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卧冰求鲤”孝敬父母成为美谈,而“程门立雪”更是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典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道德的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的青少年,他们更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让“礼仪之邦”的美名享誉中外而谱写中华民族礼仪新篇章。
一、礼仪对中学生有何意义
(一) 礼仪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跨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上,而礼仪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 礼仪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形象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名片”,更是交往的前沿,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的形象。
二、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状况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的地区,城市气息和农村气息相融合。由于这特定的环境,学生的礼仪状况欠缺。
(一) 在家里: 唯我独尊、娇生惯养,不关心、不孝顺父母,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自私自利等。
(二) 在学校 :不懂得尊敬师长,进到老师办公室随意翻阅老师的东西,对老师直呼其名,遇到老师也不有礼貌问好,随意拍打老师肩膀,贪图安逸,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等等。
(三)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杂弃物,不遵守公德等。
三、造成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我校95﹪的学生的来源于当地的农村地区,各自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一,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教育的认识、方法与耐心。在农村家庭里,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时方法、方式简单粗暴,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于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打就是指责、讽刺、谩骂、挖苦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即使是读了大学也难以就业,读大学既费时间,又浪费钱,不如让孩子念完九年的义务教育就回家结婚生子增添人丁。而有少部分的农村家长虽然也希望子女上大学,获取更高的学位文凭,但他们认为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即可,其他无关紧要。这样一来,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因而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2)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的家庭里,不少的家长有着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分场合、地点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划令猜拳,甚至有的沉迷于酗酒、搓麻将、跳舞,甚至是赌博这样的娱乐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养成很不文明的习惯。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受当前应试考试的影响,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略了礼仪方面有效的教育,致使青少年在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地区,商品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道德、礼仪、修养却滞后,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标准也日趋世俗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追逐名利,讲究实惠,贪图安逸。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正确的礼貌习惯并未能在青少年身上牢牢扎根、开花、结果,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接受和崇拜。
四、面对农村中学生礼仪缺失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小掌握规范的礼仪要求,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做人做事守礼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如校园艺术节开展礼仪表演、比赛,成立礼仪模特队等等,使学礼仪、讲礼仪蔚然成风。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为家长培训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家长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做孩子的榜样。
(三)社会方面
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利用媒体这个有利资源宣传有关礼仪的知识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认知度。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礼仪对中学生有何意义
(一) 礼仪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跨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上,而礼仪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 礼仪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形象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名片”,更是交往的前沿,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的形象。
二、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状况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的地区,城市气息和农村气息相融合。由于这特定的环境,学生的礼仪状况欠缺。
(一) 在家里: 唯我独尊、娇生惯养,不关心、不孝顺父母,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自私自利等。
(二) 在学校 :不懂得尊敬师长,进到老师办公室随意翻阅老师的东西,对老师直呼其名,遇到老师也不有礼貌问好,随意拍打老师肩膀,贪图安逸,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等等。
(三)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杂弃物,不遵守公德等。
三、造成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我校95﹪的学生的来源于当地的农村地区,各自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一,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教育的认识、方法与耐心。在农村家庭里,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时方法、方式简单粗暴,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于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打就是指责、讽刺、谩骂、挖苦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即使是读了大学也难以就业,读大学既费时间,又浪费钱,不如让孩子念完九年的义务教育就回家结婚生子增添人丁。而有少部分的农村家长虽然也希望子女上大学,获取更高的学位文凭,但他们认为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即可,其他无关紧要。这样一来,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因而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2)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的家庭里,不少的家长有着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分场合、地点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划令猜拳,甚至有的沉迷于酗酒、搓麻将、跳舞,甚至是赌博这样的娱乐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养成很不文明的习惯。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受当前应试考试的影响,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略了礼仪方面有效的教育,致使青少年在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地区,商品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道德、礼仪、修养却滞后,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标准也日趋世俗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追逐名利,讲究实惠,贪图安逸。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正确的礼貌习惯并未能在青少年身上牢牢扎根、开花、结果,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接受和崇拜。
四、面对农村中学生礼仪缺失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小掌握规范的礼仪要求,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做人做事守礼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如校园艺术节开展礼仪表演、比赛,成立礼仪模特队等等,使学礼仪、讲礼仪蔚然成风。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为家长培训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家长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做孩子的榜样。
(三)社会方面
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利用媒体这个有利资源宣传有关礼仪的知识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认知度。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