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
《中国青年》:你平时在使用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时有过什么不愉快的经历吗?
龙其林:微信的设计初衷是加强朋友间的互动,朋友圈的设计也可以使我们了解朋友的动态,微信群也便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但在实际使用时,经常会遇到让人尴尬的事情,比较常见的有,微信群常常演变为聊天群、八卦群,内容多以政治传闻、娱乐八卦为多,不时还有一些心灵鸡汤,但多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或是说教味道很浓的煽情故事。
再比如,有的朋友喜欢晒娃、晒旅游或者炫富,也有的喜欢大量转发信息。甚至,单位里的人事关系在微信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领导在朋友圈发个消息便有一群人点赞或很夸张地吹捧。即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微信确实是当前加强联系、结识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不会因为不愉快的使用经历而拒绝微信。但良好的微信生态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例如不宜频繁地发些负面情绪,注意避免泄露个人隐私,秀恩爱或晒娃要注意降低频率,以及不转发带有广告性质的微信,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中国青年》:你认为目前比较严重的互联网失范现象有哪些?
龙其林:互联网失范的现象的确比较多,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比较常见的,有诈骗、造谣、信息安全、色情、垃圾信息、负面情绪充斥、商业炒作泛滥、网络民意被裹胁等等。现在一天不接到一两个冒充老同学、领导或邮局的诈骗电话反而觉得有些不适应。而有些失范现象比较隐秘,例如网络民意被利用。
许多网络事件出来之后,起初是群情汹涌,但经过一番危机公关或上演苦情戏后,民意便会迅速瓦解。事实上,确实有些事件明显地表现出民意被利用的症状,民意成为实现某些人目标的工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隐秘,许多人不太注意得到。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青年》:互联网失范问题是否值得重视?为什么?
龙其林:互联网失范问题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它们之间的性质会有差别,需要采取的对策应该有所不同。有的互联网失范问题是直接触犯法律的,应该得到管理或严惩。有的互联网失范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害,例如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恶搞多半属于文化范畴,是一种大众娱乐文化的宣泄,难以产生对于社会、公众的危害。人肉搜索虽然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但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及时公布相关案情、事件的进展,则不会有人肉问题的产生。说到底,有些网络失范现象不会产生社会危害,倒是其如何酝酿、发酵的反而值得社会深思。
《中国青年》:导致互联网出现一些失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龙其林:首先我想表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导致互联网出现一些失范现象的原因不在网络,而在于我们的社会。网络不过是一个载体,它将来源于社会的各种情绪、信息加以汇集、传播、酝酿,最后形成各种各样的现象。追溯互联网失范现象,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出自现实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虚拟社会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治理网络失范现象,还必须下大力气从民众生活、社会秩序、各项制度方面去改进。
其次,网络本身也是一个特别的场域,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互联网上冲浪,因为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和关注目光,许多人有可能表现出另外一种状态,例如造谣、中伤、窃取资料、宣扬暴力、沉迷色情等等。对于这类网络失范问题,仅仅依靠网络公约或者民众道德素质的提高会是一个异常缓慢的过程,这时有关部门对违反人类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底线等问题应该而且也必须进行监管、处理,但政府部门必须依法依规,不能随意处理。毕竟,权力是比较任性的,必须让它处于受法律和民众监督的状态。
《中国青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是否正在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费?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
龙其林: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天都处于无数信息洪流冲击的状态。信息来源广泛,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有来自商业机构的、有来自民间团体的,它们代表着各自的声音,希望在信息化时代获得更多的受众,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它们对于民众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可以估计未来社会的信息量会更加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应对,充当被消费的角色。事实上,面对任何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权和选择权,即便信息充满诱惑,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能够辨别出信息的真伪,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费。
《中国青年》:对于政府和企业掌握、利用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你怎么看?
龙其林:就当前的形势和条件来看,政府和企业建立个人信息和数据库,可谓福利和风险共存。一方面,政府和企业搜集、整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和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更便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我们应该适应而不是逃避。另一方面,将个人信息和数据交付给政府和企业,也存在着一定风险。政府的公信力、监管水平,企业的监管、安全能力,还不足以让民众高枕无忧。前段时间爆出的某些酒店因安全防范不到位,导致众多入住顾客个人信息流失;乘坐飞机出行的民众,不时接到自称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诈骗电话,对方能够掌握顾客所有的身份信息,等等,都很能说明问题。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能力,强化信息监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然后再推进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是比较符合民众诉求的办法。站在公民个人的角度,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树立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防范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摘自《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你平时在使用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时有过什么不愉快的经历吗?
龙其林:微信的设计初衷是加强朋友间的互动,朋友圈的设计也可以使我们了解朋友的动态,微信群也便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但在实际使用时,经常会遇到让人尴尬的事情,比较常见的有,微信群常常演变为聊天群、八卦群,内容多以政治传闻、娱乐八卦为多,不时还有一些心灵鸡汤,但多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或是说教味道很浓的煽情故事。
再比如,有的朋友喜欢晒娃、晒旅游或者炫富,也有的喜欢大量转发信息。甚至,单位里的人事关系在微信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领导在朋友圈发个消息便有一群人点赞或很夸张地吹捧。即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微信确实是当前加强联系、结识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不会因为不愉快的使用经历而拒绝微信。但良好的微信生态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例如不宜频繁地发些负面情绪,注意避免泄露个人隐私,秀恩爱或晒娃要注意降低频率,以及不转发带有广告性质的微信,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中国青年》:你认为目前比较严重的互联网失范现象有哪些?
龙其林:互联网失范的现象的确比较多,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比较常见的,有诈骗、造谣、信息安全、色情、垃圾信息、负面情绪充斥、商业炒作泛滥、网络民意被裹胁等等。现在一天不接到一两个冒充老同学、领导或邮局的诈骗电话反而觉得有些不适应。而有些失范现象比较隐秘,例如网络民意被利用。
许多网络事件出来之后,起初是群情汹涌,但经过一番危机公关或上演苦情戏后,民意便会迅速瓦解。事实上,确实有些事件明显地表现出民意被利用的症状,民意成为实现某些人目标的工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隐秘,许多人不太注意得到。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青年》:互联网失范问题是否值得重视?为什么?
龙其林:互联网失范问题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它们之间的性质会有差别,需要采取的对策应该有所不同。有的互联网失范问题是直接触犯法律的,应该得到管理或严惩。有的互联网失范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害,例如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恶搞多半属于文化范畴,是一种大众娱乐文化的宣泄,难以产生对于社会、公众的危害。人肉搜索虽然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但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及时公布相关案情、事件的进展,则不会有人肉问题的产生。说到底,有些网络失范现象不会产生社会危害,倒是其如何酝酿、发酵的反而值得社会深思。
《中国青年》:导致互联网出现一些失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龙其林:首先我想表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导致互联网出现一些失范现象的原因不在网络,而在于我们的社会。网络不过是一个载体,它将来源于社会的各种情绪、信息加以汇集、传播、酝酿,最后形成各种各样的现象。追溯互联网失范现象,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出自现实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虚拟社会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治理网络失范现象,还必须下大力气从民众生活、社会秩序、各项制度方面去改进。
其次,网络本身也是一个特别的场域,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互联网上冲浪,因为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和关注目光,许多人有可能表现出另外一种状态,例如造谣、中伤、窃取资料、宣扬暴力、沉迷色情等等。对于这类网络失范问题,仅仅依靠网络公约或者民众道德素质的提高会是一个异常缓慢的过程,这时有关部门对违反人类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底线等问题应该而且也必须进行监管、处理,但政府部门必须依法依规,不能随意处理。毕竟,权力是比较任性的,必须让它处于受法律和民众监督的状态。
《中国青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是否正在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费?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
龙其林: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天都处于无数信息洪流冲击的状态。信息来源广泛,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有来自商业机构的、有来自民间团体的,它们代表着各自的声音,希望在信息化时代获得更多的受众,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它们对于民众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可以估计未来社会的信息量会更加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应对,充当被消费的角色。事实上,面对任何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权和选择权,即便信息充满诱惑,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能够辨别出信息的真伪,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费。
《中国青年》:对于政府和企业掌握、利用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你怎么看?
龙其林:就当前的形势和条件来看,政府和企业建立个人信息和数据库,可谓福利和风险共存。一方面,政府和企业搜集、整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和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更便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我们应该适应而不是逃避。另一方面,将个人信息和数据交付给政府和企业,也存在着一定风险。政府的公信力、监管水平,企业的监管、安全能力,还不足以让民众高枕无忧。前段时间爆出的某些酒店因安全防范不到位,导致众多入住顾客个人信息流失;乘坐飞机出行的民众,不时接到自称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诈骗电话,对方能够掌握顾客所有的身份信息,等等,都很能说明问题。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能力,强化信息监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然后再推进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是比较符合民众诉求的办法。站在公民个人的角度,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树立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防范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