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春天,遵化原种场招聘了一名20来岁的小姑娘,她叫王秀红。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姑娘,在遵化原种场一干就是23年,最终成为一名撑起遵化农业半边天的巾帼英雄。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她20多年的足迹……
80年代初的遵化原种场隶属于县农业局。这个从普通农家走出的女儿,天生有着泼泼辣辣的性格和不干好工作决不罢休的倔强脾气,她到场后终日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地泡在农田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行动,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干就是5年。这5年当中,她生活上经历了结婚、生儿育女的变化;工作上经受了最艰难困苦的考验;意志得到了磨练,很快成了全场的业务骨干。
80年代中期,遵化原种场正式承担了河北省、唐山市和各育种科研单位试验项目,王秀红被派到了科研小组。她梦想着通过努力,在遵化大地上培育出自己的新品种。为了解决科技和文化水平低的先天不足,王秀红一狠心,把不满周岁的女儿交给了老妈看管,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一边工作一边没早没晚地学起了农业科技理论。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学就是3年。3年以后,她获得了学习和工作上的双丰收,为自己在科研育种道路上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她也被晋升为助理农艺师。
1989年,河北省农业厅投入了部分资金在全省建立了15个品种试验站,遵化原种场把科研小组从场内分离出来,建立了省级遵化品种试验站。王秀红等4人成立了遵化市玉米育种研究所,走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仅1994年,王秀红等同志承担了17个试验及科研项目,这些玉米新品种的引进使试验站成为整个华北地区新品种信息中心,也为育种事业打下了基础。从此,试验站肩负起全国玉米及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重任。由于工作突出,王秀红1996年转为国家干部,199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破格晋升为农艺师。
1995年河北省和京津地区因气候关系,各类品种的玉米都暴发了大面积粗缩病害。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育种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农民付出的惨重代价,王秀红深感惭愧。她从零做起,利用5年的时间,搜集了国内外玉米材料1000余份,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和数据分析,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从河北省农业厅聘请了一位育种老专家马国权,连续5年对自交系逐一进行筛选,最后保留了20余份抗性较强的材料,又通过接毒、自然发病鉴定等技术手段,反复试验,选育出高抗玉米粗缩病兼抗其他病害,且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90110。此后,又以这个自交系为骨干,进行了大量的组合组配,选育出一系列高抗玉米粗缩病、丰产性强的新品种,在很短的时期内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高抗玉米粗缩病自交系90110选育及其利用”项目已于1999年9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遵化站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她被提升为品种试验站副站长,2003年任站长。这时,正是品种试验站最困难的时期。然而王秀红经过几年的奋斗,硬是把这个濒临倒闭的小站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优秀单位。靠着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吃苦的精神和毅力,她赢得了2006年科研上的大丰收。随着种质资源不断扩大更新,高产优质新品种层出不穷。到目前,王秀红已经取得了14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经过各级专家审定,获得了奖励,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
23年,王秀红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走向了中年,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遵化大地上,留在了科研和技术推广第一线,多次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工作者。面对如此的成绩,王秀红说:“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为了父老乡亲的生活幸福,我终生无怨无悔,今后还要用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努力干好育种工作!”
责编/小苑[email protected]
80年代初的遵化原种场隶属于县农业局。这个从普通农家走出的女儿,天生有着泼泼辣辣的性格和不干好工作决不罢休的倔强脾气,她到场后终日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地泡在农田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行动,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干就是5年。这5年当中,她生活上经历了结婚、生儿育女的变化;工作上经受了最艰难困苦的考验;意志得到了磨练,很快成了全场的业务骨干。
80年代中期,遵化原种场正式承担了河北省、唐山市和各育种科研单位试验项目,王秀红被派到了科研小组。她梦想着通过努力,在遵化大地上培育出自己的新品种。为了解决科技和文化水平低的先天不足,王秀红一狠心,把不满周岁的女儿交给了老妈看管,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一边工作一边没早没晚地学起了农业科技理论。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学就是3年。3年以后,她获得了学习和工作上的双丰收,为自己在科研育种道路上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她也被晋升为助理农艺师。
1989年,河北省农业厅投入了部分资金在全省建立了15个品种试验站,遵化原种场把科研小组从场内分离出来,建立了省级遵化品种试验站。王秀红等4人成立了遵化市玉米育种研究所,走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仅1994年,王秀红等同志承担了17个试验及科研项目,这些玉米新品种的引进使试验站成为整个华北地区新品种信息中心,也为育种事业打下了基础。从此,试验站肩负起全国玉米及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重任。由于工作突出,王秀红1996年转为国家干部,199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破格晋升为农艺师。
1995年河北省和京津地区因气候关系,各类品种的玉米都暴发了大面积粗缩病害。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育种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农民付出的惨重代价,王秀红深感惭愧。她从零做起,利用5年的时间,搜集了国内外玉米材料1000余份,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和数据分析,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从河北省农业厅聘请了一位育种老专家马国权,连续5年对自交系逐一进行筛选,最后保留了20余份抗性较强的材料,又通过接毒、自然发病鉴定等技术手段,反复试验,选育出高抗玉米粗缩病兼抗其他病害,且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90110。此后,又以这个自交系为骨干,进行了大量的组合组配,选育出一系列高抗玉米粗缩病、丰产性强的新品种,在很短的时期内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高抗玉米粗缩病自交系90110选育及其利用”项目已于1999年9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遵化站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她被提升为品种试验站副站长,2003年任站长。这时,正是品种试验站最困难的时期。然而王秀红经过几年的奋斗,硬是把这个濒临倒闭的小站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优秀单位。靠着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吃苦的精神和毅力,她赢得了2006年科研上的大丰收。随着种质资源不断扩大更新,高产优质新品种层出不穷。到目前,王秀红已经取得了14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经过各级专家审定,获得了奖励,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
23年,王秀红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走向了中年,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遵化大地上,留在了科研和技术推广第一线,多次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工作者。面对如此的成绩,王秀红说:“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为了父老乡亲的生活幸福,我终生无怨无悔,今后还要用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努力干好育种工作!”
责编/小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