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自主探索主体参与创新意识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单向的硬性输入过程,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国教育学家第恩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发”。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呢?
1放开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细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但在学生中却引不起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教师和学生都有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的感觉。追其原因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始终置学生于被动状态,把学生的思维指向纳入教师的思维框架中,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养成了思维惰性,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人的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将教师交给的学习方法吸收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由消极被动的客体、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积极、主动、创造的学习主体,把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创造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更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产生的推理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推测和验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思维方式,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比如:“矩形的性质”一节教学,在学生掌握其概念后,让学生观察、推测并验证,得出矩形的性质。教师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像德国教育家第惠斯所说:“一个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自己投入千百年劳动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正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中学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例题教学要大胆放给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通过自己分析,完成解题全过程,教师及时反馈信息,适时给予引导,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技能的逐步形成。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他们往往不拘泥于唯一答案,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这样学生不断冲破思维定势,闪烁出创造的火花。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多边信息交流、多边思维撞击的过程。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无拘无束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密切配合老师,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表扬,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予他们以“指南针”,以激发他们再创新、再求知的强烈欲望,对于学生做出的不完整或错误答案,教师切不可批评斥责,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允许学生暴露自学思维中的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修正自己思维上的错误轨道,保证其思维的正确性、合理性。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的紧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仿佛被扔在海水中学游泳,被送到战场上学打仗那样,急中生智,创造性的学习,高效率的攻克知识堡垒。同时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品质、习惯等都得到了培养,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释放。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了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教师还要当机修工,学生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帮助其排除故障。正是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保证了学生课堂学习中占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它是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实现最佳效果的有力保证。
密切的师生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俗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法贴近学生实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亲情关系,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每个学生都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关心、期望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取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使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互相沟通交流,从而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的激发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展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鼓励着和启发者,他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都影响着学生情绪,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精神鼓励。因此,教师要以信任和宽恕的眼光对待学生,把学生要求上进、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自己的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对学习创造升华为更大的兴趣,随着新的问题在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探索追寻,最终使他们走上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定会呈现一片新天地,中学数学课的生命力定会放出新光彩。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4.
关键词:自主探索主体参与创新意识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单向的硬性输入过程,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国教育学家第恩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发”。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呢?
1放开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细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但在学生中却引不起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教师和学生都有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的感觉。追其原因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始终置学生于被动状态,把学生的思维指向纳入教师的思维框架中,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养成了思维惰性,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人的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将教师交给的学习方法吸收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由消极被动的客体、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积极、主动、创造的学习主体,把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创造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更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产生的推理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推测和验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思维方式,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比如:“矩形的性质”一节教学,在学生掌握其概念后,让学生观察、推测并验证,得出矩形的性质。教师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像德国教育家第惠斯所说:“一个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自己投入千百年劳动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正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中学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例题教学要大胆放给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通过自己分析,完成解题全过程,教师及时反馈信息,适时给予引导,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技能的逐步形成。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他们往往不拘泥于唯一答案,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这样学生不断冲破思维定势,闪烁出创造的火花。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多边信息交流、多边思维撞击的过程。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无拘无束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密切配合老师,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表扬,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予他们以“指南针”,以激发他们再创新、再求知的强烈欲望,对于学生做出的不完整或错误答案,教师切不可批评斥责,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允许学生暴露自学思维中的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修正自己思维上的错误轨道,保证其思维的正确性、合理性。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的紧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仿佛被扔在海水中学游泳,被送到战场上学打仗那样,急中生智,创造性的学习,高效率的攻克知识堡垒。同时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品质、习惯等都得到了培养,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释放。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了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教师还要当机修工,学生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帮助其排除故障。正是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保证了学生课堂学习中占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它是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实现最佳效果的有力保证。
密切的师生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俗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法贴近学生实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亲情关系,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每个学生都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关心、期望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取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使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互相沟通交流,从而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的激发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展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鼓励着和启发者,他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都影响着学生情绪,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精神鼓励。因此,教师要以信任和宽恕的眼光对待学生,把学生要求上进、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自己的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对学习创造升华为更大的兴趣,随着新的问题在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探索追寻,最终使他们走上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定会呈现一片新天地,中学数学课的生命力定会放出新光彩。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