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性”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在学术上受到知识、文化界的关注。中国舞蹈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用“现代性”的视角来关注我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探寻在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舞蹈的进程和追求。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舞蹈;发展;当代
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的“现代性”作为一种崭新的视角成为文艺领域内常谈常新的话题。有关“现代性”的著述在哲学界、文艺界,批评界等众多学界非常之多。由此可见,“现代性”热门话题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学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了直接或者间接性的关系。舞蹈作为一个以人体动作语言为载体,透过肢体去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为诠释舞蹈“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现代性”的界定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现代性”是指一种持续进步的,和目的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通常是指十八世纪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有关“现代性”的定义,权威的“现代性”理论家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他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界定强调了“无限发展”和“自由”的特征。福柯在《何为启蒙》中指出“现代性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是同自身建立起关系的方式,”他强调了“现代性”的“批判”态度。而吉登斯在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则表明:“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了“现代性”的“全球化”特征。
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众说纷纭,正如我们看到的“现代性”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众多理论学家站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立场上对“现代性”做出了不同地理解和定义。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和解释,都对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具有推动和指导作用。以“现代性”为思考的主题,尝试梳理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进程,进而探寻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追求。
二、“现代性”先驱动力
在西方首先遭遇“现代性”问题,在美学上呈现出了批判的态度,这使“现代性”表露出了自身的矛盾性和问题,而西方美学的“现代性”表述远远不能试用于中国的艺术情景。由于西方的侵略,中国“现代性”走上了一条不同與西方“现代性”道路。在西方殖民侵略,国人救国的社会环境制约下,现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展规律。现代中国舞蹈的发展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到“现代性”话题,不得不提到“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吴晓邦先生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先驱者戴爱莲先生。
20世纪30年代与中国兴起同时推行的“新舞蹈艺术”与中国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联系,这与当代中国舞蹈先驱者吴晓邦先生个人努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吴晓邦先生率先提出身体力行,他将现代舞从日本带到中国,并创立了中国现代舞,反映和体现了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启蒙时期的审美理想。他的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将个人与民族心理情感融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联合在一起,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新舞蹈的文化形式内容来表当代中国舞蹈启蒙时期的“现代性”,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追求。
戴爱莲先生对中国民间舞蹈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她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创造、并搬上了舞蹈艺术的舞台,端正了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识。将创造后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到国外,让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这是一种对中国舞蹈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现代性”启蒙。到目前为止,这种对民族舞蹈文化挖掘和创作方法仍被沿用。可以看出,这种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追求对中国舞蹈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现代性”启蒙使传统的民间舞蹈走向了国际的“现代性”发展道路,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现代性”足迹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1949年—1965年,当代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还是芭蕾舞、现代舞都在逐渐发展壮大,其中芭蕾舞就是中国学习苏联并引进的一种有别与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舞蹈艺术与西方的芭蕾艺术融合碰撞,产生了具有典型代表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透现出该时代特有的气息,是对美好现实和明天的向往,体现了时代文化艺术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并受到其影响与制约的“现代性”追求。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代中国舞蹈发展遭遇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经历了过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后,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当代舞蹈的发展展现出不同与以往的历史进程。在1980年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的参赛作品中,打破了原有题材革命化,民族化的局限性,一些作品在创作上,采用心理结构的手法,以情寓意,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传统的冲突。这种舞蹈“本体”意识的“现代性”加强了舞蹈原有的表现力,从观念上形成了“本体”的自主创造性改变,形成了一种不断发展的乐观趋势。
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加剧,中国舞蹈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也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现代舞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还是民族民间舞蹈注入新的观念,社会舞蹈的兴起,以及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影像数字艺术的融入等等,都表明各类艺术与舞蹈艺术的交流在加深,交融在加剧。体现了中国舞蹈在多元化格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阻挡的“现代性”发展趋势。
结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社会实践都以实现“现代性”为目标。“现代性”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对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粗浅梳理后,可以发现中国舞蹈的发展是将现实与传统文化连接起来的,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传统的超越。因此,只有立足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坚实根基上,站在时代“现代性”意识的高度上,才能坚实地走好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之路。
参考文献:
[1] 仝妍.关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现代性”思考[J],艺术百家.2014.2
[2] 卿青.中国舞蹈现代性足迹和诉求[J],中国艺术报.2010.9.21
[3] 朱敏.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J],艺术评论.2013第一期
[4] 唐圣菊.季中扬.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探究[J],江淮论坛.2014.6
[5] 李炜.任芳《中国当代舞蹈发展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舞蹈;发展;当代
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的“现代性”作为一种崭新的视角成为文艺领域内常谈常新的话题。有关“现代性”的著述在哲学界、文艺界,批评界等众多学界非常之多。由此可见,“现代性”热门话题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学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了直接或者间接性的关系。舞蹈作为一个以人体动作语言为载体,透过肢体去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为诠释舞蹈“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现代性”的界定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现代性”是指一种持续进步的,和目的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通常是指十八世纪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有关“现代性”的定义,权威的“现代性”理论家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他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界定强调了“无限发展”和“自由”的特征。福柯在《何为启蒙》中指出“现代性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是同自身建立起关系的方式,”他强调了“现代性”的“批判”态度。而吉登斯在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则表明:“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了“现代性”的“全球化”特征。
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众说纷纭,正如我们看到的“现代性”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众多理论学家站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立场上对“现代性”做出了不同地理解和定义。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和解释,都对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具有推动和指导作用。以“现代性”为思考的主题,尝试梳理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进程,进而探寻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追求。
二、“现代性”先驱动力
在西方首先遭遇“现代性”问题,在美学上呈现出了批判的态度,这使“现代性”表露出了自身的矛盾性和问题,而西方美学的“现代性”表述远远不能试用于中国的艺术情景。由于西方的侵略,中国“现代性”走上了一条不同與西方“现代性”道路。在西方殖民侵略,国人救国的社会环境制约下,现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展规律。现代中国舞蹈的发展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到“现代性”话题,不得不提到“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吴晓邦先生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先驱者戴爱莲先生。
20世纪30年代与中国兴起同时推行的“新舞蹈艺术”与中国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联系,这与当代中国舞蹈先驱者吴晓邦先生个人努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吴晓邦先生率先提出身体力行,他将现代舞从日本带到中国,并创立了中国现代舞,反映和体现了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启蒙时期的审美理想。他的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将个人与民族心理情感融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联合在一起,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新舞蹈的文化形式内容来表当代中国舞蹈启蒙时期的“现代性”,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追求。
戴爱莲先生对中国民间舞蹈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她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创造、并搬上了舞蹈艺术的舞台,端正了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识。将创造后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到国外,让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这是一种对中国舞蹈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现代性”启蒙。到目前为止,这种对民族舞蹈文化挖掘和创作方法仍被沿用。可以看出,这种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追求对中国舞蹈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现代性”启蒙使传统的民间舞蹈走向了国际的“现代性”发展道路,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现代性”足迹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1949年—1965年,当代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还是芭蕾舞、现代舞都在逐渐发展壮大,其中芭蕾舞就是中国学习苏联并引进的一种有别与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舞蹈艺术与西方的芭蕾艺术融合碰撞,产生了具有典型代表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透现出该时代特有的气息,是对美好现实和明天的向往,体现了时代文化艺术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并受到其影响与制约的“现代性”追求。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代中国舞蹈发展遭遇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经历了过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后,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当代舞蹈的发展展现出不同与以往的历史进程。在1980年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的参赛作品中,打破了原有题材革命化,民族化的局限性,一些作品在创作上,采用心理结构的手法,以情寓意,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传统的冲突。这种舞蹈“本体”意识的“现代性”加强了舞蹈原有的表现力,从观念上形成了“本体”的自主创造性改变,形成了一种不断发展的乐观趋势。
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加剧,中国舞蹈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也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现代舞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还是民族民间舞蹈注入新的观念,社会舞蹈的兴起,以及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影像数字艺术的融入等等,都表明各类艺术与舞蹈艺术的交流在加深,交融在加剧。体现了中国舞蹈在多元化格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阻挡的“现代性”发展趋势。
结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社会实践都以实现“现代性”为目标。“现代性”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对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粗浅梳理后,可以发现中国舞蹈的发展是将现实与传统文化连接起来的,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传统的超越。因此,只有立足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坚实根基上,站在时代“现代性”意识的高度上,才能坚实地走好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之路。
参考文献:
[1] 仝妍.关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现代性”思考[J],艺术百家.2014.2
[2] 卿青.中国舞蹈现代性足迹和诉求[J],中国艺术报.2010.9.21
[3] 朱敏.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J],艺术评论.2013第一期
[4] 唐圣菊.季中扬.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探究[J],江淮论坛.2014.6
[5] 李炜.任芳《中国当代舞蹈发展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