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骆驼之死
文/王族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牧民的一峰母驼下了两只小驼。它带它们出去寻找草吃。其实,冬天的沙漠中没有草,母驼带小驼出去,也就是从冻土中扯出几根草根,喂到小驼的嘴里。它们出去一般都不会走远,主人也就放心地让它们去了。
一天黄昏,起了暴风雪,天地很快便一片灰暗。母驼和两只小驼迷路了,它们原以为向着家的方向在走,实际上却越走越远。半夜,母驼为了保护小驼,在一棵大树下卧下,将两只小驼护在腹间,然后任大雪一层又一层落下。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天气冷到了零下四十多度,而地上的积雪也有一米多厚。风在恣肆,像是天地间有无数个恶魔在吼叫。
那一夜间,母驼就那样一动不动地护着两只小驼。它身上的雪越积越厚,寒冷像刀子一样刺入它的皮肤,继而又刺入了它的体内。在那样的天气里,寒冷就像一个乱窜的魔法师一样,把它能占领的生命的肉体施以冷冻的魔法。不久,那峰母驼感到自己的躯体变得僵硬了,似乎有一个冰冷的恶魔正在一点一点地占据着自己的身体。但它仍然一动不动,两只小驼已经熟睡了,它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
第二天中午,暴风雪才停了。人们在茫茫雪野中寻找它们,直到下午才找到了那峰母驼和两只小驼。母驼已经死了,两只小驼围着它在哀号。风已经停了,但它们的哀号却像风一样在雪野中飘荡。
还有一只骆驼的死更感人,它是为寻地下水而死的,牧民们都认为它是那一年所有牧民的恩者。
沙漠虽然干旱,但在沙丘中间却总有小河或海子,牧民每年放牧的首选,其实也就是这些小河或海子,有了水也就有了生活最起码的保障。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逐水草而居,古往今来都如此。现在,牧民们都会把上一年有水的地方作为下一年的首选,到了沙漠牧场,便直奔小河或海子。
但有一年却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牧民们进入沙漠牧场后,却到处都找不到小河或海子。水,莫名其妙地干了。牧民们不知道,全球气温变暖已经影响到了沙漠中的小河或海子,水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已经干枯了。没有水,人和牲畜便都无法存活,牧民们于是决定向别处迁徙。但转了好几个地方,看到的是同样的境况——没有水。
人绝望了,牲畜们发出嘶哑的哀号。
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骆驼可以找到地下水,从畜群中放开几只骆驼,它们就会去找水。这个提议让人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马上从畜群中放开了几只骆驼。它们很快就明白了人们的用意,抵着头向四周寻去。但一天过去了,它们没有找到水。两天过去了,它们还是没有找到水。第三天,人们已经对它们不抱希望了,打算赶着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去。他们已经打听清楚了,那个地方有水。但就在上路的时候,却发现一峰骆驼失踪了。大家在一起碰头,觉得一峰骆驼与已经好几天没喝水的畜群相比,毕竟只是一峰,而眼下当务之急是要赶紧为畜群找到饮水,否则它们会一个个倒在沙漠中。
经过几天的迁徙,他们终于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那峰骆驼一直没有消息,牧民想,它过几天后可能会沿着畜群的蹄印跟到这里来。所有的牲畜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谁也抽不出身去找它。
一个多月之后,传来了一个消息,在那个所有的小河和海子干枯了的沙漠里,发现了地下水,不远处躺着一峰死了的骆驼。是那峰被人们认为失踪了的骆驼,它找到了地下水,然后便一直在那儿等牧民。但牧民们却一直没有过去,它饿死在了那儿。
阅读指引
甘为他人洒热血——《骆驼之死》整体理解
有人说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其实,骆驼还有一种为他人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骆驼之死》一文,通过写母驼为保护小驼而冻死、骆驼为牧民寻找水源而牺牲的故事,热情赞颂了骆驼为他人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骆驼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大爱。母驼为给小驼寻到食物,在大漠的冻土中扯出草根,然后喂到小驼的嘴里,在暴风雪的夜里为呵护幼子,“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而他自己却是活活地被冻死。再有,另一峰骆驼为了寻找水源,毅然踏入无边无际、黄尘滚滚的沙漠之中,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却已经饿死在地下水旁边。如果说“风雪护子”是一种亲子之爱的话,那么为寻找水源而死表现的却是宇宙间的一种大爱,是一种感天动地的大爱。
二是骆驼为梦想默默而前行。“平沙一叶舟,饥渴不低头。历尽天涯路,心中有绿洲。”这是对骆驼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沙漠之舟”, 它不像骏马那样激昂地嘶鸣,也不像像耕牛那样自怜地沉重叹息,那些寻找水源的骆驼一旦踏入那片大漠中,生命的符号便跃动着挑战死亡,挑战极限。在它们身上透出了一种无畏、一种坚韧、一种踏实、一种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没有回头,稳稳健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走向希望。试想那个寻找水源的骆驼,是多么希望尽快地找到地下水,又是是多么期盼着牧人和同伴们去享受沙漠中的甘霖!这,才促使它默默地前行。
三是骆驼拥有牺牲自我的情怀。为保护幼子母驼活活被冻死,换来的是幼子鲜活的生命;为寻找水源骆驼活活饿死,为的是同伴和牧人能够喝上地下水。为了他人,骆驼从不考虑自己,为了他人的生存与幸福,它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宽广的情怀啊!
走到天涯也无怨——《骆驼之死》细部揣摩
这篇散文,作者围绕“勇于牺牲”这一主题,通过典型的细节来加以呈现,着重写了母驼冰天雪地寻草喂子、雪夜舍身护子,还有一只骆驼大漠中寻找水源、为他人死而无憾等细节,以此表达出作者对骆驼牺牲精神的赞颂之情。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冰天雪地寻草喂子,足见母驼对幼子的爱。爱子是动物的本性,在动物的世界中,有不少动物爱子如命,极尽父母之情。他们为了抚育后代,千方百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试想,文章中的那个骆驼放眼干旱的沙漠,面对冬天里的幼子嗷嗷待哺,它只有从冻土中觅取草根来喂养幼子,且一点一点地喂到小驼的嘴里,那动作是何等的悉心与温暖啊;当小驼吃到母亲亲自喂下的草根时,那种温饱与满足的感激之情又是那么温情与真实。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骆驼对死亡的抗争精神,更多的则是表现出骆驼爱子情深!
第二,雪夜舍身护子感人至深。骆驼在黄昏的时候迷了路,且离家越来越远,半夜又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天冷到零下四十多度”“地上积雪有一米多厚”“狂风在恣肆”,恶魔一般,恶劣的天气在考验着那大小三个骆驼的生存极限。母驼为了保护小驼,毫不思索地将两只小驼护在腹间,惟恐幼子受到寒冷的侵袭。然而,面对暴风雪,母驼一动也不动地任凭大雪往自己的身上压,心甘情愿地为小驼而忍受寒冷,心甘情愿地为小驼撑起一个温暖的卧床,心甘情愿地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僵硬,而它自己最终却在寒风中死去。读罢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我们在感动之余,对母驼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大漠寻水源的执着无怨。面对干旱的沙漠,人和牲畜几近渴死,牧民们只好在绝望中选择迁徙。然而,聪明的人却想到了“骆驼可以找到地下水”,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骆驼身上,此时的骆驼担负着必须找到水源的重任,也可以说人和牲畜的生命就寄托在骆驼身上。于是,骆驼们便在茫茫的大漠上四处寻觅。它们有着找不到水源终不还的决心。一天、两天、三天……,我们可以想象到骆驼们是怎样忍受着饥渴的熬煎,然而为了大家,它们选择了牺牲和付出。
第四,骆驼之死,死得其所。文章中所写的两个骆驼,一个为保护幼子而活活被冻死,一个为寻找水源饿死在地下水旁,它们全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他人的生存,为了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而死的。文章写两个骆驼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归于大漠即为家——《骆驼之死》艺术特色
散文以“骆驼之死”为题,采取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展现出一幅骆驼为他人勇于付出生命的悲壮画面。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细描雪之大,以天之寒冷来反衬母驼爱子心切。为了突出母驼的爱子之心,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夜半风雪天气。“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极写雪之大;“天气冷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写出天之寒;“地上的积雪也有一米多厚”既写雪之大,也写雪下得时间之长;“风在恣肆,像是天地间有无数个恶魔在吼叫”用比喻句写出了天气之恶劣。如此的狂风,如此的暴雪,对骆驼母子仨来讲的确是一种生存的考验。此时的母驼是怎样做的呢?它“一动不动地护着两只小驼”,任凭身上的积雪加厚,任凭寒冷像刀子一样刺入它的皮肤和体内,“它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自己的身体却是越来越僵硬,最后被活活被冻死,而小驼却在母亲的怀抱中幸福地睡着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暴风雪的描写来反衬母驼对幼子的爱。
二是写两个骆驼之死来揭示骆驼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文章写了两个故事,结局都是“骆驼之死”,一个为保护幼子而死,一个为寻找水源而死,它们的死都是为了他人的生存,为了他人的幸福。作者选取这两个典型事例,其目的就是为了赞颂骆驼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它们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这样的死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自古以来,人们一提起骆驼就是赞颂其默默无闻、认准目标永远前行的精神,而本文赞颂的是骆驼的另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骆驼不惜牺牲自我。
三是以讲故事的形式结构全文,娓娓叙述,不加议论,使读者在思考中感动。作者为我们娓娓叙述了两个有关骆驼之死的感人故事,整篇文章没有一句议论,没做一句评价,只是客观地对事件进行了描述,且两个故事都是在写到骆驼的死时戛然而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两个骆驼同样悲壮地死去,其价值和意义何在?它们的死昭示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给读者以怎样的启示?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作者:高江海,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骆驼之死
文/王族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牧民的一峰母驼下了两只小驼。它带它们出去寻找草吃。其实,冬天的沙漠中没有草,母驼带小驼出去,也就是从冻土中扯出几根草根,喂到小驼的嘴里。它们出去一般都不会走远,主人也就放心地让它们去了。
一天黄昏,起了暴风雪,天地很快便一片灰暗。母驼和两只小驼迷路了,它们原以为向着家的方向在走,实际上却越走越远。半夜,母驼为了保护小驼,在一棵大树下卧下,将两只小驼护在腹间,然后任大雪一层又一层落下。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天气冷到了零下四十多度,而地上的积雪也有一米多厚。风在恣肆,像是天地间有无数个恶魔在吼叫。
那一夜间,母驼就那样一动不动地护着两只小驼。它身上的雪越积越厚,寒冷像刀子一样刺入它的皮肤,继而又刺入了它的体内。在那样的天气里,寒冷就像一个乱窜的魔法师一样,把它能占领的生命的肉体施以冷冻的魔法。不久,那峰母驼感到自己的躯体变得僵硬了,似乎有一个冰冷的恶魔正在一点一点地占据着自己的身体。但它仍然一动不动,两只小驼已经熟睡了,它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
第二天中午,暴风雪才停了。人们在茫茫雪野中寻找它们,直到下午才找到了那峰母驼和两只小驼。母驼已经死了,两只小驼围着它在哀号。风已经停了,但它们的哀号却像风一样在雪野中飘荡。
还有一只骆驼的死更感人,它是为寻地下水而死的,牧民们都认为它是那一年所有牧民的恩者。
沙漠虽然干旱,但在沙丘中间却总有小河或海子,牧民每年放牧的首选,其实也就是这些小河或海子,有了水也就有了生活最起码的保障。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逐水草而居,古往今来都如此。现在,牧民们都会把上一年有水的地方作为下一年的首选,到了沙漠牧场,便直奔小河或海子。
但有一年却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牧民们进入沙漠牧场后,却到处都找不到小河或海子。水,莫名其妙地干了。牧民们不知道,全球气温变暖已经影响到了沙漠中的小河或海子,水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已经干枯了。没有水,人和牲畜便都无法存活,牧民们于是决定向别处迁徙。但转了好几个地方,看到的是同样的境况——没有水。
人绝望了,牲畜们发出嘶哑的哀号。
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骆驼可以找到地下水,从畜群中放开几只骆驼,它们就会去找水。这个提议让人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马上从畜群中放开了几只骆驼。它们很快就明白了人们的用意,抵着头向四周寻去。但一天过去了,它们没有找到水。两天过去了,它们还是没有找到水。第三天,人们已经对它们不抱希望了,打算赶着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去。他们已经打听清楚了,那个地方有水。但就在上路的时候,却发现一峰骆驼失踪了。大家在一起碰头,觉得一峰骆驼与已经好几天没喝水的畜群相比,毕竟只是一峰,而眼下当务之急是要赶紧为畜群找到饮水,否则它们会一个个倒在沙漠中。
经过几天的迁徙,他们终于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那峰骆驼一直没有消息,牧民想,它过几天后可能会沿着畜群的蹄印跟到这里来。所有的牲畜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谁也抽不出身去找它。
一个多月之后,传来了一个消息,在那个所有的小河和海子干枯了的沙漠里,发现了地下水,不远处躺着一峰死了的骆驼。是那峰被人们认为失踪了的骆驼,它找到了地下水,然后便一直在那儿等牧民。但牧民们却一直没有过去,它饿死在了那儿。
阅读指引
甘为他人洒热血——《骆驼之死》整体理解
有人说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其实,骆驼还有一种为他人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骆驼之死》一文,通过写母驼为保护小驼而冻死、骆驼为牧民寻找水源而牺牲的故事,热情赞颂了骆驼为他人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骆驼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大爱。母驼为给小驼寻到食物,在大漠的冻土中扯出草根,然后喂到小驼的嘴里,在暴风雪的夜里为呵护幼子,“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而他自己却是活活地被冻死。再有,另一峰骆驼为了寻找水源,毅然踏入无边无际、黄尘滚滚的沙漠之中,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却已经饿死在地下水旁边。如果说“风雪护子”是一种亲子之爱的话,那么为寻找水源而死表现的却是宇宙间的一种大爱,是一种感天动地的大爱。
二是骆驼为梦想默默而前行。“平沙一叶舟,饥渴不低头。历尽天涯路,心中有绿洲。”这是对骆驼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沙漠之舟”, 它不像骏马那样激昂地嘶鸣,也不像像耕牛那样自怜地沉重叹息,那些寻找水源的骆驼一旦踏入那片大漠中,生命的符号便跃动着挑战死亡,挑战极限。在它们身上透出了一种无畏、一种坚韧、一种踏实、一种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没有回头,稳稳健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走向希望。试想那个寻找水源的骆驼,是多么希望尽快地找到地下水,又是是多么期盼着牧人和同伴们去享受沙漠中的甘霖!这,才促使它默默地前行。
三是骆驼拥有牺牲自我的情怀。为保护幼子母驼活活被冻死,换来的是幼子鲜活的生命;为寻找水源骆驼活活饿死,为的是同伴和牧人能够喝上地下水。为了他人,骆驼从不考虑自己,为了他人的生存与幸福,它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宽广的情怀啊!
走到天涯也无怨——《骆驼之死》细部揣摩
这篇散文,作者围绕“勇于牺牲”这一主题,通过典型的细节来加以呈现,着重写了母驼冰天雪地寻草喂子、雪夜舍身护子,还有一只骆驼大漠中寻找水源、为他人死而无憾等细节,以此表达出作者对骆驼牺牲精神的赞颂之情。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冰天雪地寻草喂子,足见母驼对幼子的爱。爱子是动物的本性,在动物的世界中,有不少动物爱子如命,极尽父母之情。他们为了抚育后代,千方百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试想,文章中的那个骆驼放眼干旱的沙漠,面对冬天里的幼子嗷嗷待哺,它只有从冻土中觅取草根来喂养幼子,且一点一点地喂到小驼的嘴里,那动作是何等的悉心与温暖啊;当小驼吃到母亲亲自喂下的草根时,那种温饱与满足的感激之情又是那么温情与真实。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骆驼对死亡的抗争精神,更多的则是表现出骆驼爱子情深!
第二,雪夜舍身护子感人至深。骆驼在黄昏的时候迷了路,且离家越来越远,半夜又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天冷到零下四十多度”“地上积雪有一米多厚”“狂风在恣肆”,恶魔一般,恶劣的天气在考验着那大小三个骆驼的生存极限。母驼为了保护小驼,毫不思索地将两只小驼护在腹间,惟恐幼子受到寒冷的侵袭。然而,面对暴风雪,母驼一动也不动地任凭大雪往自己的身上压,心甘情愿地为小驼而忍受寒冷,心甘情愿地为小驼撑起一个温暖的卧床,心甘情愿地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僵硬,而它自己最终却在寒风中死去。读罢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我们在感动之余,对母驼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大漠寻水源的执着无怨。面对干旱的沙漠,人和牲畜几近渴死,牧民们只好在绝望中选择迁徙。然而,聪明的人却想到了“骆驼可以找到地下水”,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骆驼身上,此时的骆驼担负着必须找到水源的重任,也可以说人和牲畜的生命就寄托在骆驼身上。于是,骆驼们便在茫茫的大漠上四处寻觅。它们有着找不到水源终不还的决心。一天、两天、三天……,我们可以想象到骆驼们是怎样忍受着饥渴的熬煎,然而为了大家,它们选择了牺牲和付出。
第四,骆驼之死,死得其所。文章中所写的两个骆驼,一个为保护幼子而活活被冻死,一个为寻找水源饿死在地下水旁,它们全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他人的生存,为了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而死的。文章写两个骆驼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归于大漠即为家——《骆驼之死》艺术特色
散文以“骆驼之死”为题,采取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展现出一幅骆驼为他人勇于付出生命的悲壮画面。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细描雪之大,以天之寒冷来反衬母驼爱子心切。为了突出母驼的爱子之心,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夜半风雪天气。“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极写雪之大;“天气冷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写出天之寒;“地上的积雪也有一米多厚”既写雪之大,也写雪下得时间之长;“风在恣肆,像是天地间有无数个恶魔在吼叫”用比喻句写出了天气之恶劣。如此的狂风,如此的暴雪,对骆驼母子仨来讲的确是一种生存的考验。此时的母驼是怎样做的呢?它“一动不动地护着两只小驼”,任凭身上的积雪加厚,任凭寒冷像刀子一样刺入它的皮肤和体内,“它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卧床”,自己的身体却是越来越僵硬,最后被活活被冻死,而小驼却在母亲的怀抱中幸福地睡着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暴风雪的描写来反衬母驼对幼子的爱。
二是写两个骆驼之死来揭示骆驼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文章写了两个故事,结局都是“骆驼之死”,一个为保护幼子而死,一个为寻找水源而死,它们的死都是为了他人的生存,为了他人的幸福。作者选取这两个典型事例,其目的就是为了赞颂骆驼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它们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这样的死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自古以来,人们一提起骆驼就是赞颂其默默无闻、认准目标永远前行的精神,而本文赞颂的是骆驼的另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骆驼不惜牺牲自我。
三是以讲故事的形式结构全文,娓娓叙述,不加议论,使读者在思考中感动。作者为我们娓娓叙述了两个有关骆驼之死的感人故事,整篇文章没有一句议论,没做一句评价,只是客观地对事件进行了描述,且两个故事都是在写到骆驼的死时戛然而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两个骆驼同样悲壮地死去,其价值和意义何在?它们的死昭示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给读者以怎样的启示?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作者:高江海,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