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文赋》译文片段之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宇文所安的《文赋》译文的一小片段译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宇文所安译文中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
  关键词: 《文赋》宇文所安译文片段翻译
  
  一、总述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沿着《典论论文》的方向,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后来两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是按《文赋》的路子继续发展的。《文赋》论创作主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指导,援老庄思想入文学创作理论,这是《文赋》独到的(张少康,2003:72)。《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内容。《文赋》涉及了从想象活动的开始到艺术形象的构成及其用语言文字的物质化的全过程。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文赋》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他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同时,《文赋》还论述了作家个性和文学风格多样化的关系。《文赋》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问题也作了很多分析。陆机强调玄览虚静的重要作用,在谈到艺术构思时,他注意到了灵感的作用,他把灵感的获得归之于“天机”,认为灵感之获得非人为所能左右,而应顺其自然,同时也在言意关系上受到“言不尽意”论的影响,认为文章之妙处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同时还进行了跨文化阐释。他所著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提供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是西方学者和中国古代文论的跨文化对话。
  
  二、宇文所安的理解及翻译
  
  本文就陆机对灵感描述的英译部分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
  1.及其六情底滞,But when the six affections are stalled and hampered,
  2.志往神留,When mind strains toward something,but spirit remains unmoved,
  3.兀若枯木,One is immobile as a bare,leafless tree,
  4.割若涸流。Gaping empty like a dried-up stream.
  5.揽营魂以探赜,One draws the soul to search secret recesses,
  6.顿精爽而自求。Gathers vital forces to seek from oneself;
  7.理翳翳而愈伏,But natural principle is hidden and sinks away ever farther,
  8.思轧轧其若抽。Thought struggles to emerge,as if dragged.
  9.是以或竭情而多悔;Thus at times I wear out my feelings,and much is regretted;
  10.或率意而寡尤。At other times I follow the bent of my thoughts with few transgressions.
  11.虽兹物之在我,Although this thing is in the self,
  12.非余力之所勠,It is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my concentrated forces,
  13.故时抚空怀而自惋,At times I consider the emptiness in my heart and turn against myself,
  14.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That I do not know the means to open this blockage.
  这个片段描述的是失去灵感后的状态,也描述了作者对此的无可奈何。
  在第1句中,宇文所安认为:
  “六情”具体包括哪些情,说法不一,但它们总是成对出现,如喜怒、悲欢、爱憎。可以用一个偶对来理解的范畴通常只用一个二字复合词表达。类似“情”这样的范畴显然不只包括一个偶对,但经常用一个主要偶对就概括表达了;因此,“百植”就用一个“植”字来表达,“六情”就写作“情”。(王柏华、陶庆梅译,2003:177)
  在这里,尽管宇文所安认为“六情”可以直接写作“情”,但是为了保留原文的数字概念,还是把“六”译为“six”,这并不会影响外国读者的理解。
  在第2、3句中,宇文所安的译文中加上了原文中没有的主语。但据笔者看来,“one”并不能代表原文要讲的东西,原文“兀若枯木,割若涸流”的主语应指灵感或文思,而“one”通常是指客观存在的人,而不能指人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第5句中,宇文所安将“赜”理解为神秘和隐蔽的事物,其译文中用到了“secret recesses”一词,但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recess”一词作为名词有四种意思,其中第四种最符合这段译文中的意思:remote or secret place,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指遥远或隐秘的地方,而原文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神秘和隐蔽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概念,这样一来,原文的那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就消失了。
  第7句中,宇文所安对“理”的理解是:“理”显然指隐蔽、需要搜寻的事物(王柏华、陶庆梅译,2003:177)。其译文中用到了“natural principle”一词,“natural principle”可以指自然规律,这种译法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作者是在寻求自然规律,这不是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点值得我们探讨。
  第10句“或率意而寡尤”,根据张凤翼的解释:或任意偶合而少尤(张少康,2002:215)。李善认为:尤,过也(张少康,2002:215)。“寡尤”就是少过,整句的意思就是“随意之笔,还能无过”(张怀瑾,1984:47)。从这些解释来看,“尤”意思是过错。宇文所安的译文中所用的词为“transgressions” ,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transgressions”是指“违法;违反道德;违犯戒律”,这个词比较重了一些,和原文的意思不能对应。
  第11句,宇文所安对“物”的理解为:
  “物”大概指文学作品,它已经藏在“我”之中。或按方廷珪的说法(张少康引),“物”指“文机”即文学作品的发条。(王柏华、陶庆梅译,2003:178)
  宇文所安用“thing”一词来翻译“物”是可行的,因为英语中这个词既可表示具体的事物,又可表示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另外对第12句“非余力之所勠”中的“勠”字,宇文所安是这样理解的:
  “勠”本为勠力,指集体或个人极大的努力,这里为照顾句子结构而拆开,成为“非余力之所勠”。(王柏华、陶庆梅译,2003:179)
  在译文中他用到了concentrated forces,主要是想突出“勠”的并、合的意思。这也是翻译的一种技巧。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宇文所安关于灵感这个片段的译文的一些想法。总的说来,宇文所安对《文赋》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译文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精神和思想,但任何一部分翻译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段译文中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指出了一些笔者认为可以探讨的地方,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引发一些话题或者思考,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张怀瑾.文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对高考中表示“推测”情态动词的试题分析入手,认为结合其用法,形成语感,把握规律,培养能力,才能掌握其基本准则,真正把握其内涵,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关键词: 高考 情态动词“推测”    情态动词在高考试题中频频露面,特别是其表示“推测”的用法。为此,笔者结合近十年高考中与此有关的试题作了全面归纳,深层分析,系统总结,以便学生能全面理解,正确分析,灵活运用。    一、对现在情况的推
根据传统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引入微课这一辅助手段有效地补充传统实验教学。文章从微课的选题到教学设计,同时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了微课对解决学生的困惑和易混淆的实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备受关注。只有关注改革动态,了解改革的走向,明确改革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把握好初三复习的导向,才能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充分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主体    《考试说明》是教师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它是考试指南,教师应认真准确地把握考试精神和性质、考试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弯路。具体来说:细心推敲中考对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