等待什么,最后还不是钱到诸事了。
2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吴家宁不靠山,也不靠水。所以,他吃不了山,也吃不了水。如果硬要说靠,吴家宁倒是有两靠,一是靠了房,二是靠了路。其实,这房和路还是分不开的,有房,且有路,才形成了吴家宁背后坚实的依靠。
路邊的老房子,曾经给吴家宁带来了好运。最大的好运,当然是他讨来的老婆。当年村子里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他娶回了一个好老婆。他老婆李晓梅,能嫁给吴家宁,周围人都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家看中了吴家老房子。
那年头,在江阳县河湾村这个县城近郊的地方,不像现在,融入城区了,那时这里还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河湾人的生活习俗,完全是农村人的那一套。不说别的,单说男婚女嫁吧,虽然已是改革开放之后了,但传统旧习俗还是没有丢,青年男女谈婚论嫁须有媒人。理由很简单,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起重要作用,媒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对象可以自己谈,谈妥了也得找媒人。在定亲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很重要,那就是由媒人带着女方亲属,到男方去“看家”。所谓“看家”,也就是全面考察男方的家庭情况。实际上,“看家”往往被简单化,演变成看房子。男方的房子新,面积大,位置好,估计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李晓梅的家住在河湾村的邻村柳树村,柳树村靠近柳树河。柳树河是皖河的支流,皖河直通长江。柳树河离长江不远,水流平缓。柳树村地势低洼,最怕长江涨水通过皖河倒灌进来。过去在长江上游没有大坝的时候,这地方十年总有九年涝。柳树村的人向来羡慕河湾村,地势高,不怕洪涝,汛季高枕无忧。柳树村姑娘出嫁,人家的目光一齐瞄准了河湾村。
那天李晓梅母亲带了晓梅婶婶姑姑姨娘一大班子人,来到邻村吴家宁家里看家,还没进门,李晓梅的母亲已是喜上眉梢了。吴家宁家那幢前有场地后有院子且靠近路边四水归堂的大房子,让李晓梅母亲喜不自禁。虽然,当时门前的路,还只是一条不宽的土路,刚好能走汽车,若有两车相会,得提前找到宽一些的地方,一辆车子先停下,让另一辆车子缓缓开过。
那时,李晓梅的母亲已经看出来了,吴家宁家的房子坐落位置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她心里盘算着,这房子在路边,而且前有场后有院,将来可以成为前店后坊的,那房子能做商铺用,可以用来开店做生意呀。一铺养三代,晓梅嫁过去还愁没好日子过吗?!
那会儿,李晓梅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高中生,吴家宁却是个早早混迹社会的初中生。初中是人人都能上的,高中却要凭考,一般人考不上,成绩好的才能考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晓梅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应该是个大学生,当年所谓的天之骄子。让她嫁给初中生,她有点下嫁的感觉了,要嫁,最起码也得嫁个跟她平齐的高中生。
只是李晓梅的心里话没说出来,她把心事写在了脸上。从吴家回来,她脸上少了些少女应有的红晕,多了些罕见的苍白。知女莫如母。晓梅母亲一看女儿的表情,什么都明白了。她朝女儿把脸一拉,很不高兴地说,还有什么不如意,这么好的头绪哪里能找到!初中高中有啥区别,多上了那两年高中,能当饭吃当衣穿?你倒是上过高中,还不照样回家“扒泥巴”!
去吴家看家那天,晓梅的母亲连句客套话都没讲,主动留在吴家吃了中饭。吃饭时,她也啥都没说,满脸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她这一笑,同行的媒人和吴家在场的人就什么都明白了,大家心里便都踏实下来。一切都不用说了,晓梅母亲是满意的,她已经答应了这门亲事。 晓梅念了高中,算个小知识分子,在村子里很是受人待见。她人本身也生得水灵,走人面前人都会多看她一眼。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见人一面笑,笑起来脸上还会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尤其是那两条麻花辫子,从后背上垂下来,一直拖到了屁股蛋上。没事的时候,晓梅会将那辫子拽到面前来,捏在手上绕来绕去漫无目的地把玩着。那副模样,也不知曾经让村里村外多少青年男子心生爱怜。
后来,河湾村的人见吴家宁娶回了这样一个大美女,且还是个高中生,比男人念的书都要多,就好生羡慕,私下里甚至当面都说吴家宁这小子命好,艳福不浅。羡慕归羡慕,河湾人心里也是明镜似的,只是没有人愿意把那并不好听的话说出来。谁都知道,娶到了李晓梅,那并不是吴家宁长得俊俏,也不是吴家宁比别人有本事,是他的祖辈为他造了福,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太有魅力,帮了吴家宁的大忙。
3
没过两年,吴家宁门前的那条土路摇身一变,比原来宽了一倍还要多,而且铺上了不沾泥不存水黑色丝绒般的柏油。路上跑的各式各样车子,也明显多了起来,一辆接一辆,似乎没有断档。那时,那条路已经成为一条南北走向国道当中的一段了。因为路面拓宽,吴家宁家的房子离公路更近了一步,好像那条路专为他家修的。
门前有路,路又修宽了,房子的商业价值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有一阵子,隔三差五地有人上门来询问,问吴家宁的房子能否出租。吴家宁反问人家,你想租它干啥呢?人家说,开饭馆呢。吴家宁又问,这么个小地方能开饭馆吗?人家说,应该可以的,开个小土菜馆吧。
问答之间,吴家宁心里便有数了。他答复人家,这是我家唯一住房,租给你了,我们一家老小就只有睡到大马路上去了,所以,你给再多钱这房子我也不能租给你。
上门求租的人一转背,吴家宁便急不可耐地走出家门,走到新修的大马路上,远远近近地打量起自家的房子来。那天晚上,吴家宁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白天的事老在眼前晃悠。吴家宁如同泥鳅打滚一样翻过身去,将李晓梅搂在怀里,压在身下,贴着她的耳朵问,老婆,既然人家想租我们房子去开饭馆,也就说明我们的房子能开饭馆。要是我们自己动起手来开个小饭馆,不是更方便吗?连房租费都省掉了。
吴家宁知道,李晓梅烧得一手好菜,若要开个小饭馆,不仅要晓梅点头,而且还需要她亲自动手出力呢。若从外面请个大厨来,那是要花大价钱的。其实,大厨又能怎样呢?不就是多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嘛,还不如自己动动手,做点河湾本地农家土菜,给南来北往的过路人尝个新鲜,或许人家还会感兴趣呢,吃了还想吃,来了还要来。晓梅听明白了吴家宁的意思,对于烧菜做饭她并不厌烦,有机会露一露自己的手艺,也很有成就感。她二话没说,只说了一个字,好。夫妻俩真的是一拍即合,一想就想到一起了。想过这事之后,他俩就真的到了一起。吴家宁过于冲动,动作太大,李晓梅有点不适应,连声娇嗔,滚远些,这饭馆八字还不见一撇呢,你激动个啥?哎哟,轻点儿,轻点儿,小心让孩子听见,你真是不知羞呢。
两个月后,一长串震耳欲聋、火花四溅的爆竹在他家门前路边尽情燃放,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大红纸屑。一个名叫家宁饭馆的小饭店,应声开张。吴家宁大喜过望,他家饭馆打一开始生意就火爆,来过的人都说他家的菜好吃,原汁原味,仿佛让人回到了从前的年代。如此这般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食客渐渐地多起来,没吃过的要来尝个新鲜,吃过了觉得好吃还想再来吃,家宁饭馆生意风生水起,远近扬名。小县城里稍微灵通些人士,都知道城郊有个家宁饭馆,他家土菜特别好吃。
吴家宁这个农家汉子,摇身一变,成为城郊小饭馆老板。李晓梅呢,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农家少妇,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饭店老板娘。不过,这位老板娘也是大厨,她亲自掌勺。即便整天围着灶台转,成为老板娘的晓梅,衣着打扮还是渐渐讲究起来,比先前洋气多了,整个人越发地显得年轻漂亮。这女人心情舒畅,对人就特别热情。某些来饭店里吃饭的食客,每每总要借机朝她多看两眼,尤其是那些回头客,来得多了就跟李晓梅混得跟老朋友似的。甚至,在某些人眼里,仿佛她李晓梅本身就是一道诱人的菜,有的人喜欢来这里吃饭,实质上就专门冲着她这道菜舍近求远而来。
吴家宁不是傻子。从客人言行甚至眼神上,他似乎心知肚明了,他的家宁饭馆到底好在哪儿。酸溜了好一阵子,吴家宁终于又回归自豪与自信了,他的脸上开始多云转晴。吴家宁看得开了,他不去和某些客人计较了,不必去在乎那些在目光上、言语上或深或浅的挑逗,毕竟他的家宁饭馆生意做起来了,吴家宁落得个轻轻松松。何况,“望梅止渴”,那也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望或不望,是别人的事情,梅子还是好端端挂在枝头,不会因为有人踮脚望了望,梅子就会从树上坠落下来,落到别人口中。所以,往后的许多时候,吴家宁就是个聋子,是个瞎子,有些事情,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这日子便过得波澜不惊,岁月静好,皆大欢喜。
4
几年下来,吴家宁的小饭馆赚得盆满钵满了。夫妻俩一合计,打算将老房子拆除,在原址上蓋上一幢楼房。这样一来,房子就宽敞了,小饭馆就能开得更大,才上档次,赚更多的钱。
两口子说干就干,提前备好了建筑材料,然后将小饭馆歇业三个月。很快,一栋一层五间、上下三层的楼房落成,饭馆在此重新开业了。新开张的饭馆,自然不像过去那么简陋,吴家宁已请人作了专业的设计和装修,看起来,它就是一个像模像样的酒店。而且,吴家宁把过去的招牌也换了,不再叫家宁饭馆,改叫家宁酒店。让人觉得,这里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土菜馆,已经是一家正儿八经的酒店了,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洋气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宁酒店成了县里面许多单位的定点酒店,单位来人接待,都喜欢安排在家宁酒店里。那年头,上饭店吃饭喝酒还是寻常事,人们可是没有什么顾忌的,不必躲躲闪闪。甚至去得越多越光彩,旁人便认为他混得好。那阵子,在江阳县城里,几乎无人不晓,在这个县城边上的河湾村,存在着这样一个吃了都说好生意十分火爆的家宁酒店。 就在吴家宁的酒店生意如日中天时,情况突然有了变化。发生变化还是因酒店门前的那条路。县里认为,河湾村已经不是原先的郊区农村了,县城规划已经覆盖了河湾村,河湾村俨然已经成了城区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恰恰处于进城出城的咽喉地带。县里头头脑脑们就觉得这条路已经不能适应县城的发展需要了,应该再次拓宽,至少应该建成双向四车道。
这样一来,吴家宁门前的场地就要让出来了,让给公路。过去,门前的空地就是家宁酒店停车场,食客把车往门口一停就上楼吃饭,十分便利。公路拓宽以后,这个停车场就废了,酒店面前不能停汽车了,只能跑汽车。路一拓宽,过往汽车跑得就欢快了,吴家宁家门口成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
路上的繁荣吴家宁并不十分关心,他最关心他的生意,希望生意更加繁荣。门前那条公路的拓宽,对吴家宁开酒店做生意自然有些影响,主要是停车不如以前方便了。门口不能停车,开车过来吃饭的人,车子只能绕到楼房后边的院子里停下。有人嫌麻烦,径直把车子开走了,去别处吃。
后面的院子毕竟没有原先门前场地宽敞,车子在院子里進进出出,显得很是拥挤,先来的才有位置停车,后来的车子都没法停了。为这,吴家宁常常伤透了脑筋,他曾经给左右邻居说好话,将来吃饭的客人车子停到人家场院里。偶尔一两次当然没问题,时间长了,人家可就不愿意了。
人家不愿意,倒也能理解,你还不能怪人家。搁在你,你又愿意吗?毕竟你吴家宁开酒店赚钱,你不能影响人家邻居正常生活呀,不能时常给人家带来不方便。况且,吴家宁很小就听说这样一句老古话,一家饱暖千家怨。上学以后,也从书上明白一个道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吴家宁从电视上也了解到上头有关说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凭什么就该你先富?对于这些问题,吴家宁曾经苦苦思考,终于悟出一些道理来。
吴家宁明白了个中道理,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他特别小心谨慎。他尽量不去刺激人家,也不麻烦人家,不得已麻烦了人家,吴家宁也不会白白麻烦人家,总是有所表示的。谁家老人小孩过生日来酒店请客吃个饭,吴家宁见机行事,做得很活络,数额小的他干脆免单,不收钱了,数额大的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材料费。这样一来,吴家宁渐渐地给邻居们铺下了不少人情,邻居们对他态度改变,友善多了。觉得吴家宁开个酒店也不容易,能够方便的,就尽量方便他。
公路拓宽以后,给吴家宁带来了许多不便,吴家宁并没有怨天尤人。他知道该怎么做,尽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让食客们吃得更舒心。于是,情势很快扭转,之前的负面影响如同一场春雪,落在地上待不了多久,太阳一出来雪便化了。公路拓宽以后,停车的地方少了,但来吃饭的人反而渐渐多起来,吴家宁之前都没有想到,生意反而会进一步好起来。
同时,拓宽公路,吴家宁让出了门口的场地,这让,可不是白让的,吴家宁是拿过补偿的。而且,那补偿金额也是非常可观的,可能将吴家宁未来好多年经营酒店的收益,一次性提前拿到了。所以,这次让路给吴家宁带来了不便,吴家宁仅仅苦闷了一阵子,很快便调整过来,见人仍是乐呵呵的,两口子还像过去一样,每天笑脸迎客,照旧忙里忙外做生意,日子过得仍然充实而又安宁。
5
吴家宁怎么也没有料到,几年之后,情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还是门前那条路。县里还是觉得河湾这个咽喉地带不够通畅,影响了车辆进出速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堵车逐渐成为许多城市一道壮观的风景线,不仅大城市堵,小城市也在堵,甚至连江阳县这个小小县城也会经常发生堵车。
县城堵车主要有几个关键点,河湾村就是关键点之一。治堵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要么控制车辆数量,要么把路修宽。车辆越来越多,控制数量很难,修路便成为各地首选措施。吴家宁门前那条路,再一次拓宽,也就不可避免,迫在眉睫。
这些年,许多城市里的人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城市的发展,比孩子的成长还要快。城市的道路,就好像是孩子的衣服。明明是才换的新衣服,穿在孩子的身上倒也很漂亮,但这新鲜劲儿却不能持久,没过几天这孩子又愁眉苦脸了,觉得衣服小了,穿在身上紧巴巴难受,须换件更加宽松的新衣服。其实,衣服并没有变小,只是孩子在不声不响地长大了。这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就像春天里返青的麦苗,夜间悄悄起身,见了阳光就拔节,真的一天一个样子,几个月不见人就认不出来了。你说这衣服能不小吗?
堵车和修路,在一段时间里,在大大小小许多城市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谈资。有一回,吴家宁在餐厅里听食客们聊天说,人家老外笑话我们城市的路面都是带拉链的,时不时的,就要打开拉链,看看里面的东西还在不在,看它在里面日子过得可舒服,让它出来吐吐气晒晒太阳。似乎隔长了时间不拉开拉链看看它,心里就不踏实。吴家宁嘴角一扯,独自笑了。那笑,却是苦笑。心里面骂着那些个“洋鬼子”,他们那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呢,他们那鬼地方能有咱这儿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吗?
吴家宁这个生活在小城边缘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发展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真可谓日新月异,歇一段时间不出门,记忆中的路就溜掉了,你再也找不到了。吴家宁每每想到这里就感到特别自豪。不过,自豪归自豪,吴家宁也有他的烦心事。他曾经多次让路,这次门前的道路拓宽,同样需要吴家宁让路。而且,这一次让路真的很要命,这一让,吴家宁家房子就得全部让掉,甚至,连那不大的后院也要让掉,在那地方再也无法盖房子了。房子没了,家宁酒店甚至原先的家宁饭馆也开不成了,他这一家老小的生计可就成了问题。
这下子,吴家宁真的是急了。他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爬上爬下,躁动不安。他急得又像只无头苍蝇,漫无目标,到处乱窜。吴家宁上下奔走,求爷爷,拜奶奶,要求这次道路拓宽绝不要动他家房子,他逢人就说这次再动他的房子,无异于要他的命了。路要加宽,也有办法,对面还有一块空地,实在要加宽,就加到他家对面那块空地上去吧。
该跑的跑了,该求的也求了,可人家就是不答应他。人家不答应,自有不答应的道理,这样的道路拓宽工程,都是规划设计的结果,任何人也无权擅自改变。吴家宁自是无法阻止了,他只能再一次让路。 可悲的是,这一次让路,他那名为家宁酒店的产业将就此销声匿迹,他和晓梅将就此失业,没事干了。吴家宁又心疼,又焦急,却又无奈。实在没法,他只有认了。不过,这一次所得到的拆迁补偿金,远远超出了吴家宁的想象。吴家宁伸出手指算了算,换个地方重新盖间大房子,当然绰绰有余。他什么都不干了,将这笔钱存进银行,用来养小又养老,差不多也就够了。
所以,当推土机低吼着将吴家宁三层楼房摧垮时,吴家宁虽情绪黯然,但他的精神并没有同这三层楼房一起垮掉。吴家宁心中涌起的不是简单的悲哀,而是一直难以言表的悲欣交集!
这一次让路,吴家宁拿到了多少拆迁补偿,外人是不知道的。那些日子里,李晓梅只是没有由来地抿着嘴笑。吴家宁自己在签字领钱的时候,竟被吓了一跳。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人家是不是在数字后面多写了一个零。不过,他看清楚了那个大写的金额,才知道人家并没有写错,他要拿的就是那么多钱。
拿到了那笔钱,吴家宁没有再去找地方重新开酒店。开了十几年的酒店,虽也赚了不少钱,但比起他拿到手的这笔拆迁补偿,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呢。这些年来,为了酒店,吴家宁已经很累了。饮食行业,毕竟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不是那么好干的。最重要的,吳家宁累的不光是身体。身体累了,吴家宁还可以承受,晚上倒床睡一觉,第二天一早起来,也就恢复了。吴家宁最怕的是心累,心累了,并不是睡一觉就能恢复的。相反,心累了,想睡觉却是睡不着的。
6
开酒店,累心的事情真的很多。有时,累在酒店外面,有时,累在酒店里面。外面的事很多,如同到了一座宏大的庙宇里,你得烧香拜佛。那香也不是可以随便烧的,少烧哪一炷香都不行;那佛也不是可以随便拜的,少拜哪一尊佛也不行。就算是香都烧了,佛都拜了,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办成。
尤其令人胆战心惊的是烧错香,拜错佛。倘若不幸烧错香,拜错佛,后果就特别严重了,严重到让你有苦不能言,有痛说不出,你就自认倒霉,哑巴吃黄连吧。
相对外面来说,酒店里面的累,会少得多,也直接得多,都是些眼睛能够看到、耳朵能够听见的事情。偶尔也会有来吃霸王餐的,是那些光着膀子手臂上文有青龙黑虎虚张声势的家伙们。吴家宁并不在意,只是悄悄地给谁打个电话,人家就饭都没吃就走掉了,或是吃了饭乖乖地付账走人。走了以后这些人就不会再来了,再来的人,估计是些不识时务的初生之犊,他们过来是自找钉子碰了。
吴家宁不怕人来吃霸王餐,他最怕人家来“揩油”。过来“揩油”的人,若是真的仅仅揩点“油水”,倒也无所谓,开个酒店嘛,毕竟也不在乎那点“油水”。可人家来了,想揩走的“油水”,恰恰是吴家宁绝不愿意施舍的东西。也不光是吴家宁不肯施舍,是个男人估计都不会施舍。那些来“揩油”的人,看着道貌岸然,骨子里面却坏透了,他们来饭店吃饭,冲的不是他家的饭菜,冲的是吴家宁老婆李晓梅。
总有那么一些人,让吴家宁特别恶心,见了他们,吴家宁就像吞了一只活苍蝇,想吐吐不出。那些人好像几辈子都没有见过女人似的,来到酒店里,两只贼溜溜的小眼睛总是盯着晓梅转,目光在晓梅身上前后上下蹭来蹭去。仅是目光蹭蹭,倒也罢了,有的人,目光蹭过,接着那只“咸猪手”也禁不住伸出来了,就差没有掏出两腿间那条发育不良的小腿来丢人现眼了。为这,吴家宁想想就恶心,想想就伤心。他一想到这些,对有些事情就怎么都不能放心了。吴家宁曾经发誓,等有钱了,老子就不干了,不再伺候那些看起来道貌岸然实际上猪狗不如的东西。
所以,拿到了这笔十分意外的拆迁补偿金,吴家宁的第一反应就是,够了,老子不干了,那种伺候人的恶心事,老子干够了,再也不想干了。于是,拿着这笔钱,吴家宁离开了那条路,退到了离路很远的小山坡上,重新盖了一栋房子。
说是一栋房子,倒也名副其实,真的就是一栋房子,一栋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后面有个不小的院子,前面有个很大的花园。房子盖好以后,许多亲戚朋友都来恭贺吴家宁的乔迁之喜。吴家宁总是对人家说,没什么,只是几间自建的民房。可是来看房子的人,尤其住在城里的人可不这么看,城里的人都认为,这是别墅,豪华别墅呢!民房也好,别墅也好,对吴家宁来说,反正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区别。自己盖的,花钱不多,仅仅是给自己住的,只要住得舒适就行,何必在意它是民房还是别墅。
7
人的一生,真不经混,还没混够,人就老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吴家宁便有了这样的感慨。那幢是民房还是别墅的房子,盖好以后,吴家宁住了几年,这房子里便显得空荡得很。不是别的,是因为孩子们大了,平时都不住家了。因为计划生育,吴家宁和李晓梅只生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已在省城上大学,小的是男孩,在一所寄宿学校念高中。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家里面才会热闹起来。平淡的日子,往往过起来最快,一天一闪就没了,一个月也是一闪就没了,一年同样还是一闪就没了。时间过得快,世事变化却更快。人到中年,闲来无事时,吴家宁便后悔当初没多要个孩子,即便花多大代价也该留下那孩子。
不知道是哪一天,吴家宁盖房子的那座小山上,突然来了几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头上戴着橘红色太阳帽的人。他们在坡地上支起了三脚架,架子上安放了一台测量仪。那些穿红衣戴红帽的人,把自己的下巴抵到三脚架上,闭起一只眼,用一只眼睛看着测量仪。那模样,很有些像当年的木匠师傅,鲁班的徒子徒孙们,在木头上吊线一样。估计,他们的工作也就跟木匠吊线类似吧,他们走的时候,在地上留下了一溜子红白相间的桩子。那些桩子,到了吴家宁家门前的时候就没有了,但是,在吴家宁家后院墙外又出现了。
吴家宁见了那些柱子,就觉得有事了。接下来,开始有传言,而且传言日渐多起来。有的说,县里某个大公司要在这里盖办公大楼。那个公司老板是个暴发户,他特看重风水,似乎他就靠了风水发家致富。老板悄悄找人看了,认为这里风水好,前有流水,后有靠山。也有人说,不对,不是盖公司办公大楼,是要盖一所学校,因为这里环境好,空气好。不是说,要把最好的环境留给学校、留给孩子吗?还有人说,不对,都不对,不是盖房子,是修路。现在城市发展快,再多的路,再宽的路,也不够汽车跑了。去过大城市的人都知道,如今许多地方汽车没有自行车跑的快了。城市堵车,原先只有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才会有的繁华现象,现在不同了,除了遥远的西部边陲,中东部地区没有哪个城市不堵车,就连小小的县城也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堵车的行列。 时间久了,情况渐渐明朗。那地方还真的不是盖公司办公大楼,也不是盖学校。人家说对了,真的就是修路,不过,这条路,可能与县城里堵车无关了。这條路不可能再成为县城里的一条街道了,也不是连接县城与乡村的县乡公路。它是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县城和省城的一条高速公路。
从开始来人测量,到在此修建高速公路的消息被证实,相隔时间不长。这些日子里,吴家宁心中不宁,总像有十五只桶打水,心里七上八下,一天也没有舒坦过。消息被证实那一刻,吴家宁浑身发软,站都站不稳了,几乎要瘫倒在地上。
吴家宁早已认定了,那栋民房也好别墅也好的房子,就是他的终老之地。他把自己和晓梅的后半辈子,已经托付给这栋民房也好别墅也好的大房子了。家里地方大,有院子,有园子。晓梅喜欢养鸡,就随她去养鸡。吴家宁喜欢养花养盆景,在这里也有条件好好莳花弄草。
这几年,吴家宁响应晓梅提议,自己动手在屋前屋后,随便开出了几块地,种了点时令蔬菜。原本就是农民,吴家宁种起蔬菜来特别顺手。菜随人意,长得特别的欢,两口子吃不完,还常常送了些给前来串门走动的亲戚朋友。谁都知道,自家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吃了放心,根本不用担心化肥农药超标问题了。人家都羡慕死了这两口子,天天都能放心大胆地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这一对夫妻真是快活似神仙了。
8
不愿意见到的事实,偏偏很快就摆到了吴家宁的面前。除了接受,吴家宁别无选择。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吴家宁没想到人家办事这样利落,说干,就干起来了。这条从县城到省城的高速公路,从传言到开工,中间并无多少时日。就像当年吴家宁开个小饭馆似的,想好了便干,快得令人瞠目结舌。
那天,吴家宁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人,其中两个他认识,一个是镇长,一个是村支书。几个人进了吴家宁的房子里后,一个个东张西望四处瞅。不知道是谁不由自主地说了句,多好的房子呀,才盖好,没住几年吧,可惜又要拆了。旁边的一个人好像不太满意那个人这样说话,就走过去,用手肘子碰了碰那个说话的人。之后,那人便不再说话了。接下来,镇长开门见山,挑明了话题,老吴啊,我们的来意,想必你也是知道的,我们就是为了这房子……镇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吴家宁就把镇长的话打断了。吴家宁说,镇长,啥都别说了,这一切我都知道了。
很快,这栋不知道算是民房还是别墅的楼房,就被推土机轻而易举地推翻了。吴家宁没有再一次退到更远的山坡上去盖房子了。这次,他想盖房子也盖不成了,他的房子总不能盖在空中。不过,还真有人把房子盖到了天上。他房子太高,仰头看房顶,帽子都会从背后掉下来。高到天上去的房子也有他的份儿,他只需签个名字就领到房子钥匙,轻轻松松地住进了令他向往却又恐慌的高层电梯房。在那远离土地的地方,除了晓梅不能继续养鸡,他自己无法莳花弄草,吴家宁一家生活上倒也没有太大的不便。
吴家宁是个念旧的人。搬进新房之后,吴家宁还曾几次偷偷地来到高速公路的工地旁,悄悄地看看自家的旧宅基地。特别是屋前的花园里,还有那棵没有来得及移走的银杏树,仿佛那是他多年的旧友。可惜了,那棵树。其实,就算吴家宁想带走它,它在吴家宁的新家也落不了地,他无法将它移栽到电梯房里。他很担心那棵树的命运,那些开山破土的人,是不会痛惜一棵树的。果真痛惜了,他便下不去手的,事就干不成了。
吴家宁走上前去,想找个人商量一下,说他原先就住在这地方,那棵银杏树就是他当年亲手栽下。挖倒了树枯了可惜,他想把它移走。那个戴红色安全帽的人,过来拦他,不让他往他家旧宅基地里走。人家指着旁边的一块牌子给他看,那上面写有:施工重地,闲人免进。
闲人?我成闲人了?吴家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看,还是那八个字,吴家宁信了。人哪,一旦离开了某个特定位置,他很有可能就成了闲人。吴家宁突然明白这个道理。
吴家宁按照那个戴红色安全帽的人的要求,后退了几步,退到了安全线之外。眼睁睁地看着面前那个毁灭与创造并举的场景,吴家宁心里不是滋味,不知不觉眼圈热起来了。
吴家宁看到的不再是施工现场。他的眼前浮现出自己的祖辈留下来的那栋土墙瓦顶的老宅子,还有后来他盖了又拆拆了又盖的新房子。尤其是最后那栋别人都说是别墅的大房子,时出时没,在他眼前沉浮不定。
看的时间久了,吴家宁感觉眼睛有些模糊,越来越模糊。他看不清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他甚至忘记了眼前这地方曾经是他的家。他一时想不起自己从前的家在哪里,也不记得回家的路应该怎样走。
9
从前肯定是回不去了。吴家宁只好转身,走在一条新铺的水泥道路上。他刚才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如今他住在河湾花园,那一个由十几栋高层电梯房组成的回迁小区。房子建在当年的河湾村地皮上,便在小区名称上保留了“河湾”字样。入住的都是吴家宁这样的人,自家房子被拆了,从河湾村四围会集到这个新社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钱,有闲,但没事情干,祖祖辈辈侍弄的土地没有了。
有的人是闲不住的,吴家宁就是这样。吃了几天闲饭,他便急得慌,在家坐不住,喜欢出门溜达。没目标,却用心。
有天吴家宁刚一下楼,碰巧遇上了以前的邻居老刘。老刘问吴家宁,吴老板最近在忙啥?老刘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三句话之后就没正形了。吴家宁跟他说话也很随便,回答老刘,还能忙什么?吴老板都成无老板了,闲得蛋疼。老刘说,那好哇,我倒有个好办法,专治你的蛋疼。吴家宁揶揄道,算了吧,你是自己屁眼里淌鲜血还要给别人治痔疮,你不照样闲得蛋疼。老刘诡秘一笑,说,谁像你呀,我可不闲,整天快乐着呢。
说罢,老刘扯起吴家宁的胳膊,拉着吴家宁就走。吴家宁不解,问老刘,这是去哪儿呀?老刘说,你别问,到了你就知道了,人家恰好三差一呢。
一听“三差一”,吴家宁便明白了,这老刘是拉他去打麻将。前几次溜达时,吴家宁已发现小区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好多家棋牌室。那些棋牌室都在一楼,窗外挂个招牌,上面写有两个字:棋牌。吴家宁路过时,曾朝里听过,也伸头瞄过,室内根本无棋,只有麻将,其实就是麻将馆。 吴家宁最讨厌打麻将,往常人家三差一拉他凑数,他从来不干,这回却被老刘不由分说地拖进了一家棋牌室。这家棋牌室是一套三室两厅的底楼住宅,里面摆了四台麻将机,客厅里放了两台,一间空出来的卧室里放了两台。一进门,老刘就介绍说,各位牌友好!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原来河湾村家宁酒店的吴老板。几位麻友举着手中的牌,悬在空中,眼睛直盯着吴家宁,仿佛等着吴家宁说一句“初来乍到,请多关照”。吴家宁红着脸,没有说话。
气氛陷入沉默后,打破尴尬局面应该是当时许多人共同的想法。卧室里有张麻将桌上一位老兄挑头说话,欢迎吴老板哪,要是吴老板携老板娘一起来,那就更欢迎啊。他家老板娘可是大美人哪,她一来大家可都能一饱眼福了。话音一落,屋子里气氛陡然高涨起来,有人起哄,有人骂俏。起哄的是男人,男人高声附和,对呀,带着老板娘一起来吧。骂俏的是女人,女人骂那些起哄的男人,没个好东西,一个个都是馋猫,闻不得半点儿鱼腥味。
吴家宁脸色赤红,嘴角颤栗。他感觉被人羞辱了,一时怒不可遏,抬起脚猛踹了老刘一下,吐痰似的吐出三個字:王八蛋!
随后,吴家宁夺门而出,把一脸无趣的老刘撂在一群男女的嘲笑声中。老刘在门口僵了半天,说不出话,也不知道自己是该进门还是该出门。兴许他在回味着吴家宁嘴里吐出的那三个字吧,这是骂他老刘呢,还是骂里面挑头起哄的人?
10
吴家宁走到楼下的绿化带边,晃晃脑袋,似要抛却或撇清刚才屋子里的乌烟瘴气。他在一棵新栽的香樟树下站了一小会儿,做了几个深呼吸,仿佛在对那棵香樟树诉说什么。而后,吴家宁缓缓地走出小区大门,沿着小区墙外商业街漫无目的地溜达。
在一家新开的饭店门前停步了,饭店招牌吸引了吴家宁的眼球——乡愁的味道。吴家宁心头一紧,他想起了他曾经开过的小饭馆,想起他和晓梅一起给客人曾经做过的土菜,那些客人吃了都说好的土菜。
那一瞬间,吴家宁好像明白了乡愁是什么滋味。这些日子,住在这高高在上的电梯楼房里,远离土地,手脚闲了,他的心跟人一样高悬着,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此刻,他明白了,原来那种滋味就是乡愁。
吴家宁想家了,想他从前的家。想那些从前的时光,那时觉得很辛苦,如今回味起来却很甜美的时光。
吴家宁将目光从饭店招牌上收回,从那家小饭店门前离开。他目视前方,步伐坚定有力,目标成竹在胸。看他走的方向,并不是回家。他到底要去哪儿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多以奇怪的目光看着他。
吴家宁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这一次和以往完全不同。一路走去,大步流星,前路畅通,无阻无碍。过往的行人,无不为他让路。
吴家宁再次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怀疑。原来,他并不一定就是给人让路的命。
责任编辑 张 琳
那一阵子,吴家宁很是郁闷。
他完全没有想到,曾经多次给人家让路,他都让到不能再让的地步了,怎么还要给人家让路。吴家宁忽然发现,这大半辈子他总是在给人家让路。他都怀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给人让路的命!
想想也是,给人让路的事,成为吴家宁前半生轨迹上一些重要的节点,差不多由那些节点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让路让得多了,吴家宁记不清到底让过多少回,只记得最典型的那几次。一般情况下,给人让路,仅需侧侧身,靠靠边,别人也就擦身走过去了,自己旋即归位。吴家宁记得那几次最典型的让路,可不是这种简单事,绝非吴家宁一个人朝路边靠一靠可以了事的。吴家宁得领着他的家人和他的家当统统朝边上挪一挪,靠一靠,这样才能给人让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让过之后,吴家宁和他的家却复不了原,归不了位。
从前吴家宁的邻居们,都说吴家宁祖辈好眼光。的确,他的先人眼光看得远。当初建房子时,他的祖上真是找对了地方。房子建成了,门前便有了一条路,而且那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路。那幢路边的房子,着实让江阳县河湾村那一带的人们羡慕了好多年。
在路边盖房子,似是世人共识。吴家宁家老房子,可不是先有路后建的房子。果真如此,傻子都能看到,那还叫有眼光吗?最多说明运气好,遇上了一块难得的宅基地。人家可是先有房子而后才有路,房子建在那里,一家人住进去了,多少年后,忽然有人要在那里修建一条大马路。新修的大马路,比原先那条靠人双脚踩出来的人行土道平坦宽阔多了。
那条路虽叫大马路,却不是用来跑马的,是跑汽车的。现在的马很少见了,仅剩的少数马匹都留在草原上,供游人观赏和怀旧。至于那个主持修路的人到底是谁,吴家宁并不认识。他只觉得那个人非常了不起,竟然有那么大的能耐,轻轻松松就在人家门前修出一条宽敞的大马路来。这条路通南达北,不知有多长呢。吴家宁坐车经过其中一段,一路上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山水无阻,天堑通途。吴家宁心下明白,这条路修起来可不容易,从前的人想都不会想到。
吴家宁这个人,看似随和,实际上心里边打小就有一股子傲劲儿,向来对谁他都不会轻易佩服,这次对在他门前修路的那个人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人家在他门前修路,肯定会给他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损害了他的某些眼前利益,吴家宁却是一个非常好讲话的人,他轻而易举就给人家让了路。不像别处某些“钉子户”,硬将两间破房子挺在道路中间,孤零零的碉堡似的,让人一目了然那是在等待什么,最后还不是钱到诸事了。
2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吴家宁不靠山,也不靠水。所以,他吃不了山,也吃不了水。如果硬要说靠,吴家宁倒是有两靠,一是靠了房,二是靠了路。其实,这房和路还是分不开的,有房,且有路,才形成了吴家宁背后坚实的依靠。
路邊的老房子,曾经给吴家宁带来了好运。最大的好运,当然是他讨来的老婆。当年村子里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他娶回了一个好老婆。他老婆李晓梅,能嫁给吴家宁,周围人都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家看中了吴家老房子。
那年头,在江阳县河湾村这个县城近郊的地方,不像现在,融入城区了,那时这里还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河湾人的生活习俗,完全是农村人的那一套。不说别的,单说男婚女嫁吧,虽然已是改革开放之后了,但传统旧习俗还是没有丢,青年男女谈婚论嫁须有媒人。理由很简单,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起重要作用,媒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对象可以自己谈,谈妥了也得找媒人。在定亲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很重要,那就是由媒人带着女方亲属,到男方去“看家”。所谓“看家”,也就是全面考察男方的家庭情况。实际上,“看家”往往被简单化,演变成看房子。男方的房子新,面积大,位置好,估计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李晓梅的家住在河湾村的邻村柳树村,柳树村靠近柳树河。柳树河是皖河的支流,皖河直通长江。柳树河离长江不远,水流平缓。柳树村地势低洼,最怕长江涨水通过皖河倒灌进来。过去在长江上游没有大坝的时候,这地方十年总有九年涝。柳树村的人向来羡慕河湾村,地势高,不怕洪涝,汛季高枕无忧。柳树村姑娘出嫁,人家的目光一齐瞄准了河湾村。
那天李晓梅母亲带了晓梅婶婶姑姑姨娘一大班子人,来到邻村吴家宁家里看家,还没进门,李晓梅的母亲已是喜上眉梢了。吴家宁家那幢前有场地后有院子且靠近路边四水归堂的大房子,让李晓梅母亲喜不自禁。虽然,当时门前的路,还只是一条不宽的土路,刚好能走汽车,若有两车相会,得提前找到宽一些的地方,一辆车子先停下,让另一辆车子缓缓开过。
那时,李晓梅的母亲已经看出来了,吴家宁家的房子坐落位置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她心里盘算着,这房子在路边,而且前有场后有院,将来可以成为前店后坊的,那房子能做商铺用,可以用来开店做生意呀。一铺养三代,晓梅嫁过去还愁没好日子过吗?!
那会儿,李晓梅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高中生,吴家宁却是个早早混迹社会的初中生。初中是人人都能上的,高中却要凭考,一般人考不上,成绩好的才能考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晓梅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应该是个大学生,当年所谓的天之骄子。让她嫁给初中生,她有点下嫁的感觉了,要嫁,最起码也得嫁个跟她平齐的高中生。
只是李晓梅的心里话没说出来,她把心事写在了脸上。从吴家回来,她脸上少了些少女应有的红晕,多了些罕见的苍白。知女莫如母。晓梅母亲一看女儿的表情,什么都明白了。她朝女儿把脸一拉,很不高兴地说,还有什么不如意,这么好的头绪哪里能找到!初中高中有啥区别,多上了那两年高中,能当饭吃当衣穿?你倒是上过高中,还不照样回家“扒泥巴”!
去吴家看家那天,晓梅的母亲连句客套话都没讲,主动留在吴家吃了中饭。吃饭时,她也啥都没说,满脸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她这一笑,同行的媒人和吴家在场的人就什么都明白了,大家心里便都踏实下来。一切都不用说了,晓梅母亲是满意的,她已经答应了这门亲事。 晓梅念了高中,算个小知识分子,在村子里很是受人待见。她人本身也生得水灵,走人面前人都会多看她一眼。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见人一面笑,笑起来脸上还会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尤其是那两条麻花辫子,从后背上垂下来,一直拖到了屁股蛋上。没事的时候,晓梅会将那辫子拽到面前来,捏在手上绕来绕去漫无目的地把玩着。那副模样,也不知曾经让村里村外多少青年男子心生爱怜。
后来,河湾村的人见吴家宁娶回了这样一个大美女,且还是个高中生,比男人念的书都要多,就好生羡慕,私下里甚至当面都说吴家宁这小子命好,艳福不浅。羡慕归羡慕,河湾人心里也是明镜似的,只是没有人愿意把那并不好听的话说出来。谁都知道,娶到了李晓梅,那并不是吴家宁长得俊俏,也不是吴家宁比别人有本事,是他的祖辈为他造了福,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太有魅力,帮了吴家宁的大忙。
3
没过两年,吴家宁门前的那条土路摇身一变,比原来宽了一倍还要多,而且铺上了不沾泥不存水黑色丝绒般的柏油。路上跑的各式各样车子,也明显多了起来,一辆接一辆,似乎没有断档。那时,那条路已经成为一条南北走向国道当中的一段了。因为路面拓宽,吴家宁家的房子离公路更近了一步,好像那条路专为他家修的。
门前有路,路又修宽了,房子的商业价值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有一阵子,隔三差五地有人上门来询问,问吴家宁的房子能否出租。吴家宁反问人家,你想租它干啥呢?人家说,开饭馆呢。吴家宁又问,这么个小地方能开饭馆吗?人家说,应该可以的,开个小土菜馆吧。
问答之间,吴家宁心里便有数了。他答复人家,这是我家唯一住房,租给你了,我们一家老小就只有睡到大马路上去了,所以,你给再多钱这房子我也不能租给你。
上门求租的人一转背,吴家宁便急不可耐地走出家门,走到新修的大马路上,远远近近地打量起自家的房子来。那天晚上,吴家宁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白天的事老在眼前晃悠。吴家宁如同泥鳅打滚一样翻过身去,将李晓梅搂在怀里,压在身下,贴着她的耳朵问,老婆,既然人家想租我们房子去开饭馆,也就说明我们的房子能开饭馆。要是我们自己动起手来开个小饭馆,不是更方便吗?连房租费都省掉了。
吴家宁知道,李晓梅烧得一手好菜,若要开个小饭馆,不仅要晓梅点头,而且还需要她亲自动手出力呢。若从外面请个大厨来,那是要花大价钱的。其实,大厨又能怎样呢?不就是多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嘛,还不如自己动动手,做点河湾本地农家土菜,给南来北往的过路人尝个新鲜,或许人家还会感兴趣呢,吃了还想吃,来了还要来。晓梅听明白了吴家宁的意思,对于烧菜做饭她并不厌烦,有机会露一露自己的手艺,也很有成就感。她二话没说,只说了一个字,好。夫妻俩真的是一拍即合,一想就想到一起了。想过这事之后,他俩就真的到了一起。吴家宁过于冲动,动作太大,李晓梅有点不适应,连声娇嗔,滚远些,这饭馆八字还不见一撇呢,你激动个啥?哎哟,轻点儿,轻点儿,小心让孩子听见,你真是不知羞呢。
两个月后,一长串震耳欲聋、火花四溅的爆竹在他家门前路边尽情燃放,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大红纸屑。一个名叫家宁饭馆的小饭店,应声开张。吴家宁大喜过望,他家饭馆打一开始生意就火爆,来过的人都说他家的菜好吃,原汁原味,仿佛让人回到了从前的年代。如此这般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食客渐渐地多起来,没吃过的要来尝个新鲜,吃过了觉得好吃还想再来吃,家宁饭馆生意风生水起,远近扬名。小县城里稍微灵通些人士,都知道城郊有个家宁饭馆,他家土菜特别好吃。
吴家宁这个农家汉子,摇身一变,成为城郊小饭馆老板。李晓梅呢,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农家少妇,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饭店老板娘。不过,这位老板娘也是大厨,她亲自掌勺。即便整天围着灶台转,成为老板娘的晓梅,衣着打扮还是渐渐讲究起来,比先前洋气多了,整个人越发地显得年轻漂亮。这女人心情舒畅,对人就特别热情。某些来饭店里吃饭的食客,每每总要借机朝她多看两眼,尤其是那些回头客,来得多了就跟李晓梅混得跟老朋友似的。甚至,在某些人眼里,仿佛她李晓梅本身就是一道诱人的菜,有的人喜欢来这里吃饭,实质上就专门冲着她这道菜舍近求远而来。
吴家宁不是傻子。从客人言行甚至眼神上,他似乎心知肚明了,他的家宁饭馆到底好在哪儿。酸溜了好一阵子,吴家宁终于又回归自豪与自信了,他的脸上开始多云转晴。吴家宁看得开了,他不去和某些客人计较了,不必去在乎那些在目光上、言语上或深或浅的挑逗,毕竟他的家宁饭馆生意做起来了,吴家宁落得个轻轻松松。何况,“望梅止渴”,那也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望或不望,是别人的事情,梅子还是好端端挂在枝头,不会因为有人踮脚望了望,梅子就会从树上坠落下来,落到别人口中。所以,往后的许多时候,吴家宁就是个聋子,是个瞎子,有些事情,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这日子便过得波澜不惊,岁月静好,皆大欢喜。
4
几年下来,吴家宁的小饭馆赚得盆满钵满了。夫妻俩一合计,打算将老房子拆除,在原址上蓋上一幢楼房。这样一来,房子就宽敞了,小饭馆就能开得更大,才上档次,赚更多的钱。
两口子说干就干,提前备好了建筑材料,然后将小饭馆歇业三个月。很快,一栋一层五间、上下三层的楼房落成,饭馆在此重新开业了。新开张的饭馆,自然不像过去那么简陋,吴家宁已请人作了专业的设计和装修,看起来,它就是一个像模像样的酒店。而且,吴家宁把过去的招牌也换了,不再叫家宁饭馆,改叫家宁酒店。让人觉得,这里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土菜馆,已经是一家正儿八经的酒店了,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洋气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宁酒店成了县里面许多单位的定点酒店,单位来人接待,都喜欢安排在家宁酒店里。那年头,上饭店吃饭喝酒还是寻常事,人们可是没有什么顾忌的,不必躲躲闪闪。甚至去得越多越光彩,旁人便认为他混得好。那阵子,在江阳县城里,几乎无人不晓,在这个县城边上的河湾村,存在着这样一个吃了都说好生意十分火爆的家宁酒店。 就在吴家宁的酒店生意如日中天时,情况突然有了变化。发生变化还是因酒店门前的那条路。县里认为,河湾村已经不是原先的郊区农村了,县城规划已经覆盖了河湾村,河湾村俨然已经成了城区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恰恰处于进城出城的咽喉地带。县里头头脑脑们就觉得这条路已经不能适应县城的发展需要了,应该再次拓宽,至少应该建成双向四车道。
这样一来,吴家宁门前的场地就要让出来了,让给公路。过去,门前的空地就是家宁酒店停车场,食客把车往门口一停就上楼吃饭,十分便利。公路拓宽以后,这个停车场就废了,酒店面前不能停汽车了,只能跑汽车。路一拓宽,过往汽车跑得就欢快了,吴家宁家门口成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
路上的繁荣吴家宁并不十分关心,他最关心他的生意,希望生意更加繁荣。门前那条公路的拓宽,对吴家宁开酒店做生意自然有些影响,主要是停车不如以前方便了。门口不能停车,开车过来吃饭的人,车子只能绕到楼房后边的院子里停下。有人嫌麻烦,径直把车子开走了,去别处吃。
后面的院子毕竟没有原先门前场地宽敞,车子在院子里進进出出,显得很是拥挤,先来的才有位置停车,后来的车子都没法停了。为这,吴家宁常常伤透了脑筋,他曾经给左右邻居说好话,将来吃饭的客人车子停到人家场院里。偶尔一两次当然没问题,时间长了,人家可就不愿意了。
人家不愿意,倒也能理解,你还不能怪人家。搁在你,你又愿意吗?毕竟你吴家宁开酒店赚钱,你不能影响人家邻居正常生活呀,不能时常给人家带来不方便。况且,吴家宁很小就听说这样一句老古话,一家饱暖千家怨。上学以后,也从书上明白一个道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吴家宁从电视上也了解到上头有关说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凭什么就该你先富?对于这些问题,吴家宁曾经苦苦思考,终于悟出一些道理来。
吴家宁明白了个中道理,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他特别小心谨慎。他尽量不去刺激人家,也不麻烦人家,不得已麻烦了人家,吴家宁也不会白白麻烦人家,总是有所表示的。谁家老人小孩过生日来酒店请客吃个饭,吴家宁见机行事,做得很活络,数额小的他干脆免单,不收钱了,数额大的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材料费。这样一来,吴家宁渐渐地给邻居们铺下了不少人情,邻居们对他态度改变,友善多了。觉得吴家宁开个酒店也不容易,能够方便的,就尽量方便他。
公路拓宽以后,给吴家宁带来了许多不便,吴家宁并没有怨天尤人。他知道该怎么做,尽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让食客们吃得更舒心。于是,情势很快扭转,之前的负面影响如同一场春雪,落在地上待不了多久,太阳一出来雪便化了。公路拓宽以后,停车的地方少了,但来吃饭的人反而渐渐多起来,吴家宁之前都没有想到,生意反而会进一步好起来。
同时,拓宽公路,吴家宁让出了门口的场地,这让,可不是白让的,吴家宁是拿过补偿的。而且,那补偿金额也是非常可观的,可能将吴家宁未来好多年经营酒店的收益,一次性提前拿到了。所以,这次让路给吴家宁带来了不便,吴家宁仅仅苦闷了一阵子,很快便调整过来,见人仍是乐呵呵的,两口子还像过去一样,每天笑脸迎客,照旧忙里忙外做生意,日子过得仍然充实而又安宁。
5
吴家宁怎么也没有料到,几年之后,情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还是门前那条路。县里还是觉得河湾这个咽喉地带不够通畅,影响了车辆进出速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堵车逐渐成为许多城市一道壮观的风景线,不仅大城市堵,小城市也在堵,甚至连江阳县这个小小县城也会经常发生堵车。
县城堵车主要有几个关键点,河湾村就是关键点之一。治堵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要么控制车辆数量,要么把路修宽。车辆越来越多,控制数量很难,修路便成为各地首选措施。吴家宁门前那条路,再一次拓宽,也就不可避免,迫在眉睫。
这些年,许多城市里的人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城市的发展,比孩子的成长还要快。城市的道路,就好像是孩子的衣服。明明是才换的新衣服,穿在孩子的身上倒也很漂亮,但这新鲜劲儿却不能持久,没过几天这孩子又愁眉苦脸了,觉得衣服小了,穿在身上紧巴巴难受,须换件更加宽松的新衣服。其实,衣服并没有变小,只是孩子在不声不响地长大了。这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就像春天里返青的麦苗,夜间悄悄起身,见了阳光就拔节,真的一天一个样子,几个月不见人就认不出来了。你说这衣服能不小吗?
堵车和修路,在一段时间里,在大大小小许多城市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谈资。有一回,吴家宁在餐厅里听食客们聊天说,人家老外笑话我们城市的路面都是带拉链的,时不时的,就要打开拉链,看看里面的东西还在不在,看它在里面日子过得可舒服,让它出来吐吐气晒晒太阳。似乎隔长了时间不拉开拉链看看它,心里就不踏实。吴家宁嘴角一扯,独自笑了。那笑,却是苦笑。心里面骂着那些个“洋鬼子”,他们那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呢,他们那鬼地方能有咱这儿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吗?
吴家宁这个生活在小城边缘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发展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真可谓日新月异,歇一段时间不出门,记忆中的路就溜掉了,你再也找不到了。吴家宁每每想到这里就感到特别自豪。不过,自豪归自豪,吴家宁也有他的烦心事。他曾经多次让路,这次门前的道路拓宽,同样需要吴家宁让路。而且,这一次让路真的很要命,这一让,吴家宁家房子就得全部让掉,甚至,连那不大的后院也要让掉,在那地方再也无法盖房子了。房子没了,家宁酒店甚至原先的家宁饭馆也开不成了,他这一家老小的生计可就成了问题。
这下子,吴家宁真的是急了。他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爬上爬下,躁动不安。他急得又像只无头苍蝇,漫无目标,到处乱窜。吴家宁上下奔走,求爷爷,拜奶奶,要求这次道路拓宽绝不要动他家房子,他逢人就说这次再动他的房子,无异于要他的命了。路要加宽,也有办法,对面还有一块空地,实在要加宽,就加到他家对面那块空地上去吧。
该跑的跑了,该求的也求了,可人家就是不答应他。人家不答应,自有不答应的道理,这样的道路拓宽工程,都是规划设计的结果,任何人也无权擅自改变。吴家宁自是无法阻止了,他只能再一次让路。 可悲的是,这一次让路,他那名为家宁酒店的产业将就此销声匿迹,他和晓梅将就此失业,没事干了。吴家宁又心疼,又焦急,却又无奈。实在没法,他只有认了。不过,这一次所得到的拆迁补偿金,远远超出了吴家宁的想象。吴家宁伸出手指算了算,换个地方重新盖间大房子,当然绰绰有余。他什么都不干了,将这笔钱存进银行,用来养小又养老,差不多也就够了。
所以,当推土机低吼着将吴家宁三层楼房摧垮时,吴家宁虽情绪黯然,但他的精神并没有同这三层楼房一起垮掉。吴家宁心中涌起的不是简单的悲哀,而是一直难以言表的悲欣交集!
这一次让路,吴家宁拿到了多少拆迁补偿,外人是不知道的。那些日子里,李晓梅只是没有由来地抿着嘴笑。吴家宁自己在签字领钱的时候,竟被吓了一跳。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人家是不是在数字后面多写了一个零。不过,他看清楚了那个大写的金额,才知道人家并没有写错,他要拿的就是那么多钱。
拿到了那笔钱,吴家宁没有再去找地方重新开酒店。开了十几年的酒店,虽也赚了不少钱,但比起他拿到手的这笔拆迁补偿,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呢。这些年来,为了酒店,吴家宁已经很累了。饮食行业,毕竟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不是那么好干的。最重要的,吳家宁累的不光是身体。身体累了,吴家宁还可以承受,晚上倒床睡一觉,第二天一早起来,也就恢复了。吴家宁最怕的是心累,心累了,并不是睡一觉就能恢复的。相反,心累了,想睡觉却是睡不着的。
6
开酒店,累心的事情真的很多。有时,累在酒店外面,有时,累在酒店里面。外面的事很多,如同到了一座宏大的庙宇里,你得烧香拜佛。那香也不是可以随便烧的,少烧哪一炷香都不行;那佛也不是可以随便拜的,少拜哪一尊佛也不行。就算是香都烧了,佛都拜了,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办成。
尤其令人胆战心惊的是烧错香,拜错佛。倘若不幸烧错香,拜错佛,后果就特别严重了,严重到让你有苦不能言,有痛说不出,你就自认倒霉,哑巴吃黄连吧。
相对外面来说,酒店里面的累,会少得多,也直接得多,都是些眼睛能够看到、耳朵能够听见的事情。偶尔也会有来吃霸王餐的,是那些光着膀子手臂上文有青龙黑虎虚张声势的家伙们。吴家宁并不在意,只是悄悄地给谁打个电话,人家就饭都没吃就走掉了,或是吃了饭乖乖地付账走人。走了以后这些人就不会再来了,再来的人,估计是些不识时务的初生之犊,他们过来是自找钉子碰了。
吴家宁不怕人来吃霸王餐,他最怕人家来“揩油”。过来“揩油”的人,若是真的仅仅揩点“油水”,倒也无所谓,开个酒店嘛,毕竟也不在乎那点“油水”。可人家来了,想揩走的“油水”,恰恰是吴家宁绝不愿意施舍的东西。也不光是吴家宁不肯施舍,是个男人估计都不会施舍。那些来“揩油”的人,看着道貌岸然,骨子里面却坏透了,他们来饭店吃饭,冲的不是他家的饭菜,冲的是吴家宁老婆李晓梅。
总有那么一些人,让吴家宁特别恶心,见了他们,吴家宁就像吞了一只活苍蝇,想吐吐不出。那些人好像几辈子都没有见过女人似的,来到酒店里,两只贼溜溜的小眼睛总是盯着晓梅转,目光在晓梅身上前后上下蹭来蹭去。仅是目光蹭蹭,倒也罢了,有的人,目光蹭过,接着那只“咸猪手”也禁不住伸出来了,就差没有掏出两腿间那条发育不良的小腿来丢人现眼了。为这,吴家宁想想就恶心,想想就伤心。他一想到这些,对有些事情就怎么都不能放心了。吴家宁曾经发誓,等有钱了,老子就不干了,不再伺候那些看起来道貌岸然实际上猪狗不如的东西。
所以,拿到了这笔十分意外的拆迁补偿金,吴家宁的第一反应就是,够了,老子不干了,那种伺候人的恶心事,老子干够了,再也不想干了。于是,拿着这笔钱,吴家宁离开了那条路,退到了离路很远的小山坡上,重新盖了一栋房子。
说是一栋房子,倒也名副其实,真的就是一栋房子,一栋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后面有个不小的院子,前面有个很大的花园。房子盖好以后,许多亲戚朋友都来恭贺吴家宁的乔迁之喜。吴家宁总是对人家说,没什么,只是几间自建的民房。可是来看房子的人,尤其住在城里的人可不这么看,城里的人都认为,这是别墅,豪华别墅呢!民房也好,别墅也好,对吴家宁来说,反正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区别。自己盖的,花钱不多,仅仅是给自己住的,只要住得舒适就行,何必在意它是民房还是别墅。
7
人的一生,真不经混,还没混够,人就老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吴家宁便有了这样的感慨。那幢是民房还是别墅的房子,盖好以后,吴家宁住了几年,这房子里便显得空荡得很。不是别的,是因为孩子们大了,平时都不住家了。因为计划生育,吴家宁和李晓梅只生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已在省城上大学,小的是男孩,在一所寄宿学校念高中。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家里面才会热闹起来。平淡的日子,往往过起来最快,一天一闪就没了,一个月也是一闪就没了,一年同样还是一闪就没了。时间过得快,世事变化却更快。人到中年,闲来无事时,吴家宁便后悔当初没多要个孩子,即便花多大代价也该留下那孩子。
不知道是哪一天,吴家宁盖房子的那座小山上,突然来了几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头上戴着橘红色太阳帽的人。他们在坡地上支起了三脚架,架子上安放了一台测量仪。那些穿红衣戴红帽的人,把自己的下巴抵到三脚架上,闭起一只眼,用一只眼睛看着测量仪。那模样,很有些像当年的木匠师傅,鲁班的徒子徒孙们,在木头上吊线一样。估计,他们的工作也就跟木匠吊线类似吧,他们走的时候,在地上留下了一溜子红白相间的桩子。那些桩子,到了吴家宁家门前的时候就没有了,但是,在吴家宁家后院墙外又出现了。
吴家宁见了那些柱子,就觉得有事了。接下来,开始有传言,而且传言日渐多起来。有的说,县里某个大公司要在这里盖办公大楼。那个公司老板是个暴发户,他特看重风水,似乎他就靠了风水发家致富。老板悄悄找人看了,认为这里风水好,前有流水,后有靠山。也有人说,不对,不是盖公司办公大楼,是要盖一所学校,因为这里环境好,空气好。不是说,要把最好的环境留给学校、留给孩子吗?还有人说,不对,都不对,不是盖房子,是修路。现在城市发展快,再多的路,再宽的路,也不够汽车跑了。去过大城市的人都知道,如今许多地方汽车没有自行车跑的快了。城市堵车,原先只有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才会有的繁华现象,现在不同了,除了遥远的西部边陲,中东部地区没有哪个城市不堵车,就连小小的县城也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堵车的行列。 时间久了,情况渐渐明朗。那地方还真的不是盖公司办公大楼,也不是盖学校。人家说对了,真的就是修路,不过,这条路,可能与县城里堵车无关了。这條路不可能再成为县城里的一条街道了,也不是连接县城与乡村的县乡公路。它是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县城和省城的一条高速公路。
从开始来人测量,到在此修建高速公路的消息被证实,相隔时间不长。这些日子里,吴家宁心中不宁,总像有十五只桶打水,心里七上八下,一天也没有舒坦过。消息被证实那一刻,吴家宁浑身发软,站都站不稳了,几乎要瘫倒在地上。
吴家宁早已认定了,那栋民房也好别墅也好的房子,就是他的终老之地。他把自己和晓梅的后半辈子,已经托付给这栋民房也好别墅也好的大房子了。家里地方大,有院子,有园子。晓梅喜欢养鸡,就随她去养鸡。吴家宁喜欢养花养盆景,在这里也有条件好好莳花弄草。
这几年,吴家宁响应晓梅提议,自己动手在屋前屋后,随便开出了几块地,种了点时令蔬菜。原本就是农民,吴家宁种起蔬菜来特别顺手。菜随人意,长得特别的欢,两口子吃不完,还常常送了些给前来串门走动的亲戚朋友。谁都知道,自家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吃了放心,根本不用担心化肥农药超标问题了。人家都羡慕死了这两口子,天天都能放心大胆地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这一对夫妻真是快活似神仙了。
8
不愿意见到的事实,偏偏很快就摆到了吴家宁的面前。除了接受,吴家宁别无选择。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吴家宁没想到人家办事这样利落,说干,就干起来了。这条从县城到省城的高速公路,从传言到开工,中间并无多少时日。就像当年吴家宁开个小饭馆似的,想好了便干,快得令人瞠目结舌。
那天,吴家宁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人,其中两个他认识,一个是镇长,一个是村支书。几个人进了吴家宁的房子里后,一个个东张西望四处瞅。不知道是谁不由自主地说了句,多好的房子呀,才盖好,没住几年吧,可惜又要拆了。旁边的一个人好像不太满意那个人这样说话,就走过去,用手肘子碰了碰那个说话的人。之后,那人便不再说话了。接下来,镇长开门见山,挑明了话题,老吴啊,我们的来意,想必你也是知道的,我们就是为了这房子……镇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吴家宁就把镇长的话打断了。吴家宁说,镇长,啥都别说了,这一切我都知道了。
很快,这栋不知道算是民房还是别墅的楼房,就被推土机轻而易举地推翻了。吴家宁没有再一次退到更远的山坡上去盖房子了。这次,他想盖房子也盖不成了,他的房子总不能盖在空中。不过,还真有人把房子盖到了天上。他房子太高,仰头看房顶,帽子都会从背后掉下来。高到天上去的房子也有他的份儿,他只需签个名字就领到房子钥匙,轻轻松松地住进了令他向往却又恐慌的高层电梯房。在那远离土地的地方,除了晓梅不能继续养鸡,他自己无法莳花弄草,吴家宁一家生活上倒也没有太大的不便。
吴家宁是个念旧的人。搬进新房之后,吴家宁还曾几次偷偷地来到高速公路的工地旁,悄悄地看看自家的旧宅基地。特别是屋前的花园里,还有那棵没有来得及移走的银杏树,仿佛那是他多年的旧友。可惜了,那棵树。其实,就算吴家宁想带走它,它在吴家宁的新家也落不了地,他无法将它移栽到电梯房里。他很担心那棵树的命运,那些开山破土的人,是不会痛惜一棵树的。果真痛惜了,他便下不去手的,事就干不成了。
吴家宁走上前去,想找个人商量一下,说他原先就住在这地方,那棵银杏树就是他当年亲手栽下。挖倒了树枯了可惜,他想把它移走。那个戴红色安全帽的人,过来拦他,不让他往他家旧宅基地里走。人家指着旁边的一块牌子给他看,那上面写有:施工重地,闲人免进。
闲人?我成闲人了?吴家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看,还是那八个字,吴家宁信了。人哪,一旦离开了某个特定位置,他很有可能就成了闲人。吴家宁突然明白这个道理。
吴家宁按照那个戴红色安全帽的人的要求,后退了几步,退到了安全线之外。眼睁睁地看着面前那个毁灭与创造并举的场景,吴家宁心里不是滋味,不知不觉眼圈热起来了。
吴家宁看到的不再是施工现场。他的眼前浮现出自己的祖辈留下来的那栋土墙瓦顶的老宅子,还有后来他盖了又拆拆了又盖的新房子。尤其是最后那栋别人都说是别墅的大房子,时出时没,在他眼前沉浮不定。
看的时间久了,吴家宁感觉眼睛有些模糊,越来越模糊。他看不清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他甚至忘记了眼前这地方曾经是他的家。他一时想不起自己从前的家在哪里,也不记得回家的路应该怎样走。
9
从前肯定是回不去了。吴家宁只好转身,走在一条新铺的水泥道路上。他刚才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如今他住在河湾花园,那一个由十几栋高层电梯房组成的回迁小区。房子建在当年的河湾村地皮上,便在小区名称上保留了“河湾”字样。入住的都是吴家宁这样的人,自家房子被拆了,从河湾村四围会集到这个新社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钱,有闲,但没事情干,祖祖辈辈侍弄的土地没有了。
有的人是闲不住的,吴家宁就是这样。吃了几天闲饭,他便急得慌,在家坐不住,喜欢出门溜达。没目标,却用心。
有天吴家宁刚一下楼,碰巧遇上了以前的邻居老刘。老刘问吴家宁,吴老板最近在忙啥?老刘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三句话之后就没正形了。吴家宁跟他说话也很随便,回答老刘,还能忙什么?吴老板都成无老板了,闲得蛋疼。老刘说,那好哇,我倒有个好办法,专治你的蛋疼。吴家宁揶揄道,算了吧,你是自己屁眼里淌鲜血还要给别人治痔疮,你不照样闲得蛋疼。老刘诡秘一笑,说,谁像你呀,我可不闲,整天快乐着呢。
说罢,老刘扯起吴家宁的胳膊,拉着吴家宁就走。吴家宁不解,问老刘,这是去哪儿呀?老刘说,你别问,到了你就知道了,人家恰好三差一呢。
一听“三差一”,吴家宁便明白了,这老刘是拉他去打麻将。前几次溜达时,吴家宁已发现小区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好多家棋牌室。那些棋牌室都在一楼,窗外挂个招牌,上面写有两个字:棋牌。吴家宁路过时,曾朝里听过,也伸头瞄过,室内根本无棋,只有麻将,其实就是麻将馆。 吴家宁最讨厌打麻将,往常人家三差一拉他凑数,他从来不干,这回却被老刘不由分说地拖进了一家棋牌室。这家棋牌室是一套三室两厅的底楼住宅,里面摆了四台麻将机,客厅里放了两台,一间空出来的卧室里放了两台。一进门,老刘就介绍说,各位牌友好!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原来河湾村家宁酒店的吴老板。几位麻友举着手中的牌,悬在空中,眼睛直盯着吴家宁,仿佛等着吴家宁说一句“初来乍到,请多关照”。吴家宁红着脸,没有说话。
气氛陷入沉默后,打破尴尬局面应该是当时许多人共同的想法。卧室里有张麻将桌上一位老兄挑头说话,欢迎吴老板哪,要是吴老板携老板娘一起来,那就更欢迎啊。他家老板娘可是大美人哪,她一来大家可都能一饱眼福了。话音一落,屋子里气氛陡然高涨起来,有人起哄,有人骂俏。起哄的是男人,男人高声附和,对呀,带着老板娘一起来吧。骂俏的是女人,女人骂那些起哄的男人,没个好东西,一个个都是馋猫,闻不得半点儿鱼腥味。
吴家宁脸色赤红,嘴角颤栗。他感觉被人羞辱了,一时怒不可遏,抬起脚猛踹了老刘一下,吐痰似的吐出三個字:王八蛋!
随后,吴家宁夺门而出,把一脸无趣的老刘撂在一群男女的嘲笑声中。老刘在门口僵了半天,说不出话,也不知道自己是该进门还是该出门。兴许他在回味着吴家宁嘴里吐出的那三个字吧,这是骂他老刘呢,还是骂里面挑头起哄的人?
10
吴家宁走到楼下的绿化带边,晃晃脑袋,似要抛却或撇清刚才屋子里的乌烟瘴气。他在一棵新栽的香樟树下站了一小会儿,做了几个深呼吸,仿佛在对那棵香樟树诉说什么。而后,吴家宁缓缓地走出小区大门,沿着小区墙外商业街漫无目的地溜达。
在一家新开的饭店门前停步了,饭店招牌吸引了吴家宁的眼球——乡愁的味道。吴家宁心头一紧,他想起了他曾经开过的小饭馆,想起他和晓梅一起给客人曾经做过的土菜,那些客人吃了都说好的土菜。
那一瞬间,吴家宁好像明白了乡愁是什么滋味。这些日子,住在这高高在上的电梯楼房里,远离土地,手脚闲了,他的心跟人一样高悬着,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此刻,他明白了,原来那种滋味就是乡愁。
吴家宁想家了,想他从前的家。想那些从前的时光,那时觉得很辛苦,如今回味起来却很甜美的时光。
吴家宁将目光从饭店招牌上收回,从那家小饭店门前离开。他目视前方,步伐坚定有力,目标成竹在胸。看他走的方向,并不是回家。他到底要去哪儿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多以奇怪的目光看着他。
吴家宁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这一次和以往完全不同。一路走去,大步流星,前路畅通,无阻无碍。过往的行人,无不为他让路。
吴家宁再次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怀疑。原来,他并不一定就是给人让路的命。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