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延续着重“问题取向”轻“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随着积极的理学的兴起,人文幸福教育逐渐引起教育界关怀,并开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幸福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体验幸福能力、塑造努力追求幸福品质三个方面,力求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幸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取向 人文关怀
一.问题取向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一般以选修课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影响面较低,学生也抱着独善其身、提高未来生活质量为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但是任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大多以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来展开:一般是先提出学生会出现的心理不适,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同学情感问题等等;然后探讨、传授如何克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于实际。这种授课方式目的明确,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主,但却极易引发学生的“问題意识”,导致一些敏感的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和不同,使自身的消极层面扩大。
二.人文关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上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平台下,老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以“问题解决”式的心理教育很难形成师生之间在谈心过程中的平等关系,不能使学生直述胸臆,更别提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助人自助”的实现。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要向“人文关怀”的形式转变。
三.人文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为何将幸福教育引入学校
幸福教育是从源头上教会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而事实上,正是对人们幸福的不懈向往和追求,才提供了人们一切行为的终极价值根据,才引导和引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并不断激发人们激情和创造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成绩落后使他们分享到的关爱较少,在内心深处有一定的自卑感。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使学生承载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将人文幸福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幸福和如何培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学生将更透彻地理解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而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
2.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
(1)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在对幸福追求和生活体验中所持观点和看法。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幸福,才可能感受到幸福。但幸福观有一定主观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况且同一个人也有可能因时、因地、因事而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因为人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要经过一些必不可少的感知和判断。接受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是否产生幸福感,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幸福感,都要经过心里灵内在的认知解释和建构。亚里士多德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当其穷困时,以财富为幸福,当自觉无知时,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2)培养学生体验、感受幸福的能力。当今很多学生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仍然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以至于经常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里现象,原因来自诸多方面,但跟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性有关。幸福每时每刻都伴随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去发现它、感知它。如果人们对生活及其周围的一切事物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自己所拥有的心怀感恩,那么其幸福感受能力则丰富多彩,很容易就会发现生活给予自己的惊喜和幸福。(3)塑造学生自主创造、追求幸福的品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有无限潜能等待激发,有很多机会需要自己把握。但有的学生总是顾虑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同学相比感觉总要低人一等,在对将来的人生进行规划时总抱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不敢去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幸福教育中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勇于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同时更要激发他们主动去创造理想生活的进取心。在不断追寻尝试中,感悟不同阶段里幸福的真谛。
总之,以人文关怀的幸福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它丰富了以往只重解决心理不适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人文关怀幸福教育也是在积极心理学兴起后进驻校园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它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从而使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天湖小学)
关键词:幸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取向 人文关怀
一.问题取向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一般以选修课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影响面较低,学生也抱着独善其身、提高未来生活质量为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但是任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大多以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来展开:一般是先提出学生会出现的心理不适,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同学情感问题等等;然后探讨、传授如何克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于实际。这种授课方式目的明确,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主,但却极易引发学生的“问題意识”,导致一些敏感的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和不同,使自身的消极层面扩大。
二.人文关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上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平台下,老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以“问题解决”式的心理教育很难形成师生之间在谈心过程中的平等关系,不能使学生直述胸臆,更别提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助人自助”的实现。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要向“人文关怀”的形式转变。
三.人文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为何将幸福教育引入学校
幸福教育是从源头上教会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而事实上,正是对人们幸福的不懈向往和追求,才提供了人们一切行为的终极价值根据,才引导和引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并不断激发人们激情和创造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成绩落后使他们分享到的关爱较少,在内心深处有一定的自卑感。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使学生承载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将人文幸福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幸福和如何培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学生将更透彻地理解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而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
2.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
(1)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在对幸福追求和生活体验中所持观点和看法。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幸福,才可能感受到幸福。但幸福观有一定主观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况且同一个人也有可能因时、因地、因事而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因为人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要经过一些必不可少的感知和判断。接受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是否产生幸福感,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幸福感,都要经过心里灵内在的认知解释和建构。亚里士多德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当其穷困时,以财富为幸福,当自觉无知时,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2)培养学生体验、感受幸福的能力。当今很多学生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仍然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以至于经常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里现象,原因来自诸多方面,但跟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性有关。幸福每时每刻都伴随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去发现它、感知它。如果人们对生活及其周围的一切事物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自己所拥有的心怀感恩,那么其幸福感受能力则丰富多彩,很容易就会发现生活给予自己的惊喜和幸福。(3)塑造学生自主创造、追求幸福的品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有无限潜能等待激发,有很多机会需要自己把握。但有的学生总是顾虑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同学相比感觉总要低人一等,在对将来的人生进行规划时总抱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不敢去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幸福教育中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勇于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同时更要激发他们主动去创造理想生活的进取心。在不断追寻尝试中,感悟不同阶段里幸福的真谛。
总之,以人文关怀的幸福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它丰富了以往只重解决心理不适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人文关怀幸福教育也是在积极心理学兴起后进驻校园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它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从而使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天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